APP下载

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2018-06-11王易阳朱继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9期

王易阳 朱继华

摘 要:本文提出“松弛理论”的设想,希望构建系统的松弛理论学科,广泛进行研究和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消除身体疲劳、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运动水平,还可使在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压力、烦恼、疲劳,获得一些今后一生可受用的,有效调整自己身心状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体育教育也将呈现出刚与柔两种运动形态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松弛理论 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刚与柔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b)-0092-03

学校体育教育是以教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锻炼意志、提高运动水平为宗旨的。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形式,通过对速度、力量、高度、耐力及身体灵活协调性等目标的追求,促使人体肌肉组织和精神意志经过重复紧张练习,达到体能的综合提高。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喜人的。

然而,正如动与静、阳与阴、刚与柔是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辨证关系一样[1],如果说,紧张激烈的运动形式是人体动态的、阳性的、刚烈的表现状态,那么,放松和缓的运动形式则是人体静态的、阴性的、柔和的表现状态。二者互为依存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为此,本文提出“松弛理论”的设想,希望构建系统的松弛理论学科,广泛进行研究和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消除身体疲劳、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运动水平,还可在学生使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从容面对各种压力、烦恼、疲劳,获得一些今后一生可受用的,有效调整自己身心状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体育教育也将呈现出刚与柔两种运动形态相结合的教学特色。

1 松弛理论的构想

1.1 松弛理论产生的背景

1.1.1 现行学校体育教育趋势

现阶段,无论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体育教育,虽然运动形式丰富多樣,诸如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类及传统体育项目类等,涉及到对速度、力量、高度、耐力及身体灵活协调性等技术性指标要求,要达到或超过各项相应技术指标,无不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采取逐步增加运动强度、运动频次的方式,来完成教学训练任务。

那么,问题主要有:如何在训练计划中平衡运动员的心理;如何消除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所产生的逐步积累的紧张、疲劳;如何防范因紧张、疲劳所可能产生的运动中的伤害风险;如何进一步明显提升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等。这些问题,催生了运用“松弛理论”进行有效调整和解决的可能性。

1.1.2 现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包括两类,普通学生和具有一定竞技水平的运动员学生,这里仅指普通学生。由于普通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缺乏系统完整调整身心的松弛方法,仅有一些少量的运动后的放松手段,虽可有一定的暂时缓解紧张、疲劳的作用,但学生们大多对放松观念认识不足,运用积极性不高,甚至敷衍马虎。

他们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所学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在强健身体方面虽然效果明显。但还不足以应对未来步入社会后,面对诸如工作、生活及人际关系的挑战,可能会产生身心方面的压力、紧张、焦虑等负面状态,不能及时消除和释放,可能由此出现心理波动、情绪不稳、处理事物能力下降等。而“松弛理论”对学生全面认识体育运动中耗能性的刚性运动和储能性的柔性运动两种方式,掌握调节身心的方法,消除身心负面状态,全面健身,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1.3 现行学校体育教育对运动员水平的影响

那些具有一定运动水平或高水平运动员,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训练中,确实涌现出众多体育人才,他们取得的成就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佩。

可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运动员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或多或少地存在运动损伤现象。造成损伤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与身体紧张过度却有着必然的关联性。在一些竞技赛事中,有的选手本具有技能优势但赛事中却落选,其原因也与没有控制好紧张的心理有一定关系。还有的人因长期累积的疲劳、紧张得不到消解而完不成训练任务。因此,“松弛理论”的运用,必将为运动员保护自己,提高竞技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1.2 松弛理论

1.2.1 松弛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松弛理论,就是确立阴阳平衡、张弛相辅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调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机能状态,释放出身心的负面能量和信息,恢复及增强身心的正面能量和信息的系统化理论。

该理论针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顺应人类自身固有的自我调节、平衡阴阳的功能,以物理及非物理的多种手段,激发体内调节功能,将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实现身体能量和心理信息的转化。松弛是一种自我调整的系统,通过机体主动放松来增强对自我控制的有效方式。

1.2.2 松弛理论的机理

松弛理论的内在机理,是否可以这样设想:人体是由多种各具不同功能的细胞组成的,是一个有序的生物能场,所有细胞本身都永远处于运动状态,细胞的最初始、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微振动模式,其振动有固有的频率和波长,这是人体内在运动的本质特征。当机体处于紧张激烈运动或伤病状态时,细胞微振动的频率和波长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导致能量的集聚、消耗。当机体处于心静体松的和缓状态时,细胞微振动就回复到固有的频率和波长,导致能量的均衡、储存。人体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变化,都与微振动固有的频率和波长存在必然的联系。

据有关细胞学研究报道:当细胞吸收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以后,便产生振动,而细胞膜由于内外电位差引起细胞振动以后,形成偶极子,又正负电荷相互吸引,使细胞的排列有序化,在这种情况下,细胞膜的振动便产生相干性电磁波和弹性波,其振动频率、方向、波形一致,而相干性电磁波又反过来影响、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控制人体生命信息。当人体由于致病因素的干扰使细胞的振动偏离正常的频率,或由于电磁波过于减弱时,便不能产生同频共振,这时细胞的排列便处于无序化状态,此时人就会生某种疾病。

这些细胞学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关于松弛理论内在机理的设想。其他关于细胞的生化、生理、病理等学说对细胞运行的说明,可看成是对微振动形态的不同角度的研究和阐述。

如果上述细胞微振动机理成立,我们就可以依此展开研究、探讨,创制出多种相应的调整方案。其中,物理方式的调整固然很重要,但心理方式的调整更应该特别重视,心理活动可直接改变细胞微振动频率和波长,所谓“心松则体松,心紧则体紧”。

1.2.3 松弛理论的结构

松弛理论的结构可分为多层级的研究教学部分,各层级既有自己主攻方向,又与其他层级相互辅助,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顶层:松弛理论的概念、原则、规律的研究。

二层:与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化学、运动医疗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

三层:方法论的研究,包括古今中外一切放松方法的收集、整理及自主创新研究。创制相关评价理论和评价标准。

四层:教学试验,在实践中,进行比对,取得实证数据,完善理论。

底层:推广传授。

1.2.4 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松弛理论应该包容现存的各种有效方法,其来源既可以从古代典籍中寻找,也要从国外有关资料中寻找,更应重视当今已经在运用的手段。但是这些来源的东西,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鉴别研究,择善而用之。

重点应该发展自己的方法,要在继承前人和今人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独创而有效的运用体系,形成具有明确的自觉调整自我的观念意识,既有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各种相应放松手段,又有针对人体身心整体调整的放松方式的完整格局。

松弛理论的放松方法可有两种分类。

按身体内外分为体内、体外两种。

体内用法:呼吸吐纳法、意念松弛法、心理暗示法、肌肉张弛法、止观法、心理暗示法等。

体外用法:拍打按摩法、点穴通络法、形体导引、热汤浴法,太极拳、休闲法等。

按人体接触外界功能分类: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类。

眼:观看惬意的景色、图文、影视资料。

耳:听舒缓、悠扬的音乐;或单音节对应调整。

鼻:可闻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香味。

舌:吃清心、解乏的相关食膳。

身:包括一切涉及身体内外运动的方法,如呼吸吐纳法、肌肉张弛法、拍打按摩法、点穴通络法、形体导引、太极拳、热汤浴法、休闲法等。

意:包括一切涉及以精神意念为主导的方法,如意念松弛法、止观法、心理暗示法等。

其实,可能还有更多的分类、更多的运用方法。这里,本文并不准备叙述上述各种放松方法的具体内容,只是想表明,建立松弛理论体系时,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资源可利用,从理念到技术都有实现其构建的基础。

1.2.5 与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松弛理论也必然与有关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构建松驰理论也要从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等学科角度,来论证本理论设想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方位的研究,使本理论的成立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1.2.6 教学模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从理论和技能两方面进行教授。首先使学生理解松驰理论的概念、原理的重要性,使其树立自觉调整身心平衡的积极性;同时对应各种不同运动特点的刚性体育运动形态,研究开发出相应有效的放松技能,且不仅只在激烈运动后进行放松,应当树立事前、事中、事后随时放松调整身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松驰理论在学校體育教育中的作用

2.1 普通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应用

一旦普通学生掌握了松驰理论的内容,通过反复的练习,持之以恒进行自我调整,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就可以释放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将会从容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为完善人格打下基础。如一生坚持,则一生受用。

2.2 提高运动水平的可能

已经有一些实际例证,如奥地利舒尔兹的《放松训练与高水平运动成绩》介绍的经验和许多运动员实战的体会,证明善于放松自己的运动员,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虽然他们多数只是针对运动特点进行了零散的、局部的放松调整,其实际效果尚且如此。如果系统完整地进行松驰训练,那么提高运动水平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或可达到所谓“高手对决胜负,只在一念之间”境界。同时,对预防运动损伤,辅助治疗运动伤害也有一定帮助。

2.3 体育教学中的特色地位

松驰理论将使体育教学独具特色,具备双向教学功能:一方面通过刚性的训练,使学生强健身体,提高运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柔性的训练,使学生调适身心,提高适应环境的水平。推而广之,在我国全民健身的环境下,柔性的训练更别具一格,可能更易为广大社会群众所接受。

3 松弛理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松驰理论的理念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而来。儒家的“阴阳转化”、道家的“道法自然,以柔制刚”、佛教的“从心解脱”等观点及相应的修持方法,启迪孕育了从人体运动刚柔两种形态来健身的概念。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

同时,松驰理论将身心调整,从一般技术方法层面,提升到系统理论层面,使其知识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开创性。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结语

松驰理论具有构成学校体育教育中特色学科的可能,可以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体质和适应能力,提高运动水平,促进我国全民健身运动。

推行松弛理论分为两种手段:第一,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分配专用时间段,依据松弛理论原理与结构,由身到心,再自内向外的进行训练,缓解体育课的疲劳,以及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压力。第二,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中,当运动员结束训练后,分配专用的时间段,依据松弛理论原理与结构,并且联系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科学安排松弛训练,使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能得以深度放松,以谋求更好的恢复,在之后的训练中调整至更好的状态。

本文只是从学校体育特色建设领域中,探讨构建松弛理论的初步想法,重点只在于表达基本的概念和架构,阐述的内容也仅限于纲要性梗概。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必要的研究、论证中,逐步完善和细化,使其充实和完备。

参考文献

[1] 姚伯茂.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79-312.

[2] 王沐.道教五派丹法精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9,201.

[3] 孙国中.河洛精蕴[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79-81.

[4] 吴茹芝.黄帝内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18-19.

[5] 深圳市秦良实业有限公司.体感振动音响技术与人体细胞的同频谐振作用[EB/OL].http://www.docin.com/p-232833812.html.

[6] 林燧.正宗八卦掌[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

[7] 人民体育出版社编.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