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环境微生物学优质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8-06-11詹振楠张春芝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改

詹振楠 张春芝

[摘要]优质课程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环境微生物学优质课程的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阐述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所作的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优质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8)34-0181-01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以微生物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理,并广泛应用于污染治理工程,在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承接作用,也是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发展及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因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兼具理论复杂性与应用性共存的特点,它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潜力。

一、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各高职院校发展最根本的资源,也是决定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优质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预期目标,使优质课程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结合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我院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从最初力量比较薄弱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与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生态学等多门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知识信息量巨大且日渐膨胀。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具有专业针对性,又能提高学生兴趣,就必须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课程体系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的矛盾,我们尝试了以模块化教学与内容动态更新的优化课堂教学体系。其中有四个教学模块:(1)微生物形态与类群(原核型微生物、真核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2)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与生长繁殖;(3)微生物生态与物质循环;(4)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重要作用(监测、净化和污染)。在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以环境领域为落脚点,围绕微生物“是什么”“有何用”和“怎么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根据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特点、学生知识背景等对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对与其他学科相互重复的知识点进行删减,强化了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对学生已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以及其他专业课中重点讲解的知识不再重复讲授;另一方面,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如革兰氏染色技术、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操作等内容移到实验课上讲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样节省的理论授课时间既可用于重点、难点的强化,也可用来扩展教学内容,而且整合后使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将问题式教学引入课堂教学

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发现、提问、思考、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等系列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从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向知识探究过程转化,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如讲废水处理时,可以设置废水或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对水体和人类的危害有哪些?在净化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参与到课堂中,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提示,这既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更有利于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二)用案例教学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微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的优势,围绕一定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案例,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山西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养猪污染治理异位微生物发酵床的应用、四川蒲江县水污染的微生物—景观水生植物治理技术、微生物治理酸法地浸采铀退役矿山污染地下水的应用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为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应用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四、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质量的检测,更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期末考试大多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核,学生一般是考前死记硬背,缺乏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优质课程建设期间,我们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标准,形成了理论考试、实操测试、课堂表现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在学、做、评中通过“过程性”考核,理实结合,达到反馈和强化的目的,使学生高效地掌握关键知识和技能,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优质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教学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阎松,郭祯,顾晓洁,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7(6):133-136.

[2]何兴兵,林永慧.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239-241.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教改
基于素质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全英文授课教改探讨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浅谈高职英语教改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浅谈开放教育模式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虚拟机服务器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研究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关于高职院校印刷色彩管理课程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