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8-06-11潘美含

丝路视野 2018年35期
关键词:网络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潘美含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发表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教师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本文着重探求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即网络环境下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我们网络教育平台又不能急遽跟上,出现教育的网络阵地荒芜,本文主要阐述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校外网络资源共同构建移动性、社交性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网络教育空间,提高主流声音和正能量的传播速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体的素养,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应该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最新课题。

自微博产生以来,人们逐渐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发展的全新时代——微时代,微信、微博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由于其接受新事物快,而且目前的大学生手里至少有一部智能手机,极大的方便了他们用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互动,基于这种新形势、新现象,使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微时代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复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新媒体自身的开放性特征使得崇尚个性化的大学生容易处于价值选择迷茫、混乱的状态之中。

当今网络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固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在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东西方的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传统观念、价值取向、社会形态、生活形式等矛盾冲突,冲击不断升温,萌生出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冲突”。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网络的创新意识不足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给大学生带来价值意识的冲击。大学生作为网络传媒受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一个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尽管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道德观念,但是这些已有的认识倾向于不完整的、不稳定的、不系统的信息,这就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络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渗透力是隐性而又巨大的,它以快速便捷的方式将不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每一个信息的背后都有可能传递出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这样大学生往往会根据网络传输的信息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忽略源自生活经验所得,忽视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今意识形态领域,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甚至影响社会团结的声音,借助网络的传播力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网络教育的平台,没有新鲜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还使用简单说教的方式,青年学生不屑于去欣赏和听从,教育的网络阵地荒芜,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旋律教育,打造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冲击,特别是对大学生政治意识错误的引导所带来的后果不容忽视。因此在当前状态下必须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学生积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针对新媒体随意编辑、即时发布的特点,校园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从源头上确保网络内容的正面性,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积极健康。

高校网络互动社区是学生学习交流、表达诉求、获取服务的重要平台,应该成为大学生信息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的精神家园。高校应以校内网络社区为核心阵地,坚持“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原则,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切合学生在学习、实践、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提高网络社区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借力校外网络资源平台,全面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空间。在建好高校校内网络社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校外网络资源。鼓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通个人微博、微信,整合好高校的官方賬号、党团组织官方账号和知名学者、专业教师、学生意见领袖等个人账号,构建微博集群和微信圈,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双向关注,提高主流声音和正能量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搭建具有移动性和社交性的多维度、立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新媒体的素质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党和国家理论方针的解读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想教育者不能以权威标榜自己,而应以生为本,尊重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提倡大学生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消极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课堂,还要转移到网络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对微博、微信还并不熟悉,要着力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升其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学生的“思想领袖”,融入学生微信圈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等内容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极改革教育观念,主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逐步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模式”与内容建设应当充分尊重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学生的网络生活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以服务为先导,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学生服务全覆盖;要精心策划网络活动开展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通过网络投票、互动墙等新技术,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努力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鼓励学生对敏感、热点、重点问题发表观点、开展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提升网络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三)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提高和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网络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武器。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网上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网络观念。高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网络参与方式,提高识别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要倡导先进、抵制低俗、杜绝违法,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健康正确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媒介素养涉及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表现出来的思辨和反应能力。它涵盖了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力。提高高校学生媒介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微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些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信息却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网络,明确告知学生发布不良信息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鼓励学生发布、分享一些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有利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形成的信息。另外,建立相应的微信群等互动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良好通畅的情感、心理疏通渠,使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和坚定的政治理想兼备的思想道德情怀,胸懷大局,兼济天下,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较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网络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