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2018-06-11方菲
方菲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高校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历史性重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认识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国和美国都是世界教育大国,由于两国的指导思想和文化差异,两国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高校应当对差异进行分析和反思,充分借鉴其他高等教育强国的教育模式,也要保留自身的优势,使我国发展成教育大国、教育强国。本文比较了中美高等教育的差异,并概括为以下几点,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一、两国的课程设置与授课方式
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同一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经常上同樣的课程。课堂主要是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从大学开学的第一天上课起,中国高校的学生会发现,他们教室的桌椅排列的整整齐齐,面对着黑板。每次上课时,老师都会讲解教科书和练习册上的内容,完成所有课程的进度,课程内容很有规律,课堂井然有序。中国大学的课堂节奏很快,老师只讲解教科书上的内容,却很少和学生讨论课本上没有的问题,大部分的时间学生只是听着老师讲解。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环节也非常有限,其形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点评。并且,每个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很少,在上课的时间,学生很少能有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而在美国高校,每个学生都要在很长的选课清单中选出符合自己兴趣和职业规划的课程。美国大学传承的是一种文理融合的“自由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主修课程,如物理、数学、经济或文学等课程外,还跨越不同学科,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道德伦理到数学逻辑,从国家地理、历史、文物到其它文化研究都广泛涉猎。美国大学的教学计划设置的课程中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并不多,非专业课的学分高达全部学分的60%以上,这种“自由”的课程设置方式,可以防止学生们知识面过于狭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国高校学生很少在他们的课程中碰到相同的同学,他们的同学来自学校的各个年级和专业。在美国高校,一般都是以小班的形式上课,每班的学生一般都不会超过20人。他们的教室按照老师的方法排列,有传统的排列法、也有分组或者围成圆形的排法,让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上课一般以启发性的教学为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除了常规的幻灯片教学之外,老师们还会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搜集和整理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上发言。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监控”,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和美国的高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有些不同。在中国,尊敬老师是儒家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像长辈一样尊敬老师。在课堂上,老师是领导者,学生很少会质疑老师。而在美国高校,很多老师都坚信,一个放松的课堂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氛围,老师尽量让学生们都能保持放松,维持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美国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比起课堂纪律与课堂礼仪,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敢讲他人未讲的话、敢做史无前例的研究。
另外,由于全球化趋势,每个国家都重视第二外语课程,而中美两国第二外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有些不同。中国高校设置了大量的英语必修课程,而且中国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词汇能力,为此还设置了大学四级和大学六级考试。并且,很多中国高校还开设了双语课,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将英语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教授。美国高校也非常重视第二语言的培养,但是美国高校并不强制学生选修第二外语课程。比起阅读和词汇能力,美国高校也更重视学生第二外语的听说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一门外语,美国高校利用自身的地理、教育、经济优势,和外国的高校建立联系,建立交换生制度,这样学生可以和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从而习得第二外语,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另外,也有一些美国高校利用新研发的各种教育方法在课堂上教学生习得第二语言,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第二外语的能力。
二、两国的意识形态教育
首先,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领导着所有的工作。我们国家的共产主义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共产主义核心价值。而且,中国经历了五千年文化的洗礼,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所以集体主义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指导性原则。而作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资本主义体系,美国高校意识形态的教育是站在资本主义角度的,美国资本主义倡导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他们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所以说,学生接受的思想教育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这种思想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美国高校在日常教育也体现出这样的思想。美国高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挖掘,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会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定位也会更有自己的主见。
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高校课堂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近年来中国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中国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以教授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以及政治类相关课程的形式为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内容都会出现在课程中。为了强调政治课程的重要性,中国的意识形态课程是和其他课程区别开来并单独分类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政治类课程,中国意识形态课程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以及各种理论,美国的意识形态课程更加重注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美国高校,虽然意识形态或政治类相关课程并没有被单独分为一类,但很多公立和私立大学都开设了与意识形态课程相似的课,比如说“西方宏观经济学、“西方微观经济学”、“美国的法制历史”、“美国与世界”、“科学与实用主义的哲学”等等。美国高校也注重在其他课程中意识形态的渗透。比如,在美国历史或美国地理的课程中,老师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美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一般分为两个形式:一个是直接教授,通过一些相关课程将美国倡导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比如国家价值观和道德观,还有一种形式是间接教授,通过讨论、演出、录像、集体活动、旅行等,让学生参与进来,达到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
另外,中国和美国高校都有负责学生思想教育的行政办公人员,在中国高校,这类职业叫做高校辅导员,而在美国高校,这类职业叫做“学生咨询师”。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存在具有特殊的使命,他们不仅是学生工作的事务管理者,更是学生政治思想的领航人。中国高校的辅导员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并且,辅导员还引导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先进学生群体的领路人。“辅导员”这个职业包含的政治内涵是美国高校的“学生咨询师”所没有的。而美国高校的“学生咨询师”的主要职责是给予学生思想、学习或生活方面咨询和指导,如学业咨询、心理咨询、就业咨询以及学生活动咨询等等,专业性较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美国高校对于“学生咨询师”专业化的要求很高,许多美国高校的“学生咨询师”都有就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证书。
总之,中美高校的教育方式有诸多的不同,这是由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学生特点以及各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综合决定的,所以说两国的教育方式都是符合本国发展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美国高校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点,但是这种借鉴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依托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取其精华,但也要保留自己的教育优势,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改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成为教育大国、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