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措施探讨
2018-06-11雷洪波李磊代欣蕊
雷洪波 李磊 代欣蕊
【摘要】医学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且不稳定,这些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负担以及情绪波动,其负面作用直接影响到了医护人员的正常生活。然而,大多数医院并未意识到此事情的严重性,未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改。就目前而言,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了国内和国外的重点研究领域,该篇文章主要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做出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预防措施。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形成原因;预防措施
一、医护人员形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学专家马勒诗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的自我成就感降低、情感得到大量的消耗、人格出现分裂的症状。然而事实表明,职业倦怠是由于长时间的工作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疾病。这个症状出现的原因集来自于工作,又反作用于工作,在客观事实上存在但却又极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一项症状,导致医护人员出现职業倦怠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特点、心理承受能力、受教育程度等。就目前而言,存在部分医护人员在想到工作时就会出现心情沉重,情绪波动大,甚至会有痛苦、抑郁、恐惧的现象,这也就导致了医护人员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从而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症状。
(二)个人因素
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具有性格内向、自控能力差、偏激的性格特点,所以在面对着一些外界未知的因素时会产生恐惧、反感、不愿正面面对、绝望的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了工作时出现失误的情况。患有职业怠倦症的人一般会存在缺乏职业素养,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给自己定不符合实际的目标,从而往往不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标准,导致常把工作时所受到的压力记于心内而不释怀。部分医护人员还存在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际能力较弱,对待事情较为敏感多疑,自控能力弱,容易受到感情上的伤害,这种种的迹象也就表明了部分医护人员存在患有职业怠倦的隐患。
二、相关干预措施
(一)自我调节
当患有职业怠倦症时,应该积极对其进行干预,如果应对的不及时将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无论是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医院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都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在遇到任何问题时都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而要使得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首先需要的就是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并用正面的态度来面对这些缺点,其次就是善于对自我进行约束,有效果的自我约束是需要以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的。正确的自我管理是能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的过程,当然,不仅如此,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有计划有规律地去执行所有的计划也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
(二)社会干预
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系统包括了亲人、同事、朋友。建立一个关系良好的合作团队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帮助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缓解工作的压力,减少工作倦怠症的出现。工作分配得当的团体有利于减少医护人员工作时的心理负担。家庭是医护人员的重要精神支柱,有相关研究表明出现工作怠倦症的医护人员中的离异家庭高于已婚家庭,因为家庭的理解以及鼓励能够在经过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离异家庭却无法感受到这种心灵上的安慰,甚至会将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带给家人,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
(三)健全相关制度
医护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处在医院之中,所以如果医院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较为良好且能带来心情上的舒适的场所,那么将会极大地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给医护人员带来归属感,减少职业倦怠症状的出现,不仅为医护人员带来了良好的环境,还为患者在治病时提供了一个舒心的场所,为医院带来了很好的口碑。由于医护人员经常重复单一枯燥的工作,所以这可能会导致医护人员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相关医院可以组织工作人员举办聚餐活动,以此丰富工作人员的业余生活,减少工作时的压力。当然,可能还会存在医护人员的工作努力程度与工资高低不成正比的情况,无法调动医护人员工作时的积极性,医院应该做出相关整改,比如说调整工资制度使待遇差别减小。
三、结语
工作倦怠症状在目前来说是一个相对广泛出现的症状,其中主要典型表现在医护人员的身上,由于医护人员所处的环境恶劣并且工作单调乏味,导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一症状在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因此,从个人方面应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自己的缺点。相关医院也应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只有从各方面将这些措施做好,才能减少工作倦怠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群巧.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2):46~47.
[2]杨曦,张桂祯,张新颜.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干预措施探讨[J].西南军医,2012,14(02):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