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2018-06-11郭莉

丝路视野 2018年33期
关键词:莫里森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世界文化思潮理论的重要流派,直接产生于世界妇女解放政治运动与社会生态运动,为世界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作品《秀拉》集中体现了莫里森创作特色及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生态危机、批判白人中心主义下的种族歧视、批判男性中心主义下的性别歧视、批判价值二元论下的等级对立社会。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秀拉这一兼美集丑、意蕴多元的黑人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上。并进一步揭示莫里森《秀拉》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观;莫里森;秀拉

对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从各自学科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相关阐释,但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内涵界定。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生态女性主义跨多学科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内涵丰富性等特点造成的,也有生态女性主义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导致的。本研究借鉴学术界各学科的阐述,根据自己的研究认识,认为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世界文化思潮理论的重要流派,直接产生于世界妇女解放政治运动与社会生态运动,并将随之深入开展而丰富和发展,是对过去文化思潮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为世界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其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对女人的压迫与自然的退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认为性别和种族歧视、对自然的控制、物种至上主义(speciesism)及其他各种社会不平等之间具有交互关联性。从各种角度研究女性本性和男性本性的差别,探讨女性角色、女性价值,并进而对造成歧视妇女、压迫妇女的父权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其主要观点是:女性的本性与生态运动有着特殊的关系、反对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思想和等级划分、反对自然与性别的异化、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生命平等价值,反对自然压迫和性别统治,倡导积极改善妇女与环境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现状。最终目标就是以女性主义原则和生态学原则建立一个更为多元化、更重视精神领域发展、更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类社会。

一、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莫里森出身于黑人家庭,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和熏陶,黑人女性的深刻体验拓展和丰富了其创作空间,古典文学和英语的学习为其走上写作道路打下了坚实基础,1970年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问世后,先后发表的作品有《秀拉》(1973年)、《所罗门之歌》(1977年)、《柏油娃》(1981年)、《爱娃》(1987年)、《爵士乐》(1991年)和《乐园》(1998年)等长篇小说,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在其书评《驱散不走的噩梦》中评价莫里森是她“自己时代或任何其他时代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致力于弘扬和保存黑人文化,作品选材都来自于美国黑人历史和现实生活,整合西方传统文学因素和黑人文学特点,运用传统文学形式和手法,始终以表现和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为主题,创造性地重构历史在想象和现实中的世界,被盖茨形容为“双重声音之文本”。在其作品中艺术性和思想性得到了完美结合,为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莫里森的创作特点和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其作品《秀拉》中得到了集中反映。

(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下的生态危机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对自然的征服和利用。长期以来,在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开发、改造、控制的步伐从未停止,导致了全球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越发严峻。莫里森在《秀拉》开篇就以民間传说的叙述手法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在白人把他们自己居住地周边的土地开发破坏殆尽时,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空气清新的伯特姆这片山地,他们来到伯特姆这片贫瘠的山地建造房屋、电视塔、高尔夫球场等,“在那个地方,他们为建梅德林市高尔夫球场连根拔掉丛丛龙葵和黑刺莓的地方,曾是一个居住区……”在白人大力恶性开发下,“小镇扩展了,农村变成了村落,村落又变成了镇子,梅德林的街道也随着这种发展而变得热气腾腾,烟尘滚滚了。”“河水已经把所有的鱼都弄死了。再也没有银灰色的闪光,再也没有那种坦荡、宽阔、从容的流水的景象了,再也没有鱼鳃的缓缓翕张,再也没有钓丝的颤抖了。”在作品中莫里森通过小说背景环境的叙述,表达了她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担忧,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二)批判白人中心主义下的种族歧视

时而疯癫的“一战”退伍老兵谢德拉克因在白人街区逗留而被捕入狱;在去新奥尔良的火车上,奈尔的母亲海伦娜因误入白人车厢而遭到乘务员的谩骂侮辱,因不能用白人专享的厕所而不得不在灌木丛里上厕所;在上学路上,秀拉和奈尔遭受四个白人男孩的无端欺凌后而被迫绕道上学;打捞溺水死亡的黑人男孩“小鸡”的船长说:“这些黑人什么时候才能够摆脱动物的野性,成为驴子合适的替换者?只有驴子不像黑鬼那样相互残杀”;奈尔的丈夫裘德想参加修马路的工作而连续6天去招工现场排队都未能录用,他每天“眼巴巴地看着工头们把一个个来自弗吉尼亚山的细胳膊蝆腿的白人挑走,包括脖子粗壮的希腊人和意大利人”,就是不录用黑人。……莫里森在小说中通过这一系列描述,批判了在当时白人中心主义社会背景下,黑人所受到的种族歧视,正如“伯特姆”的直译意为“底层”一样,黑人当时处于社会的边缘和底层地位。

(三)批判男性中心主义下的性别歧视

在西方男权社会或称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与自然都被纳入男权或父权的统治之中,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被物化为男性中心主义的“它者”,在白人中心主义下,黑人是处于底层地位,而在男性中心主义下,黑人女性就成了底层中的底层,地位最低,她们遭受着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黑人女性不仅有来自白人的歧视,还有来自黑人男性的歧视。“奴隶制时代,黑人妇女的身体被随意处置”,她们在承受白人男性的性压迫的同时,还被贴上野性的、堕落的标签。与白人男性一样,一些黑人男性也认为黑人妇女比其他种族的妇女更为放荡、低贱,并把对黑人女性的恣意进攻当作显示自己男子汉气概的重要手段,“他们特别盯着妇女看。要是有一个女人走过来,上年纪的男人就轻轻抬一抬帽子;年轻的就劈一劈双腿然后再合拢上。不过所有这些男人,不管年纪大小,都兴致勃勃地看着她们走开去的样子。”当12岁的秀拉和奈尔在穿过街道时,“上年纪的男人瞅着她们玉米棒似的圆腿,……‘猪肉,他们从脑子里都出现这个字眼”。莫里森通过小说细腻的描述,批判了男性中心主义下,黑人女性所受的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双重压迫的悲惨地位,面对这种歧视和压迫,很多黑人女性认命,甘愿承受,如伊娃、奈尔等,也有奋起反抗,为追寻自我不懈抗争,如秀拉。

(四)批判价值二元论下的等级对立社会

价值二元论把事物划分为相互对立和分离的主导方和从属方,其主导方凌驾于从属方,具有更高地位和价值。小说中大量叙述了价值二元论对社会的分离,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对自然的征服、改造、开发、利用的地位;在白人与黑人关系中,白人处于对黑人的统治地位;在男性与女性关系中,男性处于对女性的统治地位等,无不显示出价值二元论对社会的等级划分和分离,作者通过对价值二元论的等级划分的批判,倡导传统非洲文化中的对立统一和谐共生的大同世界,主张构建一个文化更为多元、精神领域更为重视、思维更为开放的人类社会。

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主人公秀拉这一兼美集丑、意蕴多元的黑人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上。秀拉一方面是一个“魔鬼”和“巫女”。无情无义,自我放纵,不孝不忠,毫无责任感。秀拉不断地“试用”和“抛弃”男人,甚至连好友奈尔的丈夫都不放过,让那些有丈夫的女人心神不宁;她挑剔男人,不结婚,不愿生育,不负家庭责任,与尽可能多的男人上床并很快把他们抛弃;她把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外婆不敬不孝,不听外婆的话,经常发生冲突,把外婆送进了养老院,并强占了其房产;去教堂做礼拜她不穿内衣,“几乎把这个镇子撕成两半”;她过失把“小鸡”甩入河中,看着他沉下去淹死;她“饶有兴致”地眼睁睁看着母亲在烈火中扑腾却一点都不惊慌……成为小区人人不齿的恶性典型形象。另一方面又是一位在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下不断追寻自我的黑人女性英雄。珍惜友谊,喜欢幻想,追求自我,敢于反叛。她和奈尔形影不离、共享秘密,一起体验观察生活、死亡和婚姻过程中一段段不同寻常的“姐妹情谊”,成为黑人女性间友谊典范;她为保护好友奈尔,用刀削去了自己一个指头尖,奈尔为了秀拉共守秀拉过失杀人的秘密;……秀拉认为女人间的友谊高于婚姻,胜过男女间的爱情。她反对一切控制和权威,不肯陷入妇女囿于家庭、泯灭自我的传统道德模式,勇于追求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不惜与社区“法规”相抗争,努力摆脱束缚自己自由的各种羁绊。她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成为了社区的需要,她的“恶行”让全社区的人们在悄悄的改变,促使社区向善,使女人们更加珍爱自己的丈夫,保护彼此与相爱,保护自己的孩子,使社区家庭达到了空前团结。秀拉天真率直任性,她对自己的处世之道至死不悔,为了追寻自我不惜与最好的朋友绝交。

正如泰勒·格思里的《托妮·莫里森访谈录》中记录的莫里森的话所言:“当我描写善与恶时,我实际上并不是在西方意义上来写它们。使我感兴趣的是黑人民族一度似乎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对恶作出反应,而是认为恶在宇宙当中有其自然位置,他们并不想要根除恶,他们只是希望能保护自己免受其害,或许能利用恶,但是他们从未想过要消灭恶。他们认为恶只是生活的另一个方面。在我看来,黑人民族处理恶的方式说明了他们是如何对许多其他事情作出反应的。这如同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为什么他们难以组织长期政治斗争反对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理由。这说明他们的慷慨以及对所有一切的接受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并不害怕恶,并不害怕不同。恶不是异己的力量,它只是不同的力量。这是我在《秀拉》中描写的恶。”

二、莫里森《秀拉》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价值

生态女性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思潮,又是一种文化批判思潮,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视角。它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尊重女性,解放女性,解放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压迫,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理论。研究莫里森《秀拉》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挖掘作者通过小说倡导传统非洲文化中的对立统一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表达了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和谐观共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对当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借鉴意义。

(1)女性的价值是否可以和自然的价值相提并论。在莫里森看来,女性与自然的价值是相通的,在人类中心主义下,自然是处于人类的征服、改造和利用的地位;在男权中心主义下女性成了男性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自然和女性的价值同属于被统治地位,在《秀拉》中二者是紧密关联的。生态女性主义者把自然和女性类比,旨在表明女性和自然都是处于被男性统治的不平等地位。在哲学逻辑上自然和女性因为都是客体而可以类比,揭示社会要认识到女性和自然的价值、提高它们的地位,才能解决生态危机。

(2)女性主义者力图打破旧有的父权制体系,建立一套符合生态原则和女性主义原则的新社会,把解放女性与解放自然相结合。只有女性和自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价值得到认识,才能达成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寻求女性发展和自然解放的目标。

(3)《秀拉》把女性和自然相结合,改变了生态女权主义者忽略了将两者相结合进行批评的弊端,倡导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不同文本甚至同一文本之间不同人物的生态观、价值观、文化观以及伦理观的差异,本着公平正义的心态批判性地进行文本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美国二十世纪黑人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驅散不走的噩梦[N].纽约时报书评,1987-09-13(50).

[3]盖茨.表征的猴子:美国非洲裔文学批评理论[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89:13.

[4]泰勒·格思里(Danilletaylor-Guthrie).托妮·莫里森访谈录[M].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94:168.

作者简介:郭莉(1980—),女,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西警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教学。

猜你喜欢

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澳总理救灾不力遭抨击
美貌只值两块饼干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澳总理将对美进行“亲密”访问
戒烟公司
用一美元唤醒的文学梦
The African Culture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水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