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底线思维”
2018-06-11刘振平
刘振平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将“底线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政治底线是根本遵循,道德底线是最低红线,制度底线是关键保障,法律底线是法治要求,四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自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线思维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144-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渗透、价值观念推销,以“普世价值”之名,以文化商品为载体,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向高校师生渗透,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价值观,这种影响不可忽视。因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主导权,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守好阵地,守土有责,不仅需要“典型引领”,更需要具备“底线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掌握意识形态管理权、领导权和话语权,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将“底线思维”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一、底线思维的内涵解读及其意义
(一) 底线思维的内涵
要理解底线思维的内涵,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底线。所谓底线,可以说,是不能逾越的“临界线”,具有约束意义和限制意义。从哲学视角来看,底线是分清量变与质变的“关键节点”,如果突破了这个“关键节点”,逾越了这个“警戒框架”,那么就会导致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逾越底线也是危机出现,设定底线是在预防危机。
底线思维是基于对底线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底线是一条预防危机的安全警戒线,那么底线思维就是一种思维技巧,且是一种系统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的核心在于计算风险并预防风险的出现,用系统的战略的防范机制预防风险,并将风险转化为机遇。因此,底线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预防风险的思维,预防风险就是凡事从坏处着想,设计出系统的防范风险的战略机制,努力化解风险、抵御风险,然后争取好的结果。二是积极主动的思维,底线思维不是守住底线而不作为、远离底线而不敢为,底线思维的本质要求是运用底线思维而有所作为,有所大作为,因此,要积极思考底线思维的实质,分析底线,认识底线,底线在系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是什么、如何有效远离或规避底线等问题。三是虚功实做的思维,坚持底线思维,掌握战略主动权,从底线出发,基于坚固的基础底线基础上,按照战略规划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既要求“思”,更要求“行”,切实做好工作。
(二)坚持底线思维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和运用底线思维具有三层意义:一是现实意义,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意识形态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渗透及多元博弈下不断和社会主义意識形态争夺话语权,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势力争夺知识青年、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坚持底线思维就是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思维。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坚持底线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防止和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1]二是使命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引领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三个自信”,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业主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坚持底线意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增强“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意识”。三是教育意义。坚持底线思维不仅仅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与观念出现新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的自我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底线思维的教育意义就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总体态势的研判,引导教育大学生必须坚守的底线。同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要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观念,自觉树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立场坚定,高举旗帜。
二、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底线思维”的四个维度
(一)政治底线是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强的党性修养就是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就是底线思维,就是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政治底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讲规矩”“讲政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坚守政治底线需要做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坚持政治意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政治意识,首先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下要时刻保持清醒地政治头脑,关键时刻不做“骑墙派”,切实做到政治立场要坚定,做到明辨而敏锐,增强政治辨别能力。二是坚持忧患意识。忧患意识,简言之,就是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忧患意识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必备条件、是提升自我素养的内在要求、是应对社会嬗变的基本准备。坚持和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是坚持规矩意识。习近平指出:“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坚持规矩意识就是遵循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原则,不能口无遮拦、毫无顾忌,更不能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特别是在原则立场上,不守规矩主要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如,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
因此,坚持政治底线这个根本要求,就是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明辨政治边界,掌握政治话语,树立忧患意识,不能丝毫懈怠和含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坚守政治底线的重大意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对各种攻击、消解社会主义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观点给予有力还击。强调课堂上要坚守政治底线,这是对教师政治上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二)道德底线是最低红线
道德底线具有“最低警戒线”的意义,社会道德是不可逾越的最低红线。如果说坚持制度底线是左腿走路的话,那么坚持道德底线就是右腿走路,只有坚持两条腿行走,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导师,应该“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不仅要有工作上的影响力,更要有人格的感召力。坚守道德底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事业有成”的根本,是“大有作为”的遵循,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好教材”。坚守道德底线必须要把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扣好职业道德的第一粒扣子。坚守道德底线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伦理。底线伦理本质上是一种“规则”伦理,是不可逾越的“临界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底线伦理就是必须遵守的伦理要求和规范,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伦理。要注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道德底线建设,明确要求,完善规范,可以通过设立工作的“负面清单”,规定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二是必须追求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生活美德的体现,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道德品质是个人所坚守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将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付诸于实践的“德性”体现。作为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其身上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效和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制度底线是关键保障
关于制度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早有论述:“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习近平同志也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多次强调,有规定就要执行,否则,规定就成了“稻草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不可逾越的“制度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安排和重要原则构筑了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时刻铭记历史。制度底线作为高等教育战线政治稳定的“基石”,是高等教育事业拥有良好发展环境的保障。“正则不为邪所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工作有制度,必须守制度”。守好制度底线,要做到以下二个要求:一是制度设计下的“底线约束”。如果说“道德底线”是具有最高价值理性标准的话,具有目标整箱引领的“上不封顶”,那么制度底线就是具有工具理性的“下要保底”的负向约束。我们不但要有道德底线的价值要求,更要有制度设计下的“底线约束”,不但要有“伦理价值”,也要有“规范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强调道德标准,更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设定具有底线约束的“负面清单”。二是制度自信下的“政治定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政治定力。政治定力是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的集中反映,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忠诚担当。高校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争之地,西方意识形态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渗透及多元博弈下不断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政治定力”,要有鲜明的“立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在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中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体现在在网络宣传中的阵地意识、责任意识,体现在自身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的坚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是非、顾大局,树立“三个自信”,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这样才不会在精神上缺“钙”,得“软骨病”,更不会变成“墙头草”。
(四)法律底线是法治要求
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高校作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已是必由之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才能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深入理解“四个全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有法必行,法无授权不可违,守住法律底线,就是要尊重法律权威、遵循法治原则,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把法律底线作为工作的道德底线、制度底线、政治底线和安全底线的遵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不触碰法律底线,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法制意识首先要做到观念更新,不能用因循守旧的方式工作,更不能存在校园里可以不遵守法律的错误认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是先锋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牢固树立法制意识,自觉为自己树立“高压线”。二是学法用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用法治的思维去做思想政治工作,用法律的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里。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学业指导者,生活同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专业领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 要制定并落实对教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的制度, 通过开展专门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2]三是守法善制。守法,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必依、有规必守”,不能肆意妄为、践踏规矩。善制,就是要做到“提升自我,完善规章”,不能有法无规、有纪不遵。守法善制就是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对纪律要有慎独之心、对规矩要有严守之心,自觉做到底线约束、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彰显“大学之道”的基本要求,高校法治需要以制度先行,以制度为法治的基石,首先要依法科学制定大学章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规章,规范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3]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底线思维,政治底线是根本遵循,道德底线是最低红线,制度底线是关键保障,法律底线是法治要求,四者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要求是坚守底线思维,既要有教育工作的实踐环节,又要坚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既要坚持做到“典型引领”,又要坚守“底线伦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的争夺上有所作为,发挥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自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 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8-11.
[2] 刘新军,许放.试论高校依法治校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69-72.
[3] 吴汉东,依法治校彰显“大学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7-9.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