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中心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逻辑

2018-06-11张立鹏唐强奎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

张立鹏 唐强奎

摘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核心要义之一。精准把握“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定依据,需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层面三重维度加以把握。

关键词: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要矛盾; 三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0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着重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这一重大政治论断镌刻了新时代执政为民,开创美好未来的画卷。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坚守人民立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精准把握了人民的“现实需要”,关照了人民的现代化发展诉求。因此,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判断依据,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红线,从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层面三重维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一、以人民立场为中心,彰显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理论层面的光辉写照。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會意识这一科学原则出发,科学阐明历史活动的主体和主体的内在需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知成就。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历史活动的主体规定为现实的和具体的人,即占人口数量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他们是人类历史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推动者。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同时,“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且,人民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2]470-471唯物史观阐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也深刻诠释了以人民立场为中心的理论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宗旨,以人民发展为价值指向,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2]44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理论溯源和理论遵循上回应了主体发展内在需要,是关注主体发展利益诉求的恰切之道。遵照唯物辩证思维解析,人民的需求既体现出合理性、正当性,又表现为动态性和差异性。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的历史,首先要解决好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问题,同时,在交往拓展的基础上,进而在文化需要、社会需要、政治需要和生态需要等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在新时代以往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表征生产关系内涵的那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层面上的需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产力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表征生产关系内涵的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必然拓展到了物质、文化社会、政治、生态等诸多层面的整体需要。正因如此,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回应了以人民立场为中心的历史观,也在理论逻辑上标识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社会发展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质。这一差异性主要以人们物质利益的差异性作为判断依据,但在本质上“人民在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趋向于一致,而在局部利益和当下利益上出现着各种差别和矛盾。”[3]新时代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我们既要坚守人民立场,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价值遵循,又要关注个体现实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正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要实现历史主体发展过程和目标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需运用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原理去审视,这既是科学方法论又是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基于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原则,注重运用矛盾分析法,强调共享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消除社会成员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逐步走向事实平等。把握并运用好这一良方妙剂,才能引领我们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教育公平人心战、医疗卫生保障重点战、生态文明生死战、自我发展突击战、社会保障民心战和民生短板补齐战。

二、以人民需要为中心,应答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人民需要”,是科学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为人民谋幸福和谋复兴”为基点,不忘初心和使命,关切人民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0余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阐述,精准把握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篇章的践行者和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满足人民发展需要为价值遵循,这既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整体性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得出的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放置于人类社会浩瀚历史的宏篇叙事中,它并不是断裂化、碎片化的呈现,而是以遵循人民发展需要为价值性原则。以人民发展需要的价值导向和“标杆定位”,必须“坚持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治理,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杜绝局部性治理和碎片化治理”[4]带来的离心效应,厘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从而有效凝聚力量共画新时代伟大事业的“同心圆”。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应在“变与不变”的话语逻辑中,把握人民的现实需要。从“变”的逻辑话语审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对矛盾的地位和性质做了精辟的论述和分析。他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5]322从解决问题方法论上,指导我们应抓住主要矛盾,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同时,需一分为二看待问题,坚持“两点论”,最终达成“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统一。所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永恒发展的,绝非静止不变的在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具体的表现,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不同时代的特征。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有大变小,变成逐步归于灭亡的东西……”[5]297-298从理论上,科学阐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运动演变贯穿于量变和质变辩证过程中,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绝非是改变事物性质的全局性质变,而是局部性的质变,这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把握和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经过40年的努力,从供需关系看,当代中国已经走出了物质贫困的时代,人们的需求提升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同时,应看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成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只有切实解决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有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满足人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需求。

从“不变”的逻辑话语审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这需要我们运用辩证法科学厘清“变”与“不变”的逻辑关联。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不变”是社会主要矛盾“变”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不要想当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必然引发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变”,也不因为“变”而忽视“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跃迁,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看似在变,但离实现国家总体富裕和人民整体富裕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体目标并未改变。因此,新时代需把握人民需要为中心,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继续传承韬光养晦的国际视野,才是认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现实逻辑的恰切之道。

三、以人民发展为中心,诠释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

馬克思主义政党真正站在人民立场,就是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实现人民发展的美好愿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之根基,力量之源。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真挚情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时,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回应了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注重共享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消除社会成员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逐步走向事实平等。在发展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矛盾运动中,逐步达到同一性,最终走向发展“大同”,确保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共建共享的实践维度中,人民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绝非是整齐划一,齐步前行,而是存在差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党和国家的工作要面临新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对时代和实践变化的认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曾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506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武器,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把握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抓住人民为中心,科学厘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在实践逻辑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积极的、向上的、有情趣的,高格调的美好生活,绝非是迎合低俗的、过度消费的、乃至奢靡的生活需要;同时,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化解社会生产不充分难题时,必须正视国内整体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更加注重补短板。“木桶效应”的原理告知我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必然制约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落后区域、落后领域、落后场域等民生性生产得不到充分发展,必将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这需要我们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敢于承认矛盾、运用矛盾和分析矛盾,精准把握重点和关键点,科学洞悉事物发展规律,方能获得成功。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多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一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从物质层面解决了约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方案选择,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艰难探索和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现代化道路。”[7] 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明显区别于西方资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是获得人民群众的首肯和广泛支持的现代化道路,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参选方案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利用制度优势,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羁绊,在价值性选择和科学性选择进退维谷中作出了“中国解答”和成功实证的“中国样本”,既彰显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复兴的曙光,又打上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烙印”。“中国解答”“中国样本”“中国元素”和“中国烙印”绝非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永不嬗变的范式和固化不变的样本,承认“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8]23,才是当前意义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作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依归,科学诠释了为实现人类解放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书写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写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 任平.论建设一个良序治理的差异性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173-179.

[4] 方世南.论治国理政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7):25-3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7]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5):23-30.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责任编辑    赵文清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六重经济含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内在动因探析
精准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坚持辩证思维准确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的发展性和继承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性理论创新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