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园区对接型校企合作模式下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6-11徐瑾黄一波李智利

职教通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产业园区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徐瑾 黄一波 李智利

摘 要:为适应“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应用的“宽口径适配”,将集群式模块课程内涵融入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构建“两个板块、三个阶段、五个主模块、十二大类”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及其内容体系。该体系“宽基础、活模块、弹性组合”的特点既保证了学生专业通用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又强化了学生从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得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专业;集群式模块;课程改革;订单式培养;产业园区;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c/2016/03/23);2016年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6JY008)

作者简介:徐瑾,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绿色催化化学;黄一波,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分析技术;李智利,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35-05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在国家高职高专名录中隶属于生物与化工大类化工技术类,传统的专业方向主要围绕化工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中国制造2025” [1]、供给侧改革、“互联网 +”、智慧城市建设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带来了大量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需求,使得该专业在内涵和外延上开始不断拓展,逐渐成为口径宽、覆盖面广的专业。毕业生主要瞄准医药、石油、化工、环保、食品和材料等制造业产品品质检验与质量管理岗位,以及检验检测服务业领域。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区域产业调整的良好契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2]与原常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中国检验检疫学会政行校企共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与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内数家企业基于“订单式校企合作”开展深度型“合作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经验,以期为产业园区对接型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一、对接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的确定

以某知名第三方检测服务公司的人才需求为例,其检测服务能力覆盖纺织品、轻工产品、农产食品、化妆品、石油化工、环境和工业等多个行业供应链的上下游,该公司每年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化学分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1~2种分析仪器操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具体岗位需求及能力要求如表1)。[3]

本专业与有订单培养需求的多家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上进行深入对接,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考虑学生在职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性,确立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与人协作,具有扎实的分析检验基础理论知识,能使用化学分析仪器、色谱类分析仪器、光谱类分析仪器和理化检测仪器等设备,依据标准方法对化工、医药、环保和食品等产品的理化类指标进行检验、检测;能协助方法开发人员开展检测方法的开发和验证工作;能按照管理体系要求完成实验室各项工作的人才。

二、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一套结构合理、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以及最终人才质量标准的实现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程设置应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最终价值归宿。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对接产业园区的人才规格需求,具有基础相似性大、专业针对性强的特点,与“集群式模块课程”的“宽基础、活模块”的关键特征相吻合。集群式模块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教专家蒋乃平在借鉴MES、双元制、CBE等全球流行职业教育理念之后,结合我国国情特色提出的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模式。[4]它将某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为“宽基础”和“活模块”两大板块(如图1所示),基础板块由大量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组成,无明显职业指向,课程相对固定;与之对应,模块板块所设的课程则存在明确的职业导向,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和专业发展特点进行弹性选课。其优势在于既在基础板块中训练了学生所属专业领域的通用能力和核心技能,又在模块板块中培养了其某一职业领域的专业能力,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水平。

受此启发,笔者所在团队认为,将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融入到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恰好符合目前对接产业园区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专业如何适应多个职业方向需求的问题,是打破专业束缚、提升学生宽口径就业适配能力的有效策略。尤其是“活模块”的课程设置,其类似积木块的灵活机动特性,能根据同行企业各有側重的订单培养需求进行增减调整,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专业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集群式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五步走的方法,即:结合企业调研,细化培养目标;运用头脑风暴,分析工作任务;提炼典型任务,梳理职业能力;序化能力层次,划分课程模块;设置灵活模块,重构课程体系。经过反复调研、探讨和论证,最终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两个板块、三个阶段、五个主模块、十二大类”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及其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

(一)底层共性共享,夯实职业基础

该层次课程构成宽基础板块,课程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素质,养成职业意识,属于职业定位阶段。主干课程由通识课程和职业基础两大模块构成。

“通识课程模块”由思想道德类、人文科学类、身心素质类和社会职场类4个小模块组成。思想道德类模块开设有思政类、英语和数学等课程,人文科学类模块开设有人文艺术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教学目标。身心素质类模块开设有心理健康和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帮助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有自我修养提升的意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职场类模块配合职业基础模块,主要是以企业文化宣传、创新创业能力为主题构成的实践活动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进入社会的基本素养。

猜你喜欢

产业园区课程改革校企合作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