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的逻辑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2018-06-11裴云

职教通讯 2018年21期
关键词:价值链产业链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在产学脱节中缓慢发展,亟需新的引擎。产业以链条的形式存在,体现为价值链、技术链。产业链具有自身发展内在逻辑,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选择等重大要素确定产生基础性影响。产业链的根本意义在于推动高职教育引入市场机制、走向开放,消解长期以来(公办)院校的行政化导向。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链;价值链;技术链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转型升级背景下广州高职院校标准研究:以一流校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18GZGJ112);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悉尼协议》本土化研究:基于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视角”(项目编号:2017GGXJK009)

作者简介:裴云,男,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1-0030-06

一、当前高职教育:在产学脱节中缓慢发展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产学结合历经多年发展到今天依然非常脆弱,缺乏坚实的根基。虽然出现了职教集团等所谓宏观层面的重大变动,但是真正起实质性作用的仍是微观层面订单班之类的简单合作,较少有涉及资本与产权等方面的突破。产学双方在价值取向、组织架构、行为方式等方面仍相互排斥,难以融合。这种状况不仅在短期内并无改变的迹象,二者甚至有渐行渐远之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以公办院校为主体的高职教育办学高度依赖学费和财政拨款,来自企业的资金微不足道。伴随着职业教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财政拨款更为充足。国家正在通过各种示范校、骨干校、一流院校建设进行投入,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更多的发展资金。这样,高职院校具备了“独立”办学的基础,形成了“超稳定结构”。①其次,高职教育所面对的主要是中小微企业②,很多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企业缺乏技术积累,基础薄弱,资金不足,前景不明朗。旧的企业不断倒闭,新的企业不断产生。这种频繁的变动阻碍了稳定格局和长远战略的形成。因此,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这些企业更注重“挖人才”,而非培养人才。再次,产学结合本质上并非两个不同组织的简单联结,而是涉及复杂、精细的市场规则和市场博弈,涉及权力的重组和组织架构的变动。这个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让以分属事业单位、“求稳为主”的高职院校望而生畏、举步不前。可以说,现有的体制机制既保护又阻碍了产学结合的深入进行,高职教育在产学脱节的状况下缓慢发展。高职院校普遍把产学结合视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技术手段,比如学生就业,却始终未能提升到攸关高职院校命运的战略高度。这正是当前阻碍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作为产学结合另一端的产业,则呈现出另一景象。产业总体上处于一种开放性体系,受市场规律支配,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产业逐渐摆脱了单一、简单的发展模式,产业之间交织成网,以链条的方式飞速运行,高度融合,相互依存。伴随着产业规模扩张以及产业中分工和交易的复杂化逐步加剧,产业之间的连接在不断走向纵深,呈现出深度交织、多向缠绕、相互依存的链状结构,是为产业链。[1]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相比,产业链体现出一种联系、动态、系统的观念,具有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创新、打造品牌,以及节省交易成本、产生专业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促进资本积累等功能,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实现价值增值。而且,随着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产业链在广度上不断延伸,在深度上不断拓展,成为当前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样式,深刻塑造着经济社会形态。

以“服务产业”为核心理念的高职教育,将如何面对产业的这种深刻变动?高职教育将如何与整个产业中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等发生全面、深刻、精细的对接?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入了解产业链运行的内在逻辑不仅至关重要,而且甚为紧迫,将成为高职教育顶层设计、推动其高效运行的逻辑起点。

二、产业链的逻辑:推动价值、技术在自由流动中增值

在产业链复杂的表象之下,隐含的是价值、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产业在流动中通过交换实现增值。价值、技术在相互交织中,基于不同的逻辑形成各自的体系,被称为价值链、技术链。二者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推动着价值与技术在自由流動中增值。

(一)价值链的视角: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

价值构成产业的最基本要素。产业本质上就是新价值不断生成、传递、交换,最终实现增值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内部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可称为价值链。价值链的意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产业链由具有不同结构与功能的产业构成,是为节点。所谓产业,就是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节点的总称;尽管在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节点的经营对象与经营范围却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并且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不同的节点围绕某个共同产品形成体系。这个特点显示出产业链外在形态与内部运行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高度聚焦于价值这个核心要素,表明价值是驱动产业链运行最深层次的动力。

第二,处于价值链不同位置的节点具有不同的价值和价值增值率,被称为微笑曲线(如图1)。

如图1所示,处于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节点,其价值以及价值增值率不同。其中,增值最大的节点是位于两端的研发(设计)与(品牌)销售环节,创新活动较为频繁、技术含量较高;增值最少的节点

则是位于中间的制造加工环节,一般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来完成。该曲线曲率因不同的产业链而有所差异,但总体趋势大致如此。可以说,处于产业链条上不同节点的产业创造了不同的市场价值,并据此确定了各自不同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另外,不同节点的价值和价值增值率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中。③如图1所示,不同年代微笑曲线的曲率差别非常显著。当前价值链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价值利润正在向对价值创造起关键作用的环节集中,而且转移的范围越来越大、方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龙头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通过设立行业标准、共享技术和控制关键资源等核心环节的多种方式重新构建产业链和决定其中的组织方式,从而决定整个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发展命运。[2]

(二)技术链的视角:打造独立的知识体系

知识特征构成教育的本质性差异。从知识的视角看,产业链中蕴含了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各种知识和技术,囊括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可称为技术链。所谓技术链,是指各种技术本身可能存在承接关系,即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必须以另一种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为前提,因此,相关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从产业链的视角看,产品之间存在上下游的链接关系,物化于上下游产品中的各种技术依据产品的链接关系形成了一种技术链。技术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产业链中产品的创新度,是提高产业链附加值的关键。技术链的意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链往往表现为星状结构,即一种基础技术处于中心节点,其应用领域可以向多个领域拓展,并形成多个分支节点,每个分支节点又有多个细分领域。某种核心技术再以星状向多个领域拓展时,往往意味着与拓展领域内原有技术的融合。许多核心技术在拓展领域上也可能出现重合现象。

第二,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乃至每个环节上的不同产品都要运用到不同技术。一般而言,某种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多种技术(技术束)组合的结果。物化于不同产品中的技术(束)依据产品的上下游关系连接成链。另外,考虑到技术本身的承接关系,技术束中某种技术的使用可能又必须以某些上游技术的使用为前提。这样,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链的结构形态极其复杂。对应于产业链的技术链,其某个环节或产品可能需要一种技术,也可能需要多种技术(技术束)。这些技术可能是平行关系,也可能是前后承接关系。

第三,基于以上特征,技术链呈现出两个显著功能:一是具有组织学习的效应。技术链的学习效应是指技术链这个组织具有学习功能,并通过学习,实现技术链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播,提高技术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益,提升技术链的整体创新能力。知识和技术具有内在张力,在传播过程中能自动实现与其他知识、技术的吸取、交换、整合,不断生产、储存和搜索到新知识与技术。 二是具有创新效应,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技术链之所以具有创新效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1)技术链能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2)技术链内的企业沿产品价值链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技术链为企业间提供了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效率;(3)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技术链为人才的流动提供了技术链外不具有的优势;(4)技术链内的文献信息资料、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实验条件等,为技术链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产业链逻辑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产业链以价值链和技术链的形式运行,形成深刻的内在逻辑,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价值链的启示

如前所述,价值链体现出市场机制下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价值链理论对高职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链是市场需求的表达,从而构成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无论高职教育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所谓专业,本质上是社会需求与社会相互适应的产物。而价值链正是社会需求最直观、最真实的表达。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围绕价值链分享着不同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两大类别。前者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发展程度较高,从而占据了产业链曲线两端,具有较高附加值和增值率的产业,如研发和营销,并已形成优势。后者作为一个后来者,只能选择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低价值和低增值率的产业。二者表面形态上体现为学术型和职业型的区别,但二者在产业链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才是最本质的区别。

第二,价值链的动态性表明,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产业可以改变产业的附加值和增值率。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交通产业链现有格局形成重大冲击,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交通产业链的生态,导致若干传统的职业岗位消失,一批新的职业岗位衍生。同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未来三十年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人类社会”④成为可能。这为后发的高职教育提供了赶超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树立起这样的信念:高职教育不能安于现状或者坐等市场机会,必须积极主动通过影响、挖掘、拓展产业链,最终改变产业链,获得竞争优势。当前不少发展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正是通过践行这一理念,在办学实力、品牌特色、社會声誉上显著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发展程度较低的普通本科院校。

第三,进一步印证市场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毋庸置疑,政府财政支撑和补贴对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发展初期。但从长远角度看,市场竞争形成的拣选与淘汰机制,才是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高等教育始终是半公共产品,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拨款。何况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空前拓展,政府拨款已不可能完全满足高等院校发展所需。⑤因此,高职教育无论在社会中还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均不应冀望于通过行政手段升级来获得,必须积极从市场中获取资源,并接受市场激烈竞争的拣选与淘汰。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标准建构自身体系,打造市场话语方式。摒弃传统的行政级别等行政化标准,引入质量、成本、效率等市场标准,逐渐淡化、打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行政级别区别,从而形成统一的人才大市场。

(二)技术链的启示

技术链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表明,技术链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能够生产、传播、共享知识,使之成为产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一事实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印证了知识体系构成高职教育的核心命题。从技术链的运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知识(技术)在产业链中具有强大的内在逻辑,对价值和人才的形成与流动起着基础性作用。长久以来,一个重大认知误区就是认为职业教育与知识无关。谈到职业教育改革,往往强调产学结合。实际上,产学结合一直开展得如火如荼,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效果总是难以彰显。根本原因就在于所谓的产学结合总是停留在物质交换的层面,没有形成知识上的联结。很少有人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大厦是建立在知识(技术)⑥这个隐性指标的根基之上。这点与普通高等教育并无二致。高职教育体系的运行,实际上是知识(技术)的生成、整合、流动、增值。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与意蕴均建立在对知识的加工与整合上。二者的价值,本质上就是知识的价值。技术链的概念与运行充分地展示出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第二,揭示出院校体系并非知识创新的唯一途径。学科体系是知识形成的主要平台,这点并无异议。但有相当数量的知识(技术)来源于产业链的實践,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行院校应对此保持一种警醒,摆脱对知识生产的错误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傲慢心态。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与产业链的关系是构成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当前,风行的三螺旋理论试图把二者结合成为一个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螺旋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的)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产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在保持自身特长的同时,每一方都保持另外两方的一些能力。由于这种联系与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以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3]

第三,提出了技术链应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当前,高职教育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知识零碎无系统,究其原因并非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学科知识。实际上,高职教育研究对学科知识的弊端早已有过很多的论述,如陈旧、脱离产业实际。问题在于现行高职教育并未建立起一种对知识进行选择、加工、整理的平台,结果导致高职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只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对高职教育所迫切需要的实践性知识,尤其是新出现的大量第一线知识,只能选择放弃。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二:一是实践性知识处于主流知识之外,对其进行选择、加工、整理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二是高职教育缺乏长远眼光,往往以应付眼前、解决现实问题为主。但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放眼未来,着眼于打造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这个目标,致力于从产业链中获取知识。按照知识的内在规律进行知识的整合,探索建构起以实践性知识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知识体系,为形成独立的高职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四、产业链的启示:推动高职教育“引入市场机制、走向开放,消解长期以来(公办)院校的行政化导向”

产业链在对高等教育提出真实、强烈需求(教育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提供了实现目标的标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这些目标集中体现在产业链的价值链、技术链。从产业初具价值潜能到通过技术攻关实现、提升产业价值的过程中,二者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并呈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市场的逻辑。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市场的后来者,高职教育应高度关注自身在产业链中占据何种位置、形成了何种技术等基础性命题。这二者构成高职教育办学的核心。在当前应用技术大学①背景下,这对高职教育战略确定和路径选择具有更为显著的意义。

封闭性办学和缺乏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与内部两大弊端。封闭性表面下隐含的则是以行政导向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机制。在这种传统惯性的支配下,封闭性办学形成了稳定的结构,造成了大量的公办高职院校在缓慢中维系着发展。这既与高职教育主要为产业服务的宗旨背离,也不符合当前时代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重大期待。缺乏独立的知识体系则表明高职教育尚处于发展的蒙昧阶段,没有形成基本的主体意识,没有意识到独立的知识体系是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与灵魂。而这种主体意识不可能通过行政推动形成,而是要经历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经受产业链的洗礼,也只有在与产业的交互融合中,才能真正锻造出高职教育的核心价值和信念,并最终打造出其自身的各种意识。

注释:

①一个社会学术语,用以表示无法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呈现为一种长期稳定,无法改变的社会结构。这种顽固性、停滞性被人称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②大企业强调研发和品牌经营。在这两方面投入甚巨,并赚取了巨大的利润,其所涵盖的精英人才主要来自普通本科院校。

③产业链不同节点的价值还受到垄断因素的影响,该现象超越了市场方式,此处不予评价。

④2016年,马云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的观点。

⑤高等教育财政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政府拨款不足。

⑥技术、技能构成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但以何种为主尚存争议。主流说法是:高技能人才,包括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实际上,知识与技术是大范畴,技能是技术概念之下的小范畴。此处以(实践性)技术作为高职教学的主要内容,区别于理论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14-117.

[2] 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3] 亨利·哀茨科威兹. 三螺旋[M]. 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导言

猜你喜欢

价值链产业链高职教育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现状和管理理论
《价值链重构》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