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问题及策略

2018-06-11黄一波管丹贺琼

职教通讯 2018年2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黄一波 管丹 贺琼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国际化成为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下,输出我国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现状与问题困境,从夯实基础、注入动力、深化特色、落实保证等四方面协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c/2016/03/23);2015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Y6103016)

作者简介:黄一波,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绿色催化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1-0022-04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出总体要求。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则积极回应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配套落实。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明确了具体任务和举措,如“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 。[1]国务院和教育部在这些文件中均强调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兼容吸收、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一定意义。

同时,国家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现实依据。在后示范时代,各省启动了优质校的建设工作。目前,全国18个省份公布的293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均在优质校建设方案中不同程度地提及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正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在2017年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报告中所言,“后示范”时代中国高职教育的走向,是打造一批“本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能交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院校和专业,输出中国方案,形成世界标准。优质的高职院校,应在国际上能平等交流,具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并能有效输出中国方案。因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政府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但其内涵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过程论。即“高等职业院校与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企业之间,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成果,融入到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多功能中的趋势和过程”。[2]此观点既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又强调了学校提升内涵,逐渐内化国际先进理念及优秀成果的过程。二是活动论。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主权国家在高级技术应用性教育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的过程。究其本质而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按市场规则的合理流动,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活动”。[3]此观点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资源配置活动。三是功能论。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4]此观点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才。

上述观点从各自的视角分析,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需要充分认知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与现阶段特殊性的有机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仅是高职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也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5]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功能论”的内涵表述,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知晓国际规则、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全球流动基础上的国际化就业。这更加契合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需要各个要素国际化进行有效支撑。只有理念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举旗起步——规模扩张——方向定位——示范引领”四个阶段,现已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已初步具备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职教声音,展现中国职教技能,输出中国职教品牌的实力。

《2017中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首次评选出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云南等省份的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水平居于前列。一些中西部院校在办学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也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2016年,全国有172所高职院校接受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留学生总数超过7 000人,其中,留学生100人以上的有21所。江苏、浙江、北京、山东和广东省份高职院校招收全日制留学生规模均超过400人。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在国外中国企业聚集区域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员工培训,解决当地技术工人短缺的难题。2016年,400余所高职院校与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923个,占高等教育总数的42.5%。高职院校利用境外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通过师生互派、文化体验、境外拓展等形式,协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不可否认,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国际化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人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层次。

(一)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不健全

高职教育国际化管理机制不健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和专业化管理队伍的缺失。许多高职院校临时成立国际合作办公室、外事办公室处理国际交流事务,甚至直接委托继续教育学院临时应对。很多学校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部门,国际化交流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学校层面涉及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缺失。比如,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学历留学生管理制度、国际交流生管理办法等许多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无“法”可依,没“矩”可循。归根结底,国家、省级和院校层面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项国际化交流和合作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

(二)国际化活动的形式单一且层次不高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交流活动,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以短期师生考察互访、游学、培训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而且,国际交流活动时长以7~10天为主,3个月以上甚至1年的学习交流活动较少。短时间的国际交流活动,难以保证师生深入理解和吸收海外院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此外,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规格也不高,很少有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参加国际技术论坛、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等机会。

此外,参与国际化交流的教师仅限于个别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而学生也限于学生干部和一些重点专业的优秀学生。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各项活动的受益面偏窄,亟待拓展和扩充。

(三)国际化的校企合作有待拓展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就业主要面向中资背景涉及跨国业务的大型国际化企业,或者面向外资背景的跨国集团公司。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过程中,缺少与大型国际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海外实习和境外就业非常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条件建设等均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参与。

(四)国际化师资的队伍结构亟待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输出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和成果的进程中,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显得非常关键。国际化师资队伍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影响对外服务的重要瓶颈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很难吸引拥有境外留学背景、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博士和教授,而对本土教师进行再深造和培养,成为解决国际化师资的有效办法。然而,一些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尽管获得了境外研修和培训机会,但限于外语水平的不足,其学习和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不尽人意。此外,由于教师缺乏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将无法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也难以将我国优秀的高职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技术规范输出到境外地区。

三、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有效策略

(一)夯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制度、机构和人员

国务院和教育部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制定了宏观政策和具体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相对较为宏观,可落地和具体操作的政策制度较少。省级政府可出台一些“顶天立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为高职院校国际化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如江苏设立的“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吸引了一大批海外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留学江苏,海外专科生的全额奖学金政府补贴为每年3万,该政策特别向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倾斜。

专业化的组织机构也是确保国际化交流活动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对于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应专门成立负责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的“国际交流学院”,该部门的教师应掌握多种外语语言技巧,熟悉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善于沟通和表达。

(二)注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动力:目标、理念和内容

高职院校在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将国际化的目标和理念传输到每一位师生员工、管理干部甚至校级领导的心中。

在学校的各个基本要素中突显国际化特征,服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这需要让开放办学和对外合作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教师明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明白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契合国家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是满足院校自身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内生需求,是符合创新型、复合型和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具体而言,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渗透到高职院校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基本要素,比如,学校办学愿景、专业建设、课程资源、支持条件和师资队伍等。

(三)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特色:产教深度融合、服务“一带一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其主要特色是产教充分深度融合。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融入国家对外开放的总体方针,充分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修订、国际通用职业标准引入等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企业的海外培训机构,成立高职院校的海外分校,为当地提供人才支撑。例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与韦立国际集团在几内亚创办“分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韦立船员学院,为几内亚船舶运输领域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开展类似校企深度融合的海外人才培训项目,将成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推进方向。

(四)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保证: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国际化师资

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国际化稳步推进的重要保证。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做到科学设计、点面结合。以高职院校的省级品牌、骨干专业为龙头,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聘请国外专家或国内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为兼职教授,为学生上课、做报告、开讲座、指导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针对专任教师的内部培养,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省教育厅和院校自筹的各类研学计划,大力倡导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的海外高校的研修项目,学习发达国家的职教理念、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鼓励广大的专任教师积极参与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外组织的各类能力提升类培训项目以及岗位实践,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師的专业实践能力,增强教师的技术技能积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EB/OL]. [2015-10-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2] 杨小燕.使命的召唤: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 杨旭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 [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64-65.

[4] 孙芳仲,林若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 [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39-43.

[5] 莫玉婉.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实践及改革趋势——基于国家百所高职示范校的调查分析 [J]. 职业技术教育,2017 (16): 24-28.

[6] 翟帆. 与世界共享中国高职模式经验 [N]. 中国教育报, 2017-07-18(3).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