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神建设在社会管理的实践作用
2018-06-11蒋丰
摘 要:在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党中央将创新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作为是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工作主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中,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管理,怎样管理,成为各级政府和管理人员思考的课题。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做好群众工作,因此需要从行政、制度和精神三个实践维度构建,形成全社会立体架构。在新时代,认真探研精神维度的构建意义,对于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以人为本;群众;社会管理;精神文明
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人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在新时代,社会管理实践要实现全面、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从三个维度(工作、制度、精神)实践管理,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管理的空间架构。管理的核心对象是人与社会,当我们把整个社会比作一个个体,社会管理比作进行医疗保健的三位医师,第一位是古代名医扁鹊,在社会问题在表面之时问题,其可以通过行政工作对患者“医治”,药到病除。第二位是扁鹊的二哥,当社会问题仍在“酝酿”中或比较轻微之时,其可以通过制度工作实现“矫正”,防微杜渐。第三位是扁鹊的大哥,其主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群众实践精神领域“保健”,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本文主要分析精神领域建设对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指导社会管理的中计划制定、具体实施和管理评估,发挥精神领域建设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 社会管理的精神维度
习近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长期不变的方针。绝不能一手硬一手软”。古人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治理者思想中社会管理的顺序, 将“正心”的心态建设摆到社会治理的首要位置,得人心者得天下。在管理学理论中, 任何时代,人类精神领域的管理永远是管理金字塔中的最高位, 最重要的管理、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管理。本文中提到的精神维度管理具体说就是党和政府部门加强在精神层面对我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由精神维度对群众的思想进行生华和提高,逐步实现对社会价值体系进行完善、社会灵魂的再造。在新时代的社会管理中,往往将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矛盾、问题的本身,或者制度的改革,却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企图单一的靠行政手段制约人,靠建立制度限制人,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依然无法从源头解决问题,对社会的管理,是对人心的管理,本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管理者需要防止简单的以法制教育取代思想道德教育, 以制度建设替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社会管理的价值追求就是不断实现人的观念, 思想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帮助人建立一个正确的心态,让每个人都能尊重对方的尊严,拥有社會责任心,对于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一) 建立一个正确的心态。一个社会的心态是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真实映射,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心态的健康建立在国家、民族、人民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中国集中爆发的一些社会冲突,一方面反映社会的不公,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心态的浮躁。许多人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人们将个人的失败完全归结于社会的不公,而这种所谓的不公平既是表象的现实状态, 同时也是一种心态的权衡。假如,社会的公民一直心怀焦躁疑惧、愤青思维、拜金主义……那在他们心中,衡量公平的标尺将不复不在。在新时代,在转型期,如何正确的改善社会公民的心态失衡之势,是管理者面对的挑战。在这些大众情绪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前,管理者必须采取行动,去把握和调适人民群众拥有正确的心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电视、手机、电脑走近千家万户,社会管理者可以发挥传媒的作用,制作积极、阳光的宣传作品让人树立正确、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让每个人更有尊严。尊严是个体的一种权利延展的,是人类拥有的一种不可剥夺、不容侵犯的根本特质,“人的尊严”是指人的尊贵和庄严。是基于人类自身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超越性存在而产生和发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且令他人敬畏、独立而不可侵犯的身份或地位。人为何享有“尊严”? 显然,是因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包含着人的生命尊严和人格尊严,“尊严”强调的作为整体的人具有高于其他所有物的价值地位。在世界万物的价值体系里把人类的智慧提炼,攀至价值链和“金字塔”的顶端,管理工作实质即为“以人为本”,“人具有最高价值”的哲学化,中国共产党人敢于郑重地将“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就是告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不仅要经济上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站起来和富起来,同时中华儿女要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捍卫“人的尊严”,去颂扬英雄、批评错误。所以管理者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人们找回尊严,树立尊严、捍卫尊严。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了,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进步。
(三)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管理的作用。在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在进入转型期的中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管理问题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在精神维度的一种管理方式,对社会管理主体和客体都能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人是一种精神动物,其心理需要同生理需要一样,都有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心理成长的需要,对心理的改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把握人的心理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政治灌输、道德教化等方式转变人的观点、观念,使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走向正确方向,从而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最终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2思政教育是基于传授者自身具备良好素质为基础和前提,所以,管理者在施教前就必须自习和预习教育内容,明确教育的目的,掌握正确的手段方法。施教的过程也是同客体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能巩固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客体的思想水平,也有利于了解客体的思想状况,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科学决策能力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之大。因此,社会管理者必须牢牢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面红旗。
二 、新时代在精神领域视角下实践社会管理的计划、实施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理念、机制和方法、手段,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满意,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工作目标。针对社会管理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加強管理工作的力度,具体解决当前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根据社会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从制度着手,完善制度,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落实人的责任制度。加强对人精神管理的工作,在意识形态上帮助、引导人民群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升人民尊严,建立正确的心态。
(二)工作措施。组织管理者培训。举办社会管理培训班,对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从事社会管理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由社会管理专家、学者授课,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社会管理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途径。调查研究,对症管理。在各部门管辖内开展对涉及社会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寻找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办法和途径。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党委、人大、政府、群众共同配合。党委牵头,针对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解决办法途径,总结经验教训,从制度上抓起,制定规章制度交由人大部门审批、立法。用制度防捍卫,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党委领导,建立学校、媒体、社会立体宣传模式,对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上进行帮助和引导,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工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人们建立正确心态,提升人民尊严,构建和谐社会。
(三)工作要求。第一,强化责任落实,在党委的组织领导下,政府层层明确责任,将社会管理任务合理分配到各个地区,部门。第二,加强社会联动,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广,在管理过程中,要争取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实现社会管理社会化。第三,严格考察评估,将社会管理纳入考察评估中,定期开展,对工作不主动,不作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罚、处分。对工作好,效果明显,群众满意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扬、表彰。
三、新时代, 建立健全社会管理评估体系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估和管理计划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绩效评估即是管理工作的考核者,也是管理计划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估标准就能引导什么样的管理行为。因为评估体系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他能推动、引导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的改变,进一步健全评估体系将对建立科学、高效、负责任的社会管理体制意义重大。比如过去的“唯GDP论”考核手段导致各级政府一味发展经济,忽视了社会管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致使社会管理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所以,从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出发,要想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绩效评估。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关键在于评估内容的多元化和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评估体系由单一维度走向多维度,改变过去的唯GDP论和经济发展一好遮百丑的评估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体系中应包括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具体指标,公共安全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与监督的具体要求等。综合这些因素进行考核。
考核的主体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考核评估的主体不应该仅仅是管理者本身,而应该邀请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政府管理活动的个人,组织,或者集体。增加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社会管理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过程中的一项伟大的事业。在步入新时代之际,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也要在实践中吸取经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不断丰富行政工作、制度工作和精神建设三个维度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进行社会实践管理,从而形成起一套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色、中国特色的的社会管理理论,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和稳定发展,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福利获得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张立荣 、 汪志强 :《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2] 杨建顺 :《优良的行政文化凝聚民心》 , 载 《观察与思考》 , 2009 (10)。
[3] 朱建璋 :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 , 载 《余姚日报网》 , 2009 - 01 - 15
[4]陈心宇 :《管理创新辨析》 , 参见 http:// w ww.mie168.co m/ read.a spx 。
[5] 小舟贤 :《通过民间委托手法进行行政法执行体系的统合》 , 载 《修道法学》 第 30 卷第 2 号 , 2008 (2);竹中龙雄 :《公益企业中公共性与收益性的调和》 , 载 《国民经济杂志》 第 92 卷第 3 号 , 1955 (9);
注:
1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载《光明日报》,黎昕
2张立荣 、 汪志强 :《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管理创新》,2011.(11)
作者简介:
蒋丰(1989年7月-),男,上海人,汉,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