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公益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情况的研究

2018-06-11张佳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互联网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网络公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新式公益方式。本文运用问卷法、文献法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蚌埠大学城为例,调查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活动的情况与对网络公益的看法,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的心理,可促进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与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公益;互联网+;公益活动

一、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调查现状

本项目于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及安徽电子科技大学内,以偶遇、判断、滚雪球及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进行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及采访。经统计,共发出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35份,无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89.17%。

(一)蚌埠大学城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度高,主动性弱

问卷中“您曾参与过网络公益吗?”这一问题,75.7%选择了“参与过”,余下24.3%选择了“未参与过”,这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公益参与度较高。在多选题“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网络公益信息的?”问题中,通过百分比分布结果,“通过好友圈(如QQ、微信平台)阅览”选项达87.1%,“通过企业APP活动(如蚂蚁森林、QQ运动)”达51.4%,这两项均为非主动性获取渠道,足以表现出其参与缺乏主动性意识。

(二)蚌埠大学城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类型全面多样

在多选题“您愿意参与什么类型的网络公益活动?”中突发天灾、疾病救助、助学、安老扶贫、环保、法律援助的占比分别为56%、47.85%、44.8%、36.64%、42.43%、22.43%,每项选择占比均不低故说明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类型分布多样且全面。

(三)蚌埠大学城大学生网络公益参与度略低于传统公益

在实际问题“您认为何种途径对于紧急需要救助帮扶者最有效?”中,选择传统公益形式者高达68.24%,说明虽然互联网公益如东风般迅速普及,但面对紧急情况,大学生群体选择网络公益仍略少于传统公益。

二、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公益认知存在偏差、参与意识淡薄

大学生对自身需要承担的公益责任模糊不清,认为公益事业并非公众主导,而是政府行为,存在传统思维定势,并且他们大多在被动或无意识情况下获取到网络公益信息,一般是偶然间的参与行为。通常情况下,网络公益平台将会建立一些宣传平台需要人们的主观意识来发现,但通过调查,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无用功。

由于大学生轻松自由甚至懒散的生活方式,且学校缺少对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大部分人无暇关注参与过的公益项目后续情况并且无后续动作,他们无法从参与中获得荣誉感、提升感,致使持續性动力缺乏。

(二)网络公益宣传方式桎梏、固有思维方式难以转变

通过对一些积极学生的深度采访,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以“做好事不留名”来对待网络公益的宣传,不愿在社交网络及线下讨论中抒发感想,使网络公益影响力被大学生的精神桎梏抑制。[1]做公益无人知,匿名精神貌似是大学生的错误崇拜,无法发挥榜样作用,带动他人一起做公益,促进公益事业的公众热烈度。

(三)网络公益参与缺乏组织统筹管理

大学生通常以个人形式参与网络公益,在自由的一个群体内缺乏相关组织部门统筹引导,缺少有规划地整合网络公益信息,规范中间参与过程。参与网络公益的某些困难是个人无法做到的,或者说需要一定改变时间,没有相关群众组织管理,学校存在相关责任,学校未曾对这一方面下功夫,培养教育学生,增添学生的公益参与度与社会责任感。

三、针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公益平台政府监管者

网络公益平台政府监管者需要制定有关法律,加大平台约束,健全平台监管,强化评估机制。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有关网络公益平台的法律约束未完善,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法律应为许多自发发起的平台组织制定相关法律约束,使出于善意的行为不被抹杀,使合法性能在这些组织里生效。[2]除此之外,政府管理部门需要承担起对网络公益平台的监管,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制度,加大平台的政府支持力,增加公信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在赋予平台合法性的同时,政府需要规定公益组织的设立程序、资金管理以及组织的内部运作原则、问责制度、惩罚措施,甚至详细到募捐款项的流向、使用计划、处理规则等,补充一个完整全面的网络公益平台法律条规是构建一个透明化、规则化网络平台的基础。

(二)网络公益平台建设者

1.加强内容把关、严格信息审核

作为平台的建设者、运作者,首先应该服从相关法规约束与引导,规范自身行为,包括网络社会组织在内,任何公益组织运作信息的公开透明是提升组织公信力、增强组织运行活力、监督其实现自我完善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其次对平台内发布的内容信息进行多项多次核查,严格信息审核过程,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其真实性与有效性,建立其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平台的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对捐赠者负责,防止不法人士披着公益的外衣有机可乘,得到公众的信任,得到社会的认可。

2.丰富信息发布、加大传播渠道

考虑到大学生在传播公益活动的精神桎梏,公益平台应将平台信息多发布在社交平台上,除此之外,公益组织应进行“逆向”思考,以广大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利用多元的新媒体渠道通过了解掌握广大受众基于其不同的教育背景、文化价值、地域、行业差异等形成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有差异性的公益策划方案,做到公益服务的有的放矢。[3]

(三)网络公益平台参与者(大学生)

1.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公益

由于网络公益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参与志愿活动和监督公益行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对公益有一份责任心,明白新公益的实质与精神内涵,扭转唯捐款捐物沦的公益意识,作为社会力量的一分子解决社会问题,多阅览相关书刊,多参加相关讲座,多参与志愿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志愿精神、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4]在政府與公益组织的号召下,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公益活动,有意识地多参加网络公益,促进公益短板发展,有必要时可参与进网络公益的组织与监管,成为网络公益的生力军,参与进专职团队中,弥补专业人才的匮乏。

2.解决信息不对称、构建群众组织

学校建立起大学生群体内的辅助性学生组织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及公益信息传播问题的方法,既可锻炼学生的服务能力,又可完善学校对网络公益缺失的教育引导。

学生组织需要承担起学校的大部分引导责任,加强学生的的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内在信念和社会良知,让学生注意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自觉文明规范上网,不断增强自己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相关学生部门负责网络公益的引导流程应大体为:前期审核、发布相关信息项目→通过社交圈宣传、鼓励募捐→总结项目、统计数额→持续发布后续信息、公布参与人员、对重要贡献者公开表彰。

四、结语

网络公益的发展是可喜的,同时也是令人担忧的。它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型公益方式,具有强烈的现代特质,正不断倡导着最广泛的志愿精神和公益行动,而大学生网络公益的参与行为无疑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绘入一抹亮丽而又温暖的色彩。

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需要政府监督者、公益组织平台建设者、大学生参与者三方共同助力,进而以其强大的力量迎接更为困难的挑战,推进我国公益事业有序、持久、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镕荣,李传雅,郑洁.“指尖上的爱心”大学生对网络公益参与行为的调查报告——以宣城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7(22):113-117.

[2]林文志,陈冰玉,余彦静,肖公槐.网络公益的现状、困境与发展[J].市场研究,2014(04):26-28.

[3]杜晓溪.网络公益组织的新发展及其应对[J].党政论坛,2017(09):28-30.

[4]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2,(12):29-30.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公益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网络公益情况的研究——以蚌埠大学城为例》(编号:201710378011)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周经。

作者简介:

张佳琪(1998年生)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贸易类专业。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互联网
公益活动证书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