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拆分法:“巧”拆不“强”拆

2018-06-11许博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项脊轩作文题真情

许博识

很多学生议论文写不精彩,关键是不会分析。一篇议论文,不但要观点鲜明,而且要进行恰当的分析。什么是“分析”?“分”就是分解,“析”就是剖析,即把一件事或某种现象分解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通过合理的议论让人能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从而得出结论,起到明理的作用。“分”解和剖“析”所拟中心论点包容的种种人情、种种事理、种种内部构造、种种外部联系。分析好,大有益;分析好,理自现。

然而,很遗憾,如今的高考作文中鲜见实实在在的“分析”,仿佛“中心论点”一旦确立,就万事大吉,无须再析理明理。譬如2015年江苏卷“智慧”,许多作文开宗明义:智慧是个好东西,是一种人生佳境。按照“议论”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应当层层剖示,直抵问题的核心。但相当多的考生全无这种意识,他们将“智慧好”视为一种公理,毋庸论证,结果是“颂歌”一唱到底:智慧好,智慧好,智慧就是好,好得不得了……缺少分析的意识和手段。

下面就具体阐释一种分析的方法:拆分法。

一、拆字

汉字中存在大量的合体字。一个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这些偏旁基本上能单独成字,这就为其拆分提供了某种可能。

当考试中遇到核心词是一个字时,我们可以采用拆字法来拓展思维,构思作文。将这个字拆分成部首偏旁,然后再进行联想理解,让它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出现,并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意味。这样往往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含义或新的构思。例如,以“尖”为核心词写一篇作文。运用拆字法如何来构思自己的作文呢?一位学生说“尖”可以拆分成“小”和“大”两个字。“小”代表焦点,而“大”代表的是广大的基础。平均使用力量将注定平庸,只有把力量集中到一点,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位同学利用拆字法,发挥想象,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的独特创意,构思和立意也就与众不同,显得非常有深度了。

再比如,以“聪”字为核心词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这样构思:“聪”这个字由这样几部分构成:耳、口、心还有两个点。它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口去说,用心去思考,这样才能更聪明。这位考生的拆分同样非常巧妙,很自然的将文章分为了四个部分,思路清晰,构思独特。

再如,昆山市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作文题:请以“趣”字为题写一篇作文。一位考生说:“趣”的意思就是指我们要边“走”边“取”,这样才能充满乐趣。诚然,无论是在学习时,还是在旅游时,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边“走”边“取”的意识,随时记录下学习的心得,随时记录下感动的瞬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无尽的乐趣。学生这样构思立意,巧妙别致,与众不同,避免落入俗套。

遇到独字作文题时,学生不但可以运用这种拆字法来培养发散思维,还可以极大的拓展思维的深度,彰显出作文的条理性。

二、拆词

拆词法是通过切割、重组将原有词语所稳固的理据意义破坏,对词语的语素意义作出另外选择,甚至造成词语语义结构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理据义,最终对原有词义作出新的解释。

例如,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好奇心”。当年给出的满分作文中就有一篇是采用拆词法写出来的。

这位小作者说:“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接着解释“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过程。“心”即理也。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文章总结到:“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 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拆解“好奇心”为“好”“奇”“心”三个字!写法相当别致。这里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向学的精神。小作者不刻板、迂执,而是相当灵活,相当深刻,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得饶有意趣,从而不流于浅薄俗套。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这一篇成了那年高考议论文的代表作。

再看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毫无疑问,感知自然是这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我们可以采用拆词法将“感知”一词拆开,指出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知”自然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融入自然,用心去“感悟”自然。既要肯定对自然的“知”,更要强调对自然的“感”。诚然,借助科技力量我们可以轻松而全面地“知”自然,却无法零距离地“感”自然,无法让心灵融入自然。漫步林间看草长莺飞, 静立山头看云卷云舒,闲坐品茗看花开花落。这些愉悦的审美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是相当有趣、有价值的,更可以让我们很好地“感”自然。我们对待自然也更应进入有温度的“感”的层面,这样才能在自然润泽我们心灵的同时,发自内心地去守护自然。将“感知”进行了巧妙合理的拆分,避免了审题的偏差,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三、拆句

除了拆字、拆词,我们还可以把一篇议论文的中心句(观点句)进行拆分。通过把观点句拆分成若干小分论点后再加以论证。

例如:2017年苏州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作文题:以《项脊轩志》为蓝本,写一篇评论性的文字。这是一道考察老师的作文题。笔者回忆当时的写作,所拟题目为《于“平淡”中见“真情”》。接下来拆分出三个小分论点:“平”中见“真”、“淡”中含“情”、“平淡”中见“真情”。之后在第一个分论点里分别论述了《项脊轩志》中哪里体现了“平”,哪里体现了“真”;在第二个分论点里分别论述了哪里体现了“淡”,哪里又体现了“情”;在第三个分论点里综合论述于“平淡”中见“真情”,具体论证在此不再赘述。

后来分数证明这种写法还是深得阅卷老师认可的。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很好地体现了议论文“分”的意识:把整句话分成了“平淡”和“真情”,将“平淡”又分为“平”和“淡”,将“真情”又分为“真”和“情”。第二,很好的体现了议论文“析”的意识。将“平”和“真”结合起来,将“淡”和“情”结合起来,并且在《项脊轩志》中准确地找到了对应点,起到了很好的“析”的作用。第三,整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思路意识、条理意识。教师考试所写作文也是考场作文,是考场作文就得符合考场作文的特点,阅卷速度快,一般在70秒左右,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向阅卷老师展示你的写作功力,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而这种写法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考生的“作文技法”,作为考场作文,这种写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拆”而不“分”是愚者,“巧”而不“强”是智者。当然,议论文的分析方法很多,拆分法也不是萬能的。但如果学生能够从拆分法出发,举一反三,强化议论文写作的分析意识,对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通联:江苏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项脊轩作文题真情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我用真情守护你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以心换心见真情
真情扶贫见实效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