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培养硕士规培生临床共情的实证研究
2018-06-11康一铮
康一铮,蔡 翥
(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系,安徽 合肥 230032)
临床共情是一种专业的互动形式,医护人员能正确感知病患的内心情感,并运用自我的临床专业认知与技术,及时给予病患恰当的回应,为病患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为临床共情[1]。共情概念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自引入医疗领域后,对改善病患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务工作者职业成就感都有着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临床专业硕士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行,该模式是在参考国外先进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而制订。因此,国外对医学生临床共情的教育方式值得借鉴。以美国为例,临床共情能力的训练已被正式纳入医学院教育范围[2]。以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代表,在其开设的“患者-医生”课程中,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级别。前两个级别侧重于临床实践环境下的诊断学教学,并融入人文关怀原则与抚慰技术。第三个级别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复杂交往能力,包括排解忧伤情绪、帮助战胜恐惧、告知坏消息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共情”与“反思”技巧的教育[3]。国外的先进医学教育模式的经验表明,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引入对临床共情的培养很有必要。
近年来,国内已有通过心理学相关干预措施对医学生的临床共情水平进行干预的研究。例如,解方舟使用巴林特小组[4]、罗湘莲等使用心理情景剧的方式[5]干预医学生共情能力,李敏等使用团体辅导干预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的共情能力[6],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医疗方面的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积极临床共情,有助于促进共同参与式的诊疗模式,推动疾病的康复与转归[7]。而积极心理学被誉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四次浪潮,具有使人放松身心,挖掘潜能,促进发展的作用。积极心理学的成熟发展,为医学生临床共情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硕士规培生的临床共情进行干预,探讨团体辅导对改善硕士规培生临床共情能力的效果,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硕士规培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理论基础
Neumann等[8]提出的临床共情的作用模型认为,医护人员使用临床共情技术与病患沟通,通过认知行为方向与情感方向两方面,最终推动病患的短期与长期疗效改善。根据此模型,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触及硕士规培生的临床共情为主要干预内容,对临床共情团体辅导方案进行设计。具体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发现自身潜能,构建团体凝聚力,利用团体间的自助与互助,发掘自身优势;(2)调动成员积极情绪,建立对共情的认识;(3)通过情境模拟与实际案例讨论,引导成员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促进同理心的表达;(4)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方式,改善临床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医患关系。本团体方案以樊富珉[9]的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经初始阶段与过渡阶段,在工作阶段主要从情绪认知、倾听与反馈、同理心表达、换位思考等方面触及临床共情,直至结束阶段,并辅以暖身训练、情境模拟、实例分析等方式,让被试在良好的团体氛围内积极分享与思考,从而巩固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自愿报名再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安徽某高校医学院的硕士规培生中,抽取28名作为被试。所有被试均经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测试[10],得分在正常范围内,以排除具有严重心理障碍者,保证被试具有通过团体辅导改善临床共情的可能。所有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4名:男生8名,女生6名,对照组14名:男生8名,女生6名,年龄22~27岁,平均24岁。
2.2 工具
2.2.1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人际反应指针量表中文版(IRI-C)由詹志禹[11]编译修订而成,共2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从观点取替、想象、共情关注、个体忧伤等4个维度,对受测者的共情能力进行评估。经研究表明,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750,在国内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2]。
2.2.2 杰弗逊共情量表医学生版
中文版杰弗逊共情量表医学生版(JSPE-S)是由Hsiao等[13]编译的,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法,包含观点采择、人文关怀、换位思考3个维度,用于评估医学生的临床共情水平。经研究表明,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61,在国内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4]。
2.3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实验组参加每周1次,每次2小时,为期2个月共8次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案,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处于正常学习工作状态。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同时进行干预前、干预后,以及2个月后的追踪测试。本团体心理辅导由笔者主持,另有1名提供协助的经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助手。
2.4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测量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实证研究
团体辅导实施之前,需验证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临床共情水平上是否具有同质性。由表1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各项指标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具有同质性,分组结果适宜。
实验结果如表2。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经干预后,共情与临床共情总分均得到显著提高,各因子中想象、观点采择、人文关怀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2个月后追踪测试显示,其差异仍具有显著水平。其结果显示,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对实验组的共情与临床共情水平有明显改善作用。
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同期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前、后以及2个月后追踪测试的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结果显示,对照组被试未经任何方式的干预,其共情与临床共情水平并未产生显著变化。对比两组被试结果,实验组经干预后与对照组结果不同,说明团体辅导干预是有效的,并且这种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团体辅导对提升硕士规培生的临床共情水平有显著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经团体辅导干预后共情与临床共情水平显著提高,且想象、观点采择、人文关怀三方面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干预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根据团体间成员的反馈信息来看,大部分成员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表示了认同与支持。成员间通过活动构建团体凝聚力,进行自助与互助,积极分享与思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认知,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共情的表达,缓解医患沟通的压力。本研究结果证实,硕士规培生的临床共情水平可通过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得到显著改善。
正如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5],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应当具备相当水平的人文情怀。而临床共情能力,正是医学人文教育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共情是处理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背景下,有助于缓解总体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石,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的同时,加强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与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状况息息相关。现阶段,对临床共情的干预措施主要有课程培训、沟通技巧培训、体验式教学、艺术熏陶、社会实践活动等[16]。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对比(n=14)
表2 实验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试差异比较(n=14)
表3 对照组前测、后测与追踪测试差异比较(n=14)
5 小结
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硕士规培生的临床共情干预,经检验是有效的,并且效果是具有持续性的,为临床共情的干预措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医学生的临床共情干预措施将会逐渐系统化,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