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混合班级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以检测技术专业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为例

2018-06-11徐进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班级目标专业

江 茫,徐进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高职课程的开设应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实用性,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为出发点突出实践性,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归宿切确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强调效用性[1]。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理化测试与质检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检测专业)为实现“双证制”(毕业证+行业认同的专业技能证)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更好地适应学科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探索。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专业基础课程是为后续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必要课程,更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渗透到其他课程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做到“触类旁通”。笔者以学院15、16级检测技术专业单招与统招混合班级(以下简称:混合班级)为研究对象,初步探索了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验效果,以便为本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提供新的研究个案,最终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上的保障。

一、课程现状分析

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讲究“人机互动、人机合一”的全新技术,要求检测人员对于所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能够“知己知彼”,对于仪器设备呈现出的携带缺陷信息的各种电子信号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此,检测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的开设应运而生[2]。

电子测量与仪表是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40学时),通过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实地调研归纳,认为该门课程现行的课程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课程目标定位模糊,缺乏功能导向;其二,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脱节较为严重,忽略了课程内容与核心岗位能力的关联性;其三,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缺乏设计、授课内容依然是“照本宣科”;其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缺乏创新意识相对滞后。

此外,通过对检测专业混合班级学生“教与学”的深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入学考试分数以及录取现场面试表现来看,单招与统招学生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热衷于参加各类型的校园活动、个性较强、学习兴趣不高。因此,采取“一刀切”忽略混合班级学生差异性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抹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于实现“双证制”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实践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课程改革特点

(一)全面落实“因才施教”,科学化制定教学目标

在电子测量与仪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根据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学力水平等测试的结果,尊重混合班级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和性格特点。全面落实“因材施教”,建立一套具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符合本学科技术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有效接轨专业核心课程,以掌握概念、原理以及强化应用为重点,授课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完善知识目标;学习基础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后续的学习以及职业岗位发展奠定基础;深度对接航空产业,制定具有“敬畏航空、敬仰航空、敬爱航空”“航空报国”“无差错、零缺陷”等航修理念,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按标准操作的素质目标。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二者又是素质存在和提升的逻辑前提,搭建“知识-能力-素质” 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注重单招与统招学生差异,更新教学内容

在制定《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教学内容时,根据混合班级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安排的特殊性(由于检测专业学生取得专业证书需要,超声波检测(简称:UT)、射线检测(简称:RT)、磁粉检测(简称:MT)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以及二年级上学期授课,《电子测量与仪表》该门专业基础课延后到二年级下学期授课)。因此,从熟悉的专业知识内容入手,有利于实行“操作先行”的教学理念[3]。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起点、取证相关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检测技术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的共通性,以学生能够顺利取得专业证书和适应工作岗位为归宿。制定相应的“保底”以及“拔高”教学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和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程内容在进行整体设计时遵守“适用、够用”原则、以熟悉的专业知识为引线讲解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以及方法等,以专业技术以及设备的实际使用为典型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设计课程教学单元时,不再单纯的按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而是以具体案例为引线,划分成若干个自成系统的项目模块,具体的教学单元设计如下表1所示。

表1 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单元设计

(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有效传授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是推进“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现代高职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4]。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规律、尊重混合班级学生的“差异性”,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才能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 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促进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有效督促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摆在每位教师眼前的难题[5]。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接受能力强,也热衷于网络的使用,课前借助便捷的网络平台如大学城空间,QQ等预先上传课件、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授课课件能够事先了解课程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重难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之处。为保证课前预习效果,通过布置在线练习题,优化“课前作业”形式,并把学生课前预习参与情况纳入最终的考评范围。

教师及时检查学生的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及对知识点理解的薄弱环节,从而更好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为课中教学奠定基础。

2. 依托丰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完善课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课中下发学习项目,明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前的在线学习所掌握的知识点自主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小组讨论,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进行讲述总结,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以求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

理论教学过程中凸显生动性,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把枯燥的原理生动化、仪器设备结构深刻形象化。与此同时,开展与之相配套的课内探究型实训教学 ,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相互探讨,合作探究,实现做中学;在遇到困难时,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做中教。通过实践成果进行内容深化,为提升学生思维敏捷性和深刻性,实现拔高教学目标。以我校现有的飞机,发动机作为教学载体,借助实训室现有的电子测量设备,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技术,有技能,会探索,能发展。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体验探究、总结反思的能力,最终达到助人自助,捕鱼得渔的目的。

3. 设立“传帮带”学习小组,稳定课后学习环境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时间大幅增加,组建课后学习小组形成稳定的学习环境,是实现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鉴于混合班级学生基础知识分层情况较为严重,采用“异质分组”形式,设立“传帮带”学习小组,组长实行自行推选或者轮流担任。

“传帮带”学习小组的设立,为基础知识储备较薄弱的学生提供补充基础知识以及更好的融入班级生活创造条件,也为全体同学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勇于挑战以及突破自我的舞台,更为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团结协作精神夯实基础,是教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收获真实教学效果反馈的有效途径。只有保证学生、教师以及设计者各方观点都得到充分反映与回馈,才能形成可贵的互惠关系,才能保证学习环境的高效运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课程改革难点-评价指标设计

教学效益评价指标应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真实且有效地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实现情况,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一)学生对教师的课程教学评价

学生对于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评价指标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学目标——教师对课程目标定位清晰,学生学习的目标明确;第二,教学内容——教学单元设计合理、容量适度;在讲授过程中系统清晰,重点把握准确,难点、易错点及时指导和纠偏,保证整体知识与局部教学的协调统一;第三,教学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学习方法及时、得当,分组讨论时学习小组搭配合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第四,教学状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积极关心爱护学生;第五,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所取得的效果能够切合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及时汲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第六,教学特色——注重创新性,做到导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新颖;体现艺术性,做到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二)教师对学生的课程教学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该采用传统的“卷面式”考试方式,卷面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这在多元化思维的世界文化氛围中,阻碍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成长,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突出课程特点,保证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学习的效果,不再仅仅关注终考成绩,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现状的分析结果,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注重混合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等。理性地遵循了高职教育和专业发展规律,注重混合班级学生特点,能够切合“双证制”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改革需要,给推动课程改革提供动力,促进“双证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升了高职内涵式发展的质量与层次。

[1] 宋兴甫. 以课改教改为抓手提升高职内涵发展[J]. 机械职业教育,2016,(3):19-21.

[2] 陈尚松.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的沿革与发展[J].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9,(1):3-4.

[3] 于松. “电子测量与仪器”课程引入“操作先行”模式的探讨[J]. 职教通讯,2016,(18):70-71.

[4] Kim Watly, Margaret Jackson, Xin Yu. Students’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T he unique student perspective[J].Accounting Education,2010,19(3) : 219-234.

[5] 周晓珏.“电子测量与仪器”教学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94-195.

猜你喜欢

班级目标专业
班级“四小怪”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班级被扣分后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