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芜湖米市的历史发展对沿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2018-06-11,,,

关键词:芜湖产业结构粮食

,,,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芜湖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中下游,安徽省产米区域长江南北两岸农业腹地的中心地带,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水系四通八达,水利运输占有先天优势,米粮经营在芜湖可谓有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自然和交通条件,加之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芜湖在19世纪后期成功列入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更是于上个世纪前期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米市。学术界对芜湖米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兴衰发展、形成原因、对社会各行业的影响等方面,而对芜湖米市的历史发展对沿江一带的农业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1]。从历史上看,芜湖米市经历了兴起、衰落、复苏三个阶段。本文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考察,从而探寻其历史发展对沿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兴起与繁荣:芜湖米市的冉冉升起

芜湖米市的发展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芜湖和太湖流域之间就已经开始流行米粮贸易了。元明时期,芜湖的商粮出口及漕粮运给非常繁忙,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芜湖米市都未发展成为全国性米市,米市贸易往来的区域涉及范围比较窄。嘉、道年间,本地经营稻谷去壳加工的手工业作坊只有二十多家,基本上都是在本地自销,偶有客船载运到邻省,但市面“实不若湾沚及鲁港也”[2]116。清朝末年,芜湖成为太平天国后方囤聚军粮的所在之地,但并没有形成米业流通渠道[3]。

清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设立海关,随之便形成商埠。当时芜湖虽被辟为商埠,却尚未形成米市,且镇江七浩口早已成为长江下游米市,所以,皖产及邻近地区稻米仍然运往镇江七浩口集散。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准奏清政府,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到芜湖,不过,对于那些已经在镇江设号采购的采运商来说米市迁往芜湖非但没有益处,更是舍近求远,故米市迁芜的指令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1881年,李鸿章委托总理芜湖道台兼理芜湖关税的广东人张樵野,利用同乡关系,赴镇江动员广邦粮商尽先迁芜,许以多种利益[4]204。天时地利加政策支持使得各帮米商纷纷迁到芜湖,为芜湖米市的发展注入了资金,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芜湖米市的快速形成与崛起。至此米市正式形成。

镇江米市迁芜后,起初邻近各县米粮,有部分径运江、浙,不经芜湖销售。其后安徽省在芜设立米捐局,规定本省米粮出境,需运芜纳税方准通行。据《芜湖县志·实业志》载,清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1898—1904),米粮输出量多时达500余万石①。1919年连续两年丰收,增至800余万石①,输出米量激增,各业获利颇丰,虽然在1927年米市有起落,也保持在500万石①左右。兴盛期各行业资本积累加快,一些如利源长米行在兴旺时,在码头上停泊9艘小火轮,每船装米3—4万包(每包100 kg)。1908年,计有米号40户,米行40户,小市行约50户,砻坊约70户[2]117。至此,芜湖米市的发展达到顶峰。

19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芜湖米市从兴起到鼎盛时期,其农业产业结构基本一直保持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分工结构,种植业依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林业、牧业以及渔业、副业占比低,仅仅是家庭附属活动的一部分,并且整个安徽稻作区的农业结构一直以来呈现单一种植粮食的倾向。入清以后,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更为显著,这种倾向并未出现任何变化,同时,这种单一性特征还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生产及输出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越加突出。

随着芜湖米市的兴起和繁荣,输出的米粮给芜湖各行带来了巨额盈利。较为明显的农业总产值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林、牧、渔各项产值在农业总产值当中的变化比重各不相同,但都基本处在上升状态。变化较大的农业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增长较快。这不单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也和米市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在自然地理方面,芜湖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适合稻米的生产,芜湖本地的南陵县就是稻米的著名产地。在需求方面,从内需来看,粮食产量的提高带动了市镇商业的繁荣,吸引了周边人口进入芜湖市镇从事商业经营,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从外需来看,江浙地区和广州、潮州等珠江三角洲一带是芜湖的主要输出地,上述城市开埠都比较早,所创办的近代工厂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农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的,这些地区更侧重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发展,因此对于粮食比较欠缺。两方面综合来说,农民的种植热情有了极大的提高,种植业特别是水稻的种植掀起了一股热潮,使得这一时期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产业所占比重大幅提升;粮食产量中,稻米产量也随之增长起来。

近代以来,芜湖米市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米粮加工、储存与运销共同发展,同时,五大行业也应运而生,包括米行业最盛时期89家,36家米号,百余家砻坊业和9家碾米厂[4]205。此外,帆运业、绞包业及斛行业等多个行业是依附于米业而生存的,因米市崛起而获得迅猛发展的行业也有许多,包括布业、五金业以及饮食业等。上世纪初期,芜湖共有82个行业、5 400多家商店是围绕米粮贸易及加工发展起来的,较为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利用结构也经历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过程[4]203。从海关统计结果来看,芜湖米市开张以前,1881年一共有4万城区人口,但到了上个世纪初期则增加到了13.7万人[4]205。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芜湖城区人口就增加了3 倍多,人口激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稻米贸易的日渐繁荣,大大增加了城区从事稻米贩运的商业机构。就人口的职业结构来分析,同期城市人口当中超过一半的人员以商业经营为主,商业经营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和米业、粮食业有关的。从1920年代的统计来看,在整个手工业、近代工业以及商业资本当中,芜湖商业资本所占比例达到了86.6%,在长江流域一带居第三,仅次于上海和武汉[5]82。一共有3 000多户人家从事商业,共计5万多人,大约有200户较大商贾,其中又以米商居多[5]83。绝大多数工人都从事着与米市相关的行业工作。当时碾米厂工人有800多人左右,1 500人在码头工作,有4 500多人从事着车业、饮食以及旅社等第三产业,从事米市所需的斛工、绞包工、捐包工的劳工队伍也逐年增加[2]118。另外还有大约30万的船民以长途载运为生[6]27,由此可见米业是芜湖城乡人民赖以生存的主导行业。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农民家庭劳动力方式以及社会需求都比较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缓慢,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当中占有重要比例。芜湖米市并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农民为保证自给自足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当米粮行业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采运业、米行业、砻坊业、碾米业和杂粮业五大行业带动了整个市镇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最初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甚至还有为米粮贸易服务的第二、第三产业相继出现。虽然并不能改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更无法动摇封建社会的种植业主体地位,但是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农业不再单一地以种植粮食为主要产业,也使沿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往前迈进了一步。

二、衰退:芜湖米市的没落

然而,芜湖米市并没有维系较长时间的繁荣,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受内、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芜湖米市渐趋衰落,形势急转直下,市场行情今非昔比。从1927年到1937年,安徽可以说是每一年都遭遇着各种气象灾害,粮食收成急剧下降,农村经济严重受损。期间国民党政府实行“裁厘加税”,撤销江苏、安徽两省米捐局,失去对县米粮出口的约束,粮源分散。1930年之后,国民政府将赈灾作为借口,规定洋麦、洋米入境不需要交税,导致大量洋米、洋麦进入国内市场。1931年遭大水灾,粮食收成顿减。这一时期,芜湖稻米输出仅1933年突破300万担②,其他年份均在一两百万担之间,而1933年到1935年,进入中国的洋米和洋麦就分别有33 629 092公石③以及20 573 140公石[6]28③。这些进口的洋米洋麦从沿海港口进入芜湖再销往内地各地区,借助极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市场,芜湖米市因此遭受巨大损失,交易量急剧降低。洋米因为价格低廉质量较好,再加上不用交税,因此和芜湖米市相比占有很大优势,诸多销售市场很快就被洋米洋麦所占领。广州和汕头一带原来是芜湖米市非常重要的输出地,这一段期间也改食洋米,导致芜湖米市市场锐减,米业日渐呈衰败之象。

1937—1945年,抗战时期,米市萧条,生意渐趋低落。沦陷时,芜湖米粮业数十家粮仓被日军抢劫一空,日商在芜湖开设了多家洋行,收购粮食,并采取各种卑劣手段硬性向农民收购[6]28。日本驻上海大使馆策划的“米粮统治委员会”(以下简称为“米统会”)于1941年秋后在芜湖设立分会,接着日军后勤部队系统的华中区总力社芜湖区分社成立。米统会从米粮差价、现金和物资当中获取高额利润,但老百姓到手的却只有一张纸券。市场一片混乱,投机取巧成风,粮食供不应求,米价不断上涨。到1945年春节时,饥民一度发生抢米风潮,先在北门复泰米行和中二街吴仕泰米店,渐次波及吉和街等地[2]119。

1945—1949年,米市处于低落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新成立农民银行、中央合作金库等机构,兼管收购粮食。在通货膨胀、“法币”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于1948年推行“九·一八”限价收购政策,给米粮业带来深重的灾难。按当时限价出售的粮食,几乎无法补进现货,损失不计其数。再加上苛捐杂税,如行商出口税、市建设捐、救灾捐、印花捐等,还有其他各种摊派陋规,成为粮源的障碍。

此时米粮年出口量从未超过200万石①,但由于物价上涨,米价昂贵,大量游资集中到米市盲目投资,从事米粮业的户数反有增加。米号增至124户,小市行增至218户,碾米堆栈和砻坊合作有134户,只有米行略有减少:48户[2]120。1949年4月芜湖解放。原有5个米粮行业合并为3个整理委员会,即米粮行号商业整理委员会、粮食产销加工业整理委员会、杂粮米行业整理委员会。当时在协助国营粮食公司、供销合作社,协调粮食供应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至1953年下半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米市正式解体。

芜湖米市的衰落对芜湖城市人口和从事职业带来了重要影响,上世纪初,芜湖城市人口为13.7万人,到了1920年减少了1万人,从1936年的统计结果来看,至少有五六千人因为芜湖米市的衰落而失业[7]。过去民船装米到芜湖,每天停泊在芜湖内港的船只达到三四千,而30年代从芜湖民船公会登记的结果来看,平均起来一年都没有两千只[4]207。芜湖米市的衰落导致诸多船户失去生计来源。

虽然一系列的内外因使米粮业日渐衰落,但从事农业生产和水稻种植的人口并未大幅度减少,从事基本农业生产的农民依然需要供给自家粮食,仅仅是用于市场交易的粮食有一定幅度的减少。所以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到1953年米市解体,沿江地区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还是处在小而封闭的状态中。土地改革运动让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农业生产力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不过,这种方式也使得农户占有小块土地并延续传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越加突出。而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集体分工结构代替了原来的家庭分工结构;家庭副业逐渐向着专业化、规模化以及行业化发展。

米市解体后,沿江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依然是片面的种植业结构,林、牧、副、渔依然处于从属的地位,更别说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这不仅是米市发展的连带效应,更是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庞大的人口所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几乎可以保持在80%以上,即使种植业内部,也只重视粮食生产,粮食份额可以占到80%,而粮食产业中,又主要以稻米为主,短时间内,这样的结构还会依然存在[8]。

三、复苏:芜湖米市的再次崛起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辟的对外贸易港当中就包括了芜湖。传统米市于1984年正式恢复,这一年的7月份,芜湖江岸路的“芜湖米市”再次开业。1990年,其成为国家认可的省级大米批发市场。当时米市恢复,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引来许多港商、外商前来芜湖米市洽谈业务。1991年,芜湖米市经营粮食达到了200万吨④左右,与其建立较为稳固的供货关系的国内省区有28个,共计130多个地区,芜湖米市再次崛起[2]121。在众多芜湖米市当中,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芜湖南陵县的“芜湖·中国米市”。米市经营灵活,经济效益显著。从1985年4月起,国家对粮食的统购统销改为合同订购。米市业务也从经营性改为服务型,实行议价议销。米市先后与全国28个省市,500多个单位建立业务关系。米市恢复的3年时间,共经营粮食3万多吨,盈利720.99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9]788。进入20世纪90年代,芜湖在湾里成立了大米批发市场。并安徽国润投资有限公司和芜湖粮油集团总公司联合成立了芜湖米市发展有限公司,开通了米市网站,发布粮油供求信息,发挥芜湖米市的影响,逐步形成华东地区粮食集散中心,为芜湖米市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

芜湖米市自复业以来,以迅猛之势蓬勃发展,不仅可以进行米粮、蔬菜、水产等各类物品的交易,而且可以进行精加工,提高经济效益。米市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繁荣,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生产总值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1978年至2015年,芜湖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生产总值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较慢且增长幅度较国内生产总值来说偏慢,农业生产总值的构成比重也在逐年降低,从1978年到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构成从21.5%下降到4.9%(见表1)。

表1 1978—2015年芜湖市农业总产值

数据来源:《芜湖统计年鉴(1999—2016)》。

1986年到2002年种植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之前占农业总产值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占比例慢慢降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根本的问题,因此,确保粮食的基本自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前提,种植产量也需有一定保障。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基础上,种植业比例也在逐步下降。从图1、图2中可看出,1986年到2002年芜湖粮食作物的总产量虽有一定下降,但仍然保持稳定状态;经济作物有较大的上升幅度(此处仅列举油料和棉花),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粮油等作物播种面积虽然下降,但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依然稳定,总产也相对呈增长趋势。品种种类增多,品质也有所提高。农业结构也在这样的调整中得到了优化。1986年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为69:31,2002年已调整到50∶50。农业与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86年的69.6∶30.4,2002年调整到48.6∶51.4。种植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9]540。

图1 1986—2002年芜湖市粮食作物总产量

数据来源:《芜湖市志(1996—2002)》芜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第640页图2 1986—2002年芜湖市经济作物总产量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政策以及老百姓的传统观点都认为农村只能务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在改革以前,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是相等的。而1984年米市恢复以后,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农村并不完全是和农业划上等号的,政策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农业的衍生产业和非农产业也逐渐在农村站稳了脚跟,农、林、牧、副、渔各业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林、牧、副、渔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且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提高。此外,第二产业从农村副业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此时的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区别。在这个过程中,芜湖米市顺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一方面通过提高粮食品质和生产技术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种植品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多渠道、新形式来打通国内外市场,一定程度上稳定和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但是沿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如果想要跟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唯一的出路就在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芜湖米市也将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四、结语

综上,沿江地区受到芜湖米市历史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变化着。长期以来,沿江农业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在米市复苏重新崛起之前这种单一性始终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几乎就等于当时的农村产业结构。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到近代,米市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但是它所衍生出来的米粮加工行业等让农业副业发展迅速。并且此时的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有了很大的区别。米市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影响等各方面让沿江一带的农业产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合理化和规范化。

注释:

① 石,中国古代重量单位,在清代,1石≈28 kg。

② 担,中国市制重量单位,1担=50 kg。

③ 1公石=100kg。

④ 1吨=1 000kg。

猜你喜欢

芜湖产业结构粮食
珍惜粮食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