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表达”

2018-06-09李修彤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搜索

李修彤

【摘 要】近年來,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电影人试图拍摄取材真实生活,具有社会批判力,又引领观众内观自我、审视人生的现实主义电影。这其中不乏想努力把现实元素搬到银幕上却用力过猛的电影,比如2012年陈凯歌执导的《搜索》。而反观凭借现实主义电影卓然傲立于世界的伊朗新电影,其创作中对人性的深入探讨、深切细腻的情感体验,打动了观众。本文试图从剧作角度,把中国和伊朗的部分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比较,探寻中国电影创作如何在剧作“现实表达”上完成突破。

【关键词】《搜索》;伊朗现实主义电影;人物与冲突;现实表达;心理共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14-02

近年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多面开花,但是在娱乐与商业电影联合夹击下,众多现实题材的电影和创作者却在现实精神上有所缺失,这其中不乏陈凯歌这类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在2012年导演的电影《搜索》聚焦于时下热门的网络暴力题材,试图表现网络时代如何提升人们的道德伦理,引发了国产电影对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尽管《搜索》努力表现芸芸众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但从剧作的角度看待《搜索》关于现实的表达却呈现着诸多问题。而反观伊朗现实主义新电影,诸如《小鞋子》《一次别离》,通过讲好一个简单的故事完成现实表达。

本文试图以伊朗的两部电影《一次别离》《小鞋子》作为剧作参照,审视陈凯歌的现实题材电影《搜索》在讲述故事的心理因素、人物行为动机、冲突建构等方面的不足,以此探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如何在剧作上更好地完成“现实表达”。

一、人物行为动机引发的情节表达

“人物萌发创作冲动,人物支撑剧作,支撑电影。电影剧作发展、完成的过程,是电影剧作中的人物塑造、发展、完成的空间。”[1]

《搜索》是一部有野心的电影,陈凯歌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东西过多,所以其中的人物关系也很复杂,线索繁多。而在情节推动的过程中,为了使繁多的线索合理,加入了大量人工化的处理,使得人物行为动机缺乏充足的“真实性”内部动因,人物浮于表面,这也是导致电影对人性挖掘不够的最重要原因。

电影剧作中人物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主要人物带次要人物,一般来说是一个主要人物和数个次要人物;二是塑造人物群像,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人物不分主次,平分秋色。《搜索》很显然是第一种,主要人物正是高圆圆扮演的遭遇人肉搜索的叶蓝秋。

好的电影剧本一定是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而引发共鸣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物行动的动机。《搜索》中的女主人公叶蓝秋,作为主要人物,却在影片一开始就被淹没在情节中,处于被操控的状态。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整天出入高端场合的精英女性,遇到挫折甚至是别人的诬陷时,始终处在被动的逃避状态。这种只有攻击(外界舆论)没有防守(叶蓝秋反抗)的行为方式是脱离人物的心理动作需求的。而编剧和导演任由这种脱离的原因只有一个,即迫使次要人物推动事件的层层发展,逼着剧情刻意等待情节发展到高潮,直到叶蓝秋最后被逼自杀。叶蓝秋虽然因为病情严重而非常消极,却不至于对事件的发展无动于衷,最后甚至放弃治疗自杀。所以,人物的行为动机就显得很不可信了。电影呈现出叶蓝秋的死不是因为网络暴力,而是因为自己本身的被动不作为。本来带有思辨性和社会批判力的网络暴力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解构掉了,电影主题的“现实表达”大打折扣。

而在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同样是主要人物带次要人物,人物行为动机的真实性要强得多,其“现实表达”也生动得多。男主人公纳德在原本平静的生活出现一系列变故之后,没有同叶蓝秋一样选择逃避,而是积极进行反抗。尽管纳德的反抗并非完全出于正义,但真实可信。他在事情发生之后,会找寻各种证人,模拟纠纷现场,暗示女儿说谎来作为反抗。他为了女儿和老年痴呆的父亲,对着《古兰经》撒谎,只为了逃脱牢狱之灾照顾家人。尽管这个男人不完美,但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不会为了刻意制造情节高潮而压制人的心理和行为动机。《一次别离》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是真实鲜活的,我们既看到了作为一个宗教社会中产阶级精英的斤斤计较、说谎,也看到了处于家庭危机中的中年男人背后的脆弱、隐忍和疼痛。

二、冲突建构的张力呈现

一个情节段落如同一条铁链中的一环,一部电影应该如同由十多个铁环钩在一起的铁链。[2]《搜索》的情节尽管看似错综复杂,但其张力的呈现比伊朗的几部取材于小人物、小细节的现实题材电影弱得多,这是因为《搜索》中不断加入的过分复杂化的新线索,使情节主线本身疲软无力,缺乏对抗的冲突,使得张力明显不足。

首先分析《搜索》的电影格局。《搜索》具备完整的开头、发展、结尾,也有合理的情节点。开头部分因为不让座事件把叶蓝秋推入网络暴力的困境,结尾处人物解决困境的方式是死亡,这些都是符合剧作核心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影片始终没有反映叶蓝秋在困境中的挣扎。观众期待主人公与其生活中最强大、最集中的对抗力量进行面对面斗争,但在《搜索》中这种对抗只是单向的。叶蓝秋在陈若兮等一帮人的穷追猛赶下,一直处于躲避状态,冲突双方的力量极其不对称,使得叶蓝秋失去了对抗的能力,演变成一群无聊者对一个弱女子的集体迫害,这种情况表现在《搜索》中暴露出冲突和戏剧张力上的不足。

其次对比《一次别离》的剧作冲突。《一次别离》的戏核其实非常简单,先是人物情节的建制(纳德西敏闹离婚),然后引发事件(护工流产),随着剧情深入,导演为观众准备的假真相渐渐清晰(纳德承认知道护工怀孕),其中至少三段情节反复(纳德发现护工摔倒的疑点,家庭教师改口供,纳德承认说谎,等等)。最重要的是,当大家以为真相已经被揭开时,一定要有一个关键人物出现反转,告诉观众原来真相并不是那样(护工的坦白)。那么这部看似规整却充满套路痕迹的片子,是如何获得巨大成就的呢?这就得益于导演法哈蒂非一般的编剧能力,尤其是他在情节发展中对冲突的构建。

法哈蒂為本片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冲突。悉德·菲尔德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动作,没有动作就没有人物,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信仰与家庭的对立是《一次别离》中最重要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同时出现在两个相互对立的人物身上,只是两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作为中产阶级的纳德在信仰与家庭中选择了家庭,背叛了信仰;而女护工尽管在后来情节反转中坦白她撒了最大的慌,但在最后女护工面对信仰和家庭时,还是选择了信仰。这种内心冲突与外在冲突的同时建构,让《一次别离》闪烁着迷人的光环。

陈凯歌的《搜索》没有叶蓝秋的反击,没有冲突双方的碰撞和互动,也就更没有人物关系和情感、情绪的逐渐积累,从而使得剧情只是一味地向着线索的复杂化发展,主线剧情显得疲软和刻意;而法哈蒂的《一次别离》由于事情本身的张力,在人物内部形成了一种很强的张力,两个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相互引发反应,使矛盾不断激化,事件一步一步积累到爆发和临界点上,把一个小事情推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情境中去。

三、讲述故事的心理共鸣

无论选择什么题材的故事进行讲述,都不能忽视讲述故事的心理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与观众的共鸣心理。《搜索》和《小鞋子》都挖掘现实题材,试图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前者通过网络暴力的故事引发观众思考网络时代怎样提升大家的道德伦理;后者则通过讲述以家庭为背景的亲情故事,探讨亲情、血缘关系中的沉重与甜美。从主题的角度来说,两部电影都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但遗憾的是,陈凯歌在讲述故事时,对巧合的滥用所造成的偏差使得情感共鸣大打折扣,而马基德·马基迪则通过成功讲述温情脉脉的儿童故事,完成了伊朗系列电影的又一次“现实表达”。

在剧作中,适当的巧合的利用可以推进故事的进程,使故事迅速地展开,冲突更加尖锐和激烈,并推动故事走向高潮。但是如果巧合被利用得过多的话,则会令影片显得虚假。《搜索》中就存在大量的巧合,并且每一个巧合放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低概率事件。这些巧合的桥段的确推进了事件的发展,但也使情节的发展缺乏生活逻辑,更像是刻意通过巧合制造情节的突转。本来是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由于巧合的滥用使得影片对真实人生的描绘和现实表达大打折扣。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无形之间削弱了现实题材对观众产生的心理共鸣。

而《小鞋子》将镜头对准底层贫民孩子,用真实的主题表现平凡的感情。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中,存在“爱”与“恨”两种对立的情感表达方式。一贯以诗性表达温情的伊朗电影显然使用“爱”的情感表达,《小鞋子》就是如此。莎拉从抱怨阿里到体谅家中困境,再到最后理解阿里为了自己已经尽力,这是莎拉的成长过程,这条线展示的是阿里和莎拉的“兄妹之爱”;父亲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他交不起房租,也买不起莎拉想要的鞋,出去工作也失败过,但结尾终于给兄妹俩每人买了一双鞋,这条线展示的是父亲与孩子的“父子(女)之爱”;莎拉目睹了得到自己鞋子的小女孩一家更为窘迫的境地,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展示的是莎拉对“社会和他人之爱”。影片的推动力均为“爱”,比起许多电影中的“恨”建构冲突,这种表达“爱”的朴素的讲故事方式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也更能跨越民族、种族和文化的界限,获得普遍的认可。

四、结语

陈凯歌在创作《搜索》时,努力想要实现属于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表达”,由于导演在影片中的诉求过多,其乱炖的剧作形式显然背离了现实主义。同样从剧作角度看伊朗的现实主义电影,都是从平实的生活中切入,不刻意设置过多的情节线,通过塑造真实生动的剧作人物,建构合理有层次的冲突,放大生活中的细节,塑造了独属于伊朗又能跨越民族、种族和文化的界限,获得全世界认可的“现实表达”。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应当努力挖掘既具有民族特点又能获得社会共性的电影,通过合理可信的情节而不是巧合建构剧作。“老老实实讲好故事”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19.

[2]苏牧.荣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01.

猜你喜欢

搜索
计算机技术在文检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西洋跳棋的博弈程序研究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魂”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网上"搜索"泄密,女自领报复情敌引来血光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