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因素分析
2018-06-09付东明
付东明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在出现危重症时会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情况,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可恢复自主循环。但是也有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不理想,有相关报道显示[1-3],心肺复苏成功率在25%左右,并且最终出院存活率在6%左右,这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接近。本次研究对我院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院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完善院内急诊心肺复苏的流程。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年龄在12~70岁,平均年龄(56.4±6.3)岁,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35例,临床表现在急救期间患者意识丧失、大动脉博动消失、心电图直线或室颤立刻进行心肺复苏程序和措施。研究对象排除标准[4]:患者首次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家属放弃抢救,心肺复苏时仅应用气囊加压无活血药物支持;基础资料不详细患者。
1.2 方法
患者施行徒手心外按压或电除颤处理,同时给予紧急气道建立,施行机械辅助通气,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复苏药物。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心腔内起搏复苏,必要时给予床旁颅内微创减压处理,对原发疾病进行早期治疗给予溶栓药物或降糖药物,低灌注下进行手术治疗。
1.3 治疗标准
患者心肺复苏成功标准:心电图由窦性心律或心率基本正常心律,血压恢复到90/60 mmHg,坚持治疗20 min呼吸和心跳始终维持。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分析,复苏成功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相关性分析,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苏成功70例,复苏成功率46.7%,初期复苏成功患者经全力抢救仍然死亡58例,12例患者存活出院,总存活率为8.0%。见表1。
表1 不同基础疾病心肺复苏患者成功率情况
3 讨论
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与心肺复苏成功有本质区别,在复苏后患者仍然存在脑功能、心脏博动骤停的情况发生。心肺复苏成功率与患者年龄、病因、病程、抢救地点有直接关系,并且还和抢救复苏时采用的措施和使用药物有关。
肾上腺素可增加周围血管阻力,使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冠状动脉的灌注量增加,从而改善心脑血液的供应情况,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帮助心脑恢复供血供氧。肾上腺素在大剂量应用可有效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肺、心外膜、心内膜血流供应,防止心肺复苏后引发迟发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肌收缩坏死情况,并且可使大脑皮质内的血管发生痉挛,提高患者生存率。β受体兴奋剂异丙肾上腺素的应用可增加L-型钙通道内的钙离子流量,改变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增加室颤后的电生理情况。β受体可增加心肌耗氧量,降低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发生,降低钙离子浓度,β受体可调节血管扩张,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过程,异丙肾上腺素对于心博停止可有效改善负面效应。血管加压素可增加α肾上腺素的刺激作用,增加脑动脉和冠脉的血流量,减少茶酚胺的血浆含量,增大室颤的幅度,有效延长室颤,从而减轻患者脑损伤发生。也有学者认为[5-7],血管加压素可增加心肺复苏概率,但是不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及早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患者进行气道开放、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均等措施。有报道称[8-10],心脏骤停10s后患者会发生意识丧失,在心脏骤停1 min自主呼吸会停止,超过4~6 min会出现脑细胞死亡,在骤停8 min后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心脏骤停时间越长则脑细胞死亡数量越多,抢救成功机会也越低。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均施行院内心肺复苏抢救。结果显示,复苏成功70例,复苏成功率46.7%,初期复苏成功患者经全力抢救仍然死亡58例,12例患者存活出院,总存活率为8.0%。复苏指南指出快速早期除颤是心脏急救患者维持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在室颤患者中有90%以上会发生心脏骤停,在10 min内转为心室停博,电除颤是停止室颤的有效方法,但成功时机时间段很短[11-12]。医护人员在急诊工作中只有不断反复加强心肺复苏技术培训,重视临床抢救心肺复苏理念,掌握规范高效的复苏技能,才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存活率和成功率。
综上,在院内心肺复苏抢救中,患者基础疾病情况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直接关系,在开展心肺复苏过程中也应针对患者基础疾病对症治疗。
[1]胡馨,卢仲毅. 影响儿童院内心肺复苏预后的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2):100-102,106.
[2]吴海东,王鹏,吴满辉,等. 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对模拟院内心肺复苏按压质量和按压者疲劳影响的研究[J]. 广州医药,2017,48(5):24-27.
[3]李好华,翁国芳. 以2015年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为指导制订院内心肺复苏流程[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9):1295-1296.
[4]徐丽,郑华.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5]贾亚南,蒋培余,金静芬.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应用与应对策略研究现状 [J]. 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74-277.
[6]胡焕新,禹汇川,张兴伟,等. 直肠癌术后存活率围手术期影响因素分析与PNAG评分建立的研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6):654-659.
[7]田丽,王孝安,李晓炜. 毛乌素沙地优势灌丛对两种松树幼苗的保育作用 [J]. 生态学报,2016,36(24):8044-8053.
[8]陈红,张重阳,徐俊祥.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J]. 河北医药,2017,39(16):2475-2477.
[9]林轶群,陆国平,凌岚岚. 2010年儿童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指南解毒 [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1):21-23.
[10]王立中. 儿科急诊心肺复苏的特点及预后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57-158.
[11]王昕. 小儿心肺复苏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56-58.
[12]王莹,钱素云,李壁如. 我国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现状与推广意义 [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4,19(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