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研究现状概述

2018-06-08张茜

商情 2018年16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

张茜

【摘要】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从福利社会学等理论视角分析,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三个方面:对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对各地区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流动人口参保医疗保险后对流动人口住院率、住院机构选择、居留意愿等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

1概念界定

1.1流动人口

一般可定性认为,流动人口是指那些经常性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相一致的人口,并且排除那些经常性居住地与户籍登记地虽不相一致,但属同一城市市区范围内的人口。

同时流动人口目标总体为全国调查前一个月前来流入地居住、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周岁及以上流人人口,主要为为15以上及59岁以下的劳动流动人口。需注意的是,不包括调查时车站、码头、机场、旅馆、医院等地点旅客、病人及临时陪护人员,不包括在校学生和“半边户”(流动家庭中有一人及以上成员户口为本地户口的家庭户)。

1.2社会保险参保率

社会保险参与率是指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占总适龄劳动力人数的比重。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界定为年龄在15-59岁的男女劳动力人口。公式表达为:

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年龄段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口数/ 总劳动适龄人口数×100%

2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理论视角

2.1福利社会学

福利经济学以强制性和经济福利性为重要特征,充分体现了国家干预及社会福利的福利经济学间的联系。

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主张在国家干预的基础上举办社会保险的社会福利事业,以增大社会福利,实现收入均等化。因此,它为政府实现目标提出了相应路径: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疾病、意外伤害、失业等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及社会服务:二是向高收入者征收累进所得税,以增加低收入者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三是全民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广泛的补贴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这些改革社会福利的理论得到社会的广泛推崇,奠定了社会保障经济方面的理论基础。

勒纳、萨缪尔森等新福利经济学家摈弃了旧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均等化理论,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研究,提出补偿原则、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及次优理论,强调效率优先原则,当一国经济福利总和增加时,整个社会的福利保障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观点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施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此外,福利经济学中关于平等与效率的理论,也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政策建议:一是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从而缩小收入差别:二是坚持公平原则,针对弱势群体对福利措施进行修订。

2.2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移民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它是通过血亲、朋友、统一社区出身等纽带而建立起来的系列关系,包括流动人口、前流动人口、原住地和目的地居民的系列关系。这种网络关系,增加了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因为它降低了迁移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预期的净收益。马戎也认为,人口迁移一般会向自己所属族群人口较多、聚居程度较高的地点迁移,以求得族群和文化归属感和语言习俗方面的便利。因此,人口流动规模会向本族群聚居的地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特征尤为明显。

3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我国的流动人口主要为农民,流动人口作为我国城市中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的工作稳定性差、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和生活条件差,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加率低等问题,应尽快建立城镇流动人口规范的用工制度、工伤保险、基本养老及医疗和重大疾病、失业保险等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體系有利于兼顾效率和公平。

目前,我国针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险现状研究较多集中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本文以医疗保险为例,对目前国内关于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水平区域差异进行研究,并针对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目前,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结算问题是学者研究分析的热点话题。

梁金刚等人认为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在目前还难以顺畅进行,其症结在于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医疗保险基金权利与义务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统筹层次较低等。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建立跨统筹区域的转移接续基金调剂机制,制定不同医疗保险制度之间参保权益管理措施与待遇衔接办法等,已成为破解医保关系转接难题的迫切要求。

关于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异地结算问题,张永等人认为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存在政策对接、资金流转、信息共享及异地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优化医疗保险制度设计、建立异地结算专项基金、加大信息共享力度以及配套跨地区监管制度等方面着手解决,以尽快完善异地结算服务和提高异地结算效率。

第二,对各地区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现状、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国外一般将影响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因素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性消费者的选择,二是消费者不能控制的制度条件。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大多采取自愿参保的形式,因此,政府、企业、社会及流动人口自身的各种因素决定了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实际参保情况,涉及宏观体制、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政府行政、企业行为、社会行动及流动人口自身等多个方面。对于这些因素的具体效应,诸多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形形色色并常有相互矛盾之处的结论。蔚志新等运用国家人口计生委2010年12月对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果,从流动人口的就业单位分布与就业身份构成角度,对就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状况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私有性质单位就业的流动人口,是所有就业流动人口主力军,但其社会保险的参与水平明显偏低。不同的就业身份,其各种社会保险的参与状况存在一定差别。而在公有性质单位或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在外资性质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水平处于高位。

概括起来,人们对于制度因素、区域因素、行政因素、行业与单位性质、组织因素以及流动人口的个人认识、对医保了解程度等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共识。而对于人口学特征等流动人口个体因素的影响,则还存在相当的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年龄具有显著影响,但也有不少学者的分析表明年龄没有显著影响:有人认为男性农民工的参保率显著高于女性,另一些研究则认为性别无显著影响。其余如关于文化程度、婚娴状况、职业职位、健康状况、收入、留城意愿、进城务工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也莫衷一是。

纵观前人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由于数据来源千差万别,不同的研究与分析往往在某些相同的问题上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2)对于区域因素的分析,主要关注流动人口流入地区的区位和跨越区域范围,而缺乏对流动人口流出地因素、流动人口居住社区因素的分析。(3)已有研究多限于流动人口医疗保险获得率(参保率)的单层次分析,未能很好地关注场景水平的变量与个体水平的观测数据间的交互效应。

第三,流动人口参保医疗保险后对流动人口住院率、住院机构选择、居留意愿等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姜海珊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农村户籍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Probit选择模型和多项Mlogit选择模型分析了农民T在流動过程中所享有的医疗保险状况及其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T在城市患病后,其在户籍地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作用非常有限,而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其医疗负担。钱泽慧等人利用2014年国家卫计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基本医疗保险类型、住房来源、流动时间对乡一城流动人口住院地点选择有显著影响,即参加城镇医疗保险、无基本医疗保险或流动时间长的乡一城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在本地住院,但居住单位免费房的乡一城流动人口更倾向于在非本地住院。

参考文献:

[1]杨菊华.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研究[J].人口研究.2011(5)

[2]陈菲.刍议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J].经营管理者,2011(18)

[3]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李霓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5

[5]樊小刚.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建构[J].经济学家,2004(3)

[6]郭瑜,白雪飞.从二元离散选择模型解析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经济,2011(3):26-28

[7]黄乾.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09(6):23-30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医疗保险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韩国临终关怀事业与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韩国临终关怀事业与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浅谈电力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控浅谈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连续两年下降
数说流动人口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关注儿童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