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嘉年华》探究儿童性侵问题

2018-06-08赵梦晗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性教育嘉年华儿童

赵梦晗

【摘 要】《嘉年华》这部电影上映后,社会大众及网络媒体等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则是儿童性侵问题。文章针对这一问题,阐述了儿童性侵害的严重性,重点论述了性侵给儿童带去的心理伤害。同时,结合他国性教育的现状,指出了我国性教育的弊端,并运用赋权型性教育理论,提出了完善我国性教育的方法,其中分析了儿童作为性主体的权利以及家庭、学校、政府等应如何推进性教育。最后,指出电影在反映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呼吁有更多此类电影以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嘉年华;儿童;性侵;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72-03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这部电影想要讲的,恰恰是这些光鲜和喧嚣背后的故事。另外,嘉年华还有美好年华的意思,这些孩子原本都有美好年华。”[1]导演文晏如是说。

2017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性侵电影上映了。它获得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提名及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提名,于第1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最佳影片,在第4届豆瓣年度电影榜单,被评为“年度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嘉年华》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上少见的勇敢派,深刻揭示了儿童性侵的危害及性侵背后残酷的现实,进而将我国的儿童性教育、性安全问题提上了日程。

一、《嘉年华》呈现的儿童性侵问题

(一)电影视角下的沉默与克制

《嘉年华》讲述的是两个少女被性侵的事件,着重描绘了女孩们被性侵后的遭遇。两个女孩小文和小新受到了侵害,她们在父母的沉默与社会的无情中,一再受到二次伤害。小米是个旁观者,她目睹会长强行闯入女孩们的房间,却为了保住工作而选择不去说出真相。主持公道的郝律师,十几年如一日地执着于少女性侵事件,但在强权面前,发出声音是那么困难。

电影采用常规线性叙事的手法,以极为冷静的方式讲述了发生在海边小城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多是沉默的。受到侵害的主人公面对家庭与社会的压力不敢说出真相,悲剧导致原本敏感的孩子更加沉默;父母为了女儿的声誉放弃了法律维权,而是选择默默接受与和解;媒体发布会上,医生除了扭曲事实一言不发,为自己的权益隐瞒了真相。影片的呈现方式极为克制。整部电影的基调为偏冷的暗色调,无刻意煽情的情节或突如其来的爆发,且多采用隐喻的手法,如象征纯洁的玛丽莲梦露雕像被人贴上广告,小米摩托车上的铁链等。而正是这种克制给予了它真实,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绝望。

(二)社会视角下的冷漠与无视

这样一部获奖无数,好评如潮的电影,排片率却很低,首日只有1.5%,后来由于媒体的推荐及社会事件的发酵,排片最高增加到了5.1%。另外,除点映及上映首日人数较多以外,电影上映一周以后的场均人次只有四五人。截至电影上映的第17天,它的票房为2206万。而同天上映的美国儿童电影《寻梦环游记》,排片平均占比30%,场均人次20人,中国总票房已达56867万元。

《嘉年华》不仅排片率低,上座率低,且去观影的多是女性。同时,大多数观众是抱着猎奇心理及从众心理去看,真正关心儿童的寥寥无几。与这类沉重无趣的电影相比,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令自己捧腹的爆米花电影。导演文晏说,“就是这种麻木让我觉得非常过不去,我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在这个影片中去检验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责任。”[2]

(三)《嘉年华》呈现的儿童性侵问题

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性侵对儿童造成的生理与心理伤害,以及对家庭、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对自身进行反省:作为观众,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家长与老师,如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作为国家,如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如何让更多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电影与更多的观众见面。

二、儿童性侵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性侵从来不是少数事件

不论是在《嘉年华》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性侵事件影响的都只是小部分人,因此并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事实说明,儿童性侵已经不能被称为“少数极端事件”了。近年来,儿童性侵案件屡次被爆出,2017年更是呈持续高发态势。根据“女童保护”网络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至2015年,全國公开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有968起,受害人超过1790人。同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表示,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案件,其隐案比例为1:7。[3]也就是说,每当1起性侵案件被曝光,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伤害。

儿童性侵案件从没有停止,以前人们不知道、不关注,是因为媒体并不发达,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很微弱。随着媒体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性侵事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依旧有一些犯罪案件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例如,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世界出现了一些儿童色情网站之类的“泥潭”。“创业大V”许豪杰被爆出疑似开办恋童网站,还有用钱诱骗女童,伪装成慈善事业的犯罪等,也都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视觉盲区。

(二)性侵带来的心理伤害更严重

在儿童性侵的立法方面,有道德论者和效果论者两种思想。道德论者认为应该以道德为标准对当事者作出奖励与惩罚,而效果论者则是以结果来判断和减少当事人所受的损害。[4]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过于看重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当事人的对错,而较少考虑性侵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一种极端情况,即将儿童受到侵害当成是一种耻辱,甚至把错误归咎于儿童自身,而不去思考儿童受到了什么伤害,这种伤害带来了什么后果。这就导致儿童不仅受到生理伤害,更会面临严重的心理伤害。

《嘉年华》中,小文的母亲疯狂地剪掉她的头发,问她“为什么穿不三不四的衣服”;警察咄咄逼问小文“是不是喝了酒”;医生对小文一再地进行身体检查等,这些都给孩子带去了比性侵害更严重的心理伤害。心理伤害通常表现为自责,对犯罪者的依赖,以及自残、自杀等。遭遇侵害的绝大多数人会产生自责的心理,认为是自己的错才导致了不幸的发生,导致自闭、抑郁等不良心理。有时为了麻痹自己,她们甚至会对犯罪者产生斯德哥尔摩式的依赖,即出现包庇罪犯的情况,或认为犯罪者的暴行是爱的一种表现,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也不利于对犯罪者的判决。而表面的释然有时并不代表内心的原谅,受害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不公平的对待,使她们受到的心理伤害往往超出事情的发生阶段,因而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三、进行有效的性教育,防范儿童性侵

(一)他国性教育的现状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性教育的国家之一。关于性教育的内容不仅会在电视上播出,也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瑞典不仅为一般儿童提供丰富而便利的性教育渠道,更于2015年专门出台了针对残障儿童的一套性教育教材。可以说,他们的性教育已经细化到了少数人群。[5]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性教育理论是唯禁欲性教育模式和综合性教育模式。“唯禁欲”性教育模式认为儿童应守住童贞,以道德为准则来控制自我,尊重他人;综合性教育模式则以人本主义为中心,认为性的权利不应该被剥夺,但应该学会保护自己。[6]两种理论的对立与互补推动着美国性教育的发展。

近期,英国教育部决定在2019年9月起,替换之前发布的性教育教学大纲,在性教育课程中加入LGBT(Lesbians Gays Bisexuals Transgender)内容,比如变性人、同性恋者等议题,并补充儿童应如何面对色情短信和网络霸凌的内容。这有利于儿童认识社会性别的多样化,紧跟社会步伐。

(二)我国性教育的弊端

相比他国,我国的性教育始终不够完善。从小文和小新的行为便可以看出我国性教育的某些弊端:首先,是性教育自身的缺失。小新对自己受到的伤害一无所知,天真地问“处女膜是什么”。儿童对自己的身体结构不了解,无法表达出自己受到的伤害。其次,是社会对儿童缺少必要的关爱。敏感与早熟的小文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但家庭的不和睦及老师的嘲讽使她不敢说出真相。父母的冷漠,社会的无视,很轻易地会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碰撞交融,人们对“性”的认识虽然不再像以前一样迂腐,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一些家长羞于对儿童进行性教育,认为“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也有家长自身并没有接受过性教育,因此无法将正确的性知识传授给儿童;学校很少设置性教育课程,老师无法自然大方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此外,人们对性教育本身的认识不足,无法正常地看待性教育现象,而把它看作“超纲”行为。例如2017年3月,“微博大V”李铁根于微博发布了一组图片,内容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编写出版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但许多家长却以“尺度大”为由对此进行批评。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儿童性教育读本,却被称为“黄色漫画”。人们对性教育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性教育完善历程任重道远。

(三)推进我国性教育的完善

1.尊重儿童的性主体权利。对儿童进行性教育,首先要认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人,对于性知识的接受及性权利的应用都应是自由的。性心理学研究者方刚提出了“赋权型性教育”,即以儿童为主体,重在对儿童性知识、性平等和性人权的赋权。[7]

对儿童进行教育,则不是将儿童作为被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要认识到性主体权利在儿童身上的重要意义。在学校里,表现为儿童可以在性教育课堂上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老师进行双向交流;在家庭里,表现为儿童与父母不再羞于对“性”进行谈论,父母不再回避儿童提出的问题;在社会上,表现为儿童能够正确辨别是非,正确判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究竟是正常现象,还是犯罪行为,同时,正确认识性别平等,理解性取向问题,也是儿童性主体权利的体现。

2.打破沉默,将性教育付诸实践。在尊重儿童性主体权利的基础上,家长、学校、社会应共同推进性教育的完善。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写道,当一个孩子好奇他的由来时,如果大人们欺骗他或对他冷眼相待,他并不会停止寻找答案,而由于没有分辨能力,他也许会因此而得到一些并不健康的答案。[8]性教育的缺失使儿童更多地通过网络、书籍等获取性知识,而其中很多都是错误的,会对儿童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性教育是必须要做的,并且刻不容缓。

家长在进行性教育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认识到性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把握好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儿童形成伙伴关系。学校应设置性教育课程,开展性教育活动,同时设置专门教师,邀请有关研究人员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政府应开展有关性教育的宣传活动,制定有关的教育政策,深入社区、学校,完善性教育的相关内容。公众可依靠社会资源建立性教育机构,如玛丽斯特普·中国、守护童心工作室等,使家长、儿童获取性教育信息时更加方便快捷。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拍摄电影、公益广告,开发游戏、手机软件等,对儿童性教育知识进行宣传。

四、我们需要敢于发声的电影

《嘉年华》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儿童性侵电影,唤起了社会對儿童性安全的重视。还有《海洋天堂》以反映孤独症儿童的生活来推动社会服务工作,《驴得水》批判了农村教育以推进制度改革等,越来越多的电影已经将社会真实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以此来激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常说,电影是高于现实的,但有时候,电影也与现实同步。电影作为唤起人们感情的重要手段,在反映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始终承担着一种责任,即替现实中发不出声音来的人勇敢发声。在这个嘉年华的时代,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可以唤起人们思考与勇气的作品能够出现在大屏幕上,由此人们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义务,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真正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搜狐娱乐:嘉年华背后,是难以触及的沉默[EB/OL].

http://www.sohu.com/a/207337420_817440,2017-11-29.

[2]搜狐公益:《嘉年华》导演文晏:人们对儿童性侵的麻木,是我无论如何过不去的坎[EB/OL]. https://www.sohu.com/a/209195291_115864,2017-12-08.

[3]新华社:受伤的花蕾,心碎的诉说——儿童性侵现状调查报告(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6-06/01/c_1118972861.htm,2017-06-01.

[4]李银河.性学入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70-272.

[5]网易教育.盘点国外学校性教育:瑞典成世界性教育的典范[EB/OL]. http://edu.163.com/14/1217/09/ADLHDDEV00294MA8_all.html,2014-12-07.

[6]上官芳芳.中美青少年性教育的理论建构比较[D].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2,5(31)3.

[7]方刚.赋权型性教育:一种高校性教育的新模式[D].中国青年研究,2013(10):92-94.

[8]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5-286.

猜你喜欢

性教育嘉年华儿童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三生 追梦嘉年华
文淇我的灿烂嘉年华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