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沟通新视角:从“戒备”到“友善”

2018-06-08夏海梁莉

科教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家园沟通戒备改善策略

夏海 梁莉

摘 要 幼儿的成长是在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家园共育的三位一体中进行的,其中家园共育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园沟通是实施家园共育的基础。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家长群体和教师群体存在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家园沟通并不总是顺利的,有时甚至双方还处在“戒备”状态。本课题从幼儿教师的职业立场出发,提倡在根本上树立教师的职业信念,增强专业理念,以案例法探寻改善家园沟通的策略,分析个体情绪、沟通目标、沟通情境等因素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以期通过达成友善的家园沟通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关键词 家园沟通 幼儿教师 职业立场 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64

New Perspective of Family-kindergarten Communication:

From "Alert" to "Friendl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Kindergarten

XIA Hai[1], LIANG Li[2]

([1] Hubei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Wuhan, Hubei 430223;

[2] 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Hubei Enshi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The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 is carried out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home-based co-education. Among them, home-based co-education is crucial and good home-based communication is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home-based co-educ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concept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between parents groups and teachers' groups, which has not always led to smooth communication in homes and sometimes even the two sides are still in a state of "vigilance." Based on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s' occupational position, this issue advoca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beliefs and professional ideas, and the case law to explore strategies to improve home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emotions, communication goals an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n communication effects, with a view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amily co-education by reaching a friendly family-kindergarten communication.

Keywords family-kindergarten communication; pre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position; improvement strategy

幼儿阶段(3-6岁)自身所处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育是涉及家庭、幼儿园和家园互动的复杂过程,其中家园共育是实施完全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遵循幼儿成长规律的科学教育模式,只有通过家园共育这个重要手段和途径,才能真正达成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家长群体和教师群体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切入角度不同,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的家园沟通时常出现障碍,另一方面,家园沟通问题作为多年来幼教实践的经典课题,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面临新的难题中探寻有效的沟通途径,正是基于这两个层面的思考,本课题组从案例研究出发,对幼儿教师在家园沟通中策略的改善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和探讨,以期谋求有效的家园沟通对幼儿教育和儿童成长的积极价值,说明科学化的家园沟通应该具有的教育意义。

1 课题案例研究概述:问题的发掘

案例调查和研究是发现具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只有找到典型案例,发现其中的问题存在及其根源,才能促发我们进行研究的价值动力。本课题组通过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并总结出三种家园沟通的类型,根据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分别把它们概括为积极型、困惑型和戒备型,不同类型各具特点,对我们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存在着积极型的家园沟通,发挥着家园共育的基础作用。在所收集的23.3%的案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双方都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家园沟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幼儿教师在换季及时提醒家长给幼儿加减衣服,并尽量按照家长照顾幼儿的方法照顾幼儿,在幼儿活动时使用隔汗的毛巾等等。(2)幼儿教师主动和家长谈论幼儿学习的内容,与家长切磋教育方法。(3)幼儿教师利用板报、博客、QQ群介绍最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宣傳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4)家长体谅到教师的辛苦、并主动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以及情绪变化。(5)幼儿教师在进行家园沟通时注意到家长的职业背景,并经常与家长共同分享优秀家长的育儿方法。

在研究中可见,良好的家园沟通具有的特点是:幼儿教师爱幼儿,耐心帮助幼儿,欣赏幼儿,并能以客观的立场将孩子的不足转告家长;同时家长也相信教师对于自己孩子的关注,认可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家园双方是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础有序进行的。

第二,困惑型的家园沟通,隐在地影响着家园共育作用的发挥。在44.4%的案例中,家园双方表现出中性的一般平和心态,探讨内容涉及到幼儿生活习惯、性格塑造以及学习状态等方面,例如,针对新生入园适应问题、孩子吃饭挑食问题、幼儿家庭成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一致问题,或者是教师提出疑惑,或者是家长提出疑问,双方都能进一步商量逐步解决。也就是说,尽管91%的幼儿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沟通方面的困惑,但家园沟通的难度并没有那么大,幼儿教师大可坦然自若,从容应对。

第三,戒备型的家园沟通,成为家园共育的掣肘因素。在32.2%的沟通案例中,存在着需要我们加以警醒的现象,即家长和教师双方都总是表现出某种戒备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部分教师表现出明显焦虑,因为沟通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是有隐患的,随时可能再次形成沟通障碍。

2 具体案例分析:个性问题的凸显

家园沟通涉及多重因素,进入家园沟通的主体及其引发的沟通过程总是会受到知识背景、社会身份、心理状态、文化氛围和互动场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呈现为具体的个性差别。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具体说明个体情绪、沟通目标、沟通情境等等对于沟通效果的不同影响。

【案例一】

小光是个聪明帅气的小男孩,学东西很快,自理能力非常强,对老师的要求很顺从,每次请他帮忙做事都非常“热情豪迈”,像个真正的小男子汉,可是这一学期却非常让老师头疼,因为天天都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老师,小光打我”;“老师,小光抢我的玩具”;“老师,小光把菜扔到我碗里”。中午睡觉,他也很难入睡,不是抢别人的枕头,就是用脚踹别人。为了让他不影响其他孩子睡觉,老师将他调到了靠墙的床上,离他原来的床并不远,周围都是比较乖的孩子,因此中午睡觉情况有所改善。放学时,老师告诉小光的爷爷这一情况,谁知爷爷马上翻脸了。

家长:(急切地) 那不合适,我觉得那不合适!

教师:(不解地)为什么觉得不合适?哪里不合适?

家长:(固执地)反正那不合适,你们还是给他换回来,就换他一个人我觉得那不合适!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只有将他换回原位。这之后,感觉与小光的爷爷之间有了隔阂,似乎他总在担心老师歧视他的孙子,眼里开始出现了不信任。

在案例一中,教师对于小光的情绪从明显的“喜欢”变为“头疼”,让家长觉察,引起小光爷爷对教师爱孩子情感的怀疑,继而老人表现出焦虑情绪。作为幼儿教师,如果对幼儿有稳定的职业情感表现,喜好始终没有很大起伏,那么在家长看来,教师在自己工作范围所做的一般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家长也不能任意干预。

【案例二】

家长(大清早,非常不高兴地站在教室门口质问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昨天你为什么说我孙子书包上的彩色笔是他自己画的?”

新老师(情绪有些激动地打断家长的话):“本来就是他自己画的,我亲眼看见的。”

家长(非常生气,用手指着新老师):“我昨天回去问了,我孙子说是叫成成的小朋友在他书包上画的!你凭什么冤枉他?我想不通,你今天必须得跟我说清楚!”

新老师:“那是孩子在撒谎,我明明看见是他自己画的。”

家长(看见新老师这么坚决肯定的回答,家长更加愤怒,情绪非常激动):“我孙子根本不会撒谎!你为什么说他撒谎?”

新老师一脸要哭的神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局面僵持,沟通中断。

在案例二中,家长沟通的原因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也认为教师误会了自己的孩子;而教师沟通的目标是让家长确信教师不会有错,并且肯定幼儿撒谎,二者沟通目标是对立的。新教师通常缺乏家园沟通的经验,对家长的诉求只在字面上理解,没有考虑到其说话背后的目的,如果能耐心多听听家长的倾诉,弄明白其真正的意图,再继续了解事实,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沟通的结果就不会这样消极了。事实上,这个案例后来发展就是由另一位有经验的资深教师通过和家长共同询问幼儿,才清楚两个幼儿为了“装饰美化”书包,二人既画了自己的书包,也画了对方的书包,而新教师只看到部分场景,才造成了对幼儿“撒谎”的误判,引起了家长的愤怒。

【案例三】

今天大班组开展幼儿趣味教学比赛,在幼儿园门口提前等待结果的小小奶奶非常关心比赛结果,似乎自言自语,又似乎有点显摆:“我家小小聪明,做算术题又快又对……”正说着,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园门口等家长接。老远就看到几个孩子的手里拎着奖状,小小奶奶凑近一看,小小手里没有,脸上表情一下变了。

奶奶:“小小,你的奖状放在书包里了吗?”

小小(低下了头):“我……我没有得到!”

教师:“奶奶,其实小小挺能干的……”

周老师正想解释一下小小的记忆力很强,但是灵活运用度尚为欠缺。可不等她说完话,奶奶就打断了她。

奶奶:“行了!行了!你们不是每次都说小小很能干的嘛?!”

在案例三的沟通情境下,家长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在一对一情境下其能够接受对幼儿“很能干”的评价,而在当众的情境,幼儿没有得奖的情况下就不能接受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教师为了求得家园沟通的“安全性”,推崇使用多表扬幼儿,给幼儿正面评价的程序模式,说幼儿不足的地方也先正面肯定幼儿再说缺点。但这种不看沟通场景,评价幼儿使用套话事实上是缺乏诚意的沟通。有些教师表面的赞许,如说着“你真棒!”“某某小朋友还是很不错的”等等没有个性特征的表扬语言,同时伴随着平静的表情,其实并没有传达真诚肯定,反而显出隔离感。

3 研究结论:问题解决思路的综述

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组前后一共收集到一线教师撰写的案例89篇,课题调研初期收集的案例内容比較(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45页)局限,有的案例作者只是叙述了对某个家园沟通事件的感想,甚至都没有将事件完整交代。之后随着研究过程的推进,各位课题研究者案例的撰写逐渐丰满起来,每个定稿案例都包括【访谈目的】、【记录者】、【时间】、【地点】和【对象】、【背景】、【实录】、【重温与反思】与【策略】九个部分。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所有实验园都面临着家长提出幼儿多识字,做算术的诉求的难题。有一位课题成员就此设计了精巧的故事来说明“玩中学”,从家长承认幼儿喜欢“玩”说起,逐步引导家长明确“玩”就是幼儿学习的方式,进而使家长意识到以后也要采取“玩”的方法陪孩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表现的轻松自然、落落大方,彰显了自身的职业水准。

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繁杂,承受着各种压力,也包括整理文字资料、撰写论文的压力,对教师访谈时多人表示过为此苦恼。但用案例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记录真实发生的事情,重新体验经历过的沟通历程,这样的模式幼儿教师容易驾驭,也在此过程中才能对家园沟通的真谛深入体会。而且,通过撰写案例,表现出幼儿教师讲述故事的优势,体现出作者对具体沟通事件深入的综合思考,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增强了职业信心。因此,案例分析法是幼儿教师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应该多用这样的模式探讨教育教学,真正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湖北省“十二五”学前教育科研课题《家园沟通中的问题及其改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1-HBKT-44)

猜你喜欢

家园沟通戒备改善策略
新常态下创新家园共育工作实践初探
吃火锅
关于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与研究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快乐家园,快乐沟通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