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土化建构
2018-06-08万伟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多方面的挑战,面对困难,要想顺利推进这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的课程研究与创生。江苏省从课程目标的建构与细化、课程内容的开发、课型建构、表现性评价的引入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校本课程相整合,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进行校本化的课程建构。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土化;校本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7-0007-03
【作者简介】万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课程教材部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副研究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遭遇的现实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课程综合化浪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各种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如:法国强调“动手做”,美国推行“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日本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地区则把“综合活动”作为新课程中的七大学习领域之一。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称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并通过问题式、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国开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1.制度层面的束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设置以来,除了各学段每周的课时数规定之外,在制度层面缺乏其他清晰的规定,也缺乏保障这门课程顺利实施的配套政策,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样的构想与我们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冲突,并给下级部门提供了指示不明、难以检查和落实的各种理由。由于缺乏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和监管,长期以来,很多地区都没能开齐开足这门课程,有些地区甚至连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不清楚。
2.文化层面的冲突。
中国的教育传统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质疑;强调坐而论道,忽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强调模仿,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去功利性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文化”也存在冲突。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都希望看到短期内的教育成效,因为各种评比、检查、验收、绩效考核大多以显性的、可以测量的教育结果为参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过程、体验,强调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终身发展,这些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显著的成效,这就与强调结果的功利性教育相冲突,导致很多学校缺乏开设该课程的内在动力。
3.能力方面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需要学校进行创生,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大多数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都是兼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研究,也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因此既要求他们上课,又要求他们开发课程内容,让许多教师产生了畏难情绪,也使课程实施的水平参差不齐。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土化研究
面对以上困难和挑战,要想顺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课程建构。作为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具有江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1.细化课程目标,明确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为什么而教?针对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往往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发展、课堂教学往往重流程轻过程等问题,江苏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指向学生八大关键能力的培养。八大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观察能力、组织与规划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学校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都要基于學生这八大关键能力的发展。针对一线教师不知道如何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难度这一问题,我们从“八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目标”“八大能力目标”“三大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立体构建了3~4年级、5~6年级、7~9年级的具体课程目标。
2.为教什么提供内容借鉴和资源支持。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教什么是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首先,我们鼓励学校对已有的传统活动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以下是为学校传统活动的课程化改造提供的示例,见表1。
其次,我们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一起提炼了小学3~6年级学生感兴趣的128个主题活动,供一线教师选用和借鉴。以下是三年级的42个主题活动一览表,见下页表2。
3.建构九大基本课型,指导怎么教。
针对教师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进行指导等问题,我们建构了九大基本课型,包括选题指导课、方案制订课、课题论证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操作课、阶段交流课、信息整理课、成果展示课、总结评价课,同时我们明确了每一种课型中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指导活动的基本流程,从而为教师提供借鉴。此外,笔者还利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的网络平台,针对不同的课型推出了近100节示范课,让教师相互交流学习。
4.运用表现性评价,尝试监测和把握学校和区域的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高层次能力,为此,我们围绕课程目标体系,运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及研究方法等的掌握情况,并尝试整体把握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构策略
在本土化研究的基础上,我省基本建构了具有江苏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建构,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1.盘活学校现有资源,服务学生发展。
比如: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依托学校特有的自然资源,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规划建设了占地近十五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藕小少年农学院。学校建设了农业科普教育长廊、小课题研究方桌试验田、小小农展馆、红领巾爱心林、红领巾小桃园、红领巾养鱼塘、红领巾小花房、葡萄种植长廊及蔬菜种植试验大棚等项目,形成了农业类、果蔬类、花草类、科普教育类、社区活动服务类和传统活动类六大系列的学生活动资源包,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2.与校本课程开发、社团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等进行整体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可以与学校的校本课程相整合,如一些学校开设的主题统整课程、STEM课程、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紧密的关联,完全可以整合。此外,学校的社团活动及课程基地建设等,都是指向学生的自主探究、个性化发展、深度学习的,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相通的,可以进行整体设计和实施。
3.与学校的特色建设紧密结合。
当前,学校都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一直将“智慧教育”作为学校的一张名片,他们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设计了“学程周”课程,每学期集中利用1周学时(六年共12周学时),以项目化的课程组织,引导学生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亲历知识发生和运用的过程。拉小的教师团队为学生设计开发了12大主题课程:一年级“开开心心上学去”和“扑流萤望星空”;二年级“池塘秋语”和“春日生长”;三年级“世界,你好”和“成长体验”;四年级“读城”和“非遗小传人”;五年级“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走进工业4.0”;六年级“我是小小兵”和“大梦想家”。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引入,使得学校的特色建设生发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