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图文“隧道” 感受兄妹真情
2018-06-08刘荔
刘荔
刘 荔 国家级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她一直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努力构建“扎实、有效、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江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南昌市优秀教师”“南昌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多个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被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师资实验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优秀课题实验项目教师、江西省“小学作文”教改实验先进个人、南昌市课题先进个人。
【关键词】绘本阅读 文本解读 教学价值 活动设计
绘本,又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儿童读物。绘本中的图画具有鲜明的视觉,象征的、典型的形态,飞扬的想象;而绘本的文字则是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能帮助儿童扩展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故事。绘本的性质与绘本阅读的特点决定了绘本阅读是早期阅读的首选,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一些儿童文学作家认识到绘本阅读对低年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开始致力于绘本的推荐与绘本阅读的推广。不少学校、教师也都把绘本阅读纳入了学校阅读课程体系。
但现今绘本阅读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把绘本当作普通的儿童读物,只关注对文字内容的学习和体会,忽视了绘本的图画在促进学生观察、想象、创造、审美等多元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或认为绘本只适合低龄儿童阅读,忽视了图文结合的阅读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选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绘本,设计相关的语文活动呢?我认为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前,应对绘本进行充分、认真的阅读,细致解读绘本图画与文字的秘密,并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阅读活动。下面是我对英国著名绘本作家安东尼·布朗的《隧道》一书的解读及阅读活动设计。
一、文本解读
《隧道》是安东尼·布朗的又一部动人作品。性格迥异、爱好不同的哥哥和妹妹总是不停地争吵。一天,妈妈要他们一起出门,努力学着和平相处。两个人不情愿地来到了一个堆废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洞。哥哥胆大,钻进去探险,妹妹不敢,幻想着隧道里面藏着怪兽、巨人、巫婆……可是过了很久,哥哥都没有出来。哥哥会不会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急又怕的妹妹终于鼓起勇气,也钻了进去……在一段有惊无险的经历之后,兄妹俩一同跑出了隧道,回到了家里。
《隧道》是安东尼·布朗再次以超现实手法讲故事的一本绘本。绘本的文与图相互延伸与补充,通过欣赏书中精彩的故事和精美有趣的插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安东尼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首先看封面,一个神秘的隧道,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正爬进隧道,在她的身后,一本打开的故事书,里面女巫的插画,似乎预示着隧道的那头会发生一些离奇的、可怕的事情。再看封底,女孩已钻进隧道,故事书也已合拢。读到这样的封面与封底,读者一定充满好奇,并猜测这是否是一个类似《纳尼亚传奇》的有趣故事。
这本书的前后环衬也很有意思,分别是花纹壁纸和红砖墙壁。前环衬图画下方的那本故事书正是封面中的小女孩丢在隧道里的那本,后环衬在图画书的旁边,多了一个足球,这些都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翻開第一页,我们发现,里面写的是性格迥异、爱好截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的兄妹俩。仔细看图中这两个孩子的动作和神情,妹妹胆小害羞,哥哥则自信好动。我们还会惊奇地发现,妹妹身后的图案正是环衬中的花纹壁纸,哥哥身后的图案则是红砖墙壁,而这两种图案在后面的插画中也多次出现。安东尼是在用这两种图案暗示兄妹俩不同的性格。
又如“妹妹睡觉”图,哥哥戴上面具爬到妹妹屋里,妹妹应该是仓促间爬上床钻进被子的,鞋子底朝上丢在床边,衣柜门没关好,书还放在被子上,手紧紧抓着被子角,很紧张的样子。妹妹的外套,挂在门后,就像小红帽的披风,而墙上的画正是“小红帽与狼外婆”的故事。戴面具的哥哥仿佛就是那可怕的狼外婆。
最有趣的是妹妹钻入隧道之后的画面了。森林里的这几棵树凶神恶煞的,有熊、人脸、蛇、猫头鹰、野猪……拄拐杖的大灰狼也来了,和穿红衣服的妹妹在一起,简直就是妹妹房间里的那幅《小红帽与狼外婆》。这几页书没有文字,却通过图画让我们感受到隧道另一头的阴森、恐怖以及妹妹极度害怕的心情。而当妹妹找到哥哥的石像,并用拥抱让哥哥变软、变热时,我们发现,画面也在发生着变化:色彩逐渐明亮、温暖,连灰色的石子也逐渐变成美丽的小花。
许多读者喜欢读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主要原因是他在每张图画里都隐藏了许多小细节,可以让读者去发现,仿佛在玩有趣的寻宝游戏一样。安东尼曾说过:“我画图的时候,很喜欢加上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常常会忽略它们,多读几遍后就会有新的发现。”在阅读时,读者一边欣赏一边寻找这些象征性极强的图案,再与所读的故事结合起来,就能充分享受阅读绘本的乐趣。这些隐藏着的有趣的设计,不仅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也对理解故事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这本书不但有着好的图画,文字也处处用心。兄妹角色的出场介绍,运用了对比的技巧,处处暗示着两兄妹的矛盾冲突。还有故事里哥哥对妹妹的称呼,由“喂”“小不点儿”“胆小鬼”到最后呼唤妹妹的名字“露丝”,暗示着在哥哥心中对妹妹情感的变化。
故事的结尾,哥哥和妹妹向着彼此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而可怕的“隧道”竟在我们心里留下了幸福的回忆。其实,矛盾和争吵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总是不可避免,而他们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因为,真情一定会让他们的心穿过“隧道”,走到一起。孩子们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温情的种子。
二、教学价值
绘本是儿童阅读的入门书,绘本中的故事贴近儿童生活,浅显易懂。但儿童在阅读绘本故事时,常常会忽略书中的图画,或者仅仅把图画当作简单的文字插图,而忽略其中许多有趣的细节。其实,绘本在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维训练、情感培养等方面都具有多元的教学价值。在对《隧道》一书进行解读后,我们把阅读层次定位为三年级,并选取以下内容作为这本书的教学内容:
1.自由表达,学习分享阅读之后的感受
阅读本身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也提出“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隧道》的故事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浅显易懂,又有着丰富的内涵,每个学生在阅读之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因此,可以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引导他们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朗读对比,体会文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词语和句子组成的。三年级的阅读要求,十分重视对词句的理解学习,在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隧道》的故事是以兄妹俩的关系发展为主线的,其中哥哥对妹妹的称呼,由最初的“喂”“小不点儿”“胆小鬼”,到最后呼唤妹妹的名字“露丝”,暗示着在哥哥心中对妹妹情感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去朗读、去发现,并结合故事整个发展的情境,体会称呼发生变化其背后暗含的情感。
3.图文联系,发现图画表情达意的作用
安东尼·布朗的作品中的图画,糅合了写实与奇幻,让我们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奇景,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其中许多图画都是有意设计的,如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有“伏笔”这样的写作方法,他的图画中也出现了许多“伏笔”。
如前文提到的环衬,一幅是柔美而略带忧郁的花纹,一幅是规则而简单的砖墙。而且花纹图案就是妹妹房间的壁纸,而砖墙则出现在哥哥经常玩球的地方。读过故事的孩子一般都会自己辨别出来哪个代表妹妹,哪个代表哥哥,并且会很容易发现前环衬上放在妹妹墙纸下的书,到最后跑到了砖墙这边,和哥哥的足球靠在了一起。或许,没等你问,学生自己就会急不可耐地告诉你,这代表着“哥哥和妹妹和好了,他们在一起了”。
又如在妹妹穿过隧道,进入神秘森林后,你会发现森林里的树木都变成了童话故事中的坏角色,其中就有一棵树变成了“大灰狼”,而妹妹恰巧穿着一件红风衣,这个场景几乎和妹妹房间里的画一模一样。妹妹加速奔跑的虚影,更加体现出了她的恐惧。这并不是作者随意的变化,更不仅仅是只为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而是妹妹内心世界的折射,是妹妹想象出来的世界。而她的想象世界,又和她在真实世界中接触到的事物有必然联系,她一定是看惯了自己房间里的那幅画,因此在森林里,她把树木想象成了“大灰狼”。
通过这样图文结合地阅读,我们会发现,绘本中的图画会表达人物性格,会暗示故事的发展,还会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故事中的许多感受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切实体会的,只是有时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也很难被他人理解。图文结合进行阅读,正如一条“隧道”,连接了读者与文本、与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阅读活动设计
阅读目标:
1.阅读绘本《隧道》,感受兄妹间的手足情深,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借助朗读体会文中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通过对比、联系的观察方法,发现绘本中圖画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读
1.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本绘本。
2.出示《隧道》,引导学生观察绘本的封面和封底,说说自己的发现,相机介绍作者安东尼·布朗。
3.根据对封面、封底的观察,说说自己猜测到的故事内容。
(二)阅读,分享
1.师讲述故事,学生听。
2.学生自由阅读《隧道》。
3.自由表达阅读后的感受、体验、收获。
(三)朗读,体会
1.找到书中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隧道奇遇”,师生合作朗读。
2.出示文中哥哥说的话,发现哥哥对妹妹称呼的变化,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喂,你老跟着我,干吗?”哥哥不高兴地说。
“嗨,小不点儿!你怎么什么都害怕呀?!”哥哥说完,就去探险了。
“哎——快过来!”过了一会儿,传来哥哥的喊声,妹妹赶紧走过去。
“胆小鬼!”哥哥打断了她的话,“那些都是吓唬小孩玩的。”
“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哥哥说。
3.小结过渡:安东尼·布朗就是这么了不起,仅仅用了几个简单的称呼就让我们感受到兄妹之间情感的变化。安东尼·布朗不仅是这本绘本文字的作者,也是图画的作者,在他的图画里同样还藏着许多的秘密。
(四)观察,发现
1.观察环衬,发现图画秘密。
(1)出示前后环衬页。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前后环衬都有花纹墙纸和砖墙;前环衬上放在墙纸下的妹妹的书,到最后跑到了砖墙这边,和哥哥的足球靠在了一起,这代表着“哥哥和妹妹和好了,他们在一起了”。
(2)小结阅读方法:原来图画是可以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
2.图文结合,感受图画作用。
(1)出示“兄妹不同”图。
A.仔细观察这四幅图,联系书中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妹妹比较爱看书,哥哥成天在外面玩;妹妹背景是花纹壁纸,哥哥背景是砖墙,跟前面的环衬一样;妹妹性格就像花一样柔和,哥哥性格就像砖一样刚强……
B.小结阅读方法:兄妹俩的性格不同,图画也能交代人物性格。
(2)出示“妹妹睡觉”图。
A.请大家像刚才那样图文结合仔细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妹妹很胆小,手紧紧抓着被子角,很紧张的样子;哥哥很顽皮,半夜带着大灰狼的面具吓唬妹妹;妹妹特别爱幻想,床头有小红帽的故事画;妹妹的外套挂在门后,就像小红帽的披风……
B.小结:图画还可以渲染气氛。
(3)小结:在阅读绘本时,要学会把文字与图画联系起来阅读,也要学会前后联系、对比阅读。
3.迁移阅读方法,体会绘本内涵。
(1)出示四张“恐怖森林”图。
A.通过联系对比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森林里的这几棵树很可怕,有熊、人脸、蛇、猫头鹰、野猪;森林里还有墓碑、可怕的小屋;拄拐杖的大灰狼也来了,和穿红衣服的妹妹在一起,就像妹妹房间里的那幅《小红帽与狼外婆》……
B.小结:图画让我们感受到森林里的阴森、恐怖,以及妹妹极度害怕的心情。
C.体会情感:静悄悄的大森林,忽明忽暗的火把,像巨人、像巫婆、像饿狼般的大树张牙舞爪地扑过来,还有那诡异的隧道,仿佛随时会从里面钻出点什么,可是,胆小的妹妹却硬着头皮往前奔跑,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她要找她的哥哥,她担心她的哥哥。她克服内心的恐惧,勇往直前,都是为了她的哥哥)
(2)出示四张“兄妹拥抱”图。
A.继续联系、对比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新的秘密?
预设:图画的色彩变得明亮了;天空变蓝了,草地变绿了;小花盛开了,哥哥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B.体会情感:兄妹之情最终战胜了魔咒,哥哥此时一定有千言万语,而他却只说了一句。引读:“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再读:“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
(3)出示兄妹微笑图。这是书的最后一页了,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
4.总结:矛盾和争吵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总是不可避免,而大家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因为,真情一定会让我们的心穿过“隧道”,走到一起。这些发现,这些感动,就是本书的作者安东尼·布朗借助图画和文字帶给我们的,难怪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世界绘本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