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五所财经院校国际发文计量分析
2018-06-08孔成果张路路
孔成果 张路路 李 茜
(1.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1;2.江南大学图书馆,无锡 214122)
1 引言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公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以及“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1]。其中,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五所财经类院校上榜。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财经类院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紧抓机遇,既做到均衡发展,又能够突出优势,实现学校和学科的双发展,则需要较强的科研实力作为支撑。科研实力作为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各个学校也在不断地加大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而学术论文成果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科研实力,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多少,也更体现在质量上的高低。笔者以五所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财经类院校为研究对象,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来源,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并结合可视化呈现的方式,解读五所院校近八年来的科研状况,着重从科研规模、科研质量、科研人员、科研合作、科研内容、科研资助等方面予以揭示,以期为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及说明
数据来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引文索引,包括 SCI-EXPANDED、SSCI、CPCI-S、CPCISSH4个子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涵盖了世界顶级的国际性和地区性期刊,其评价和遴选完全遵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一套完整的标准[2],因而选择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检索时间跨度:2010-2017年,检索日期为2018年1月24日,数据库最新更新日期为2018年01月24日;检索项为:机构扩展;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检索词如表1所示。
表1 五所财经院校及其对应的Web of Science检索词
3 文献计量分析
3.1 科研规模分析
从量化的角度来说,科研规模是一所院校科研实力的具体体现。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研究”一级指标下包含了“论文专著”“科研项目”等4个二级指标[3],其中在“论文专著”二级指标下,SCI、SSCI等收录论文数作为评估的三级指标。通过对五所财经院校国际发文情况的统计与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目前的研究概况及未来的趋势。
表2 五所财经院校各索引库发文量
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2010-2017年的近八年时间里,上海财经大学在SCIE、SSCI、CPCI-S、CPCI-SSH4个子库的总发文量位居第一,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紧随其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五所院校的年均总发文量都大于100篇,年均最高发文量和最低发文量存在115篇的差额,差额率为110.6%,这说明院校之间的科研实力有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的五所院校的4个子库发文量总和是大于总发文量的,其原因在于一些文章存在被2个或2个以上的子库收录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五所院校所发表论文被SCIE和SSCI收录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与各个学校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学校每年都积极引进海内外高水平人才补充到各学院与研究院的教学科研岗位,在科研政策及科研资金支持方面也是重点倾斜和不断加大。此外,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出国访学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方面措施并举保证了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持续提升。
在会议论文方面,从图2不难发现五所院校的年发文量普遍较低且波动较大,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议论文的重视程度低、会议论文的投稿不便利、会议论文的性价比低等,比如2008年底,中央财经大学科研管理办法对收录论文的索引数据库的等级进行了修订,会议论文将不再按照A类核心期刊计算,而是将其归到B期刊类进行计分[4],会议论文的发文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相对期刊论文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
图1 五所财经院校SCIE与SSCI发文量
图2 五所财经院校CPCI-S与CPCI-SSH发文量
3.2 论文来源分析
通过对所发表论文的来源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初步了解科研论文的质量、科研人员的投稿偏好以及期刊或会议的录用倾向。
3.2.1 期刊分布
表3中列出了五所财经院校科研人员近八年所发表的论文被核心期刊收录的情况,在各所院校被收录量处于前五的期刊中,6种期刊出现2次及以上(表中深色区域标注),在以上共计18种期刊中,处于Q1和Q2分区的期刊占到50%,可见科研人员的发文质量具有非常高的水平。在投稿及录用偏好方面,ECONOMICS LETTERS收录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论文数量分列各自院校的第四位、第一位和第三位,可见该期刊十分受财经类院校研究者的青睐。此外,在所列期刊列表中,ENERGY POLICY出现在两所院校的前五中,该期刊在2016年的5年影响因子为4.599,JCR中3个类别的分区均为Q1区,反映出财经类院校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科研能力。
3.2.2 会议分布
在会议论文方面,结合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五所院校收录量排名前五的会议举办地点64%是在中国境内,投稿及参会的便利性使得科研人员更偏向于参加在国内(含港澳台)举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此外,部分院校在会议投稿方面存在延续性,如中央财经大学连续三年被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SURANCE AND RISK MANAGEMENT(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会议)收录文章6篇以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连续三年被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 BUSINESS(武汉电子商务国际会议)收录文章5以上。
3.3 科研作者分析
科研作者作为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主体,对“双一流”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掌握科研作者的研究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资源或资金的支持,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同时也便于以核心作者为中心构建学科队伍群,增强学科竞争力。
表3 五所财经院校科研发文的期刊分布Top5
表4 五所财经院校科研发文的会议分布Top5
表5 五所财经院校发文量前五的作者情况
从发文数量及质量上来看,五所院校发文量前五的作者中,最低的发文占比为1.3%,最高为4.3%,其中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田永革教授共发文66篇,年均发文量8篇左右;在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与热点论文方面,上海财经大学邵帅共有7篇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其中一篇同为领域中的热点论文;西南财经大学寇纲共有4篇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其中一篇同为领域中的热点论文;西南财经大学陈扬1篇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同时该篇论文也为领域中的热点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引共有7篇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
从高产作者的人员构成来看,青年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发文的生力军,在发文量排名前五的作者当中,尹力博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进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任教;白璐2015年博士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同年进入中央财经大学信息学院任教;陈扬2011年博士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其后进入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
3.4 科研合作分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研合作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作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中,既能够碰撞出新研究增长点,也能够增强本机构及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
从合作量排名前五的机构来看,五所院校科研人员的合作机构全部来自于国内的高校或政府部门(含港澳台),其中五所院校与中国科学院都有较强的合作关系,而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三所院校的第一合作机构均为中国科学院。从合作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科研人员更偏向于与本地区的研究机构合作,如中央财经大学的合作机构主要来自于北京地区,西南财经大学的合作机构主要来自成都地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合作机构主要来自武汉地区。
在国际合作方面,合作机构主要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发达等国家,包括加州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约克大学、科廷大学、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等全球知名的高等院校。
3.5 科研内容分析
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科建设及发展中,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并进一步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点,打造一流学科群。
表6 五所财经院校机构合作发文情况
3.5.1 研究方向
图3为五所财经院校研究方向知识图谱,从图中所呈现出来的图谱关系不难发现,由于五所院校学科属性的相似性,其研究方向也具有同质化的特点,主要分布在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数学与统计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针对性;此外,还涉及到物理学、心理学、能源科学、教育学、图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从图中节点之间的连线关系可以看出,研究方向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交叉性,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形成学科领域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
3.5.2 研究主题
图4为五所财经院校研究主题知识图谱,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五所院校所涉及的研究主题中与中国有关的研究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占比约为27.6%,在经济全球化与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科研人员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透过多个视角分析和探讨中国,内容涉及研究模型构建、经济增长、市场环境、政策分析、投资、贸易、改革、危机与挑战、竞争、绿色经济等多个方面。
3.5.3 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
表7 五所财经院校各数据库中的高被引论文数与热点论文数
从表7中的数据可以得知,上海财经大学在SCIE和SSCI各自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分别为22篇和14篇,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数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
在SCIE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方面,原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茆长暄教授于2012年参与合作并发表在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上的Models and estimators linking individual-based andsample-based rarefaction,extrapolation and comparison of assemblages共计被引用560次,年均被引次数约为112次;在SSCI领域中的高被引论文方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吴仰儒教授于2011年参与合作并发表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期刊上的Explosive behavior in the 1990s Nasdaq:when did exuberance escalate asset values?共计被引用次数为142次,年均被引次数约为24次。
图3 五所财经院校研究方向知识图谱
图4 五所财经院校研究主题知识图谱
在领域中的热点论文方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邵帅教授等人于2016年参与发表在APPLIED ENERGY期刊上的New provincial CO2 emission inventories in China based on apparent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and updated emission factors(SCIE与SSCI双收录)被引用23次,同时该论文在2017年九月至十月内受到的引用次数是Engineering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0.1%之列。此外,该期刊2016年的5年影响因子为7.5,在JCR所属的ENERGY&FUELS和ENGINEERING,CHEMICA两种类别中均处于Q1分区。
3.6 科研资助分析
同样,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科研项目”二级指标占到了8%的权重[5],该指标包括境内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科研项目数等四个三级指标[3]。因而,科研项目资助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院校的学科及科研竞争力。
从五所院校科研人员所获得的科研资助来源来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量基本上占到了各个学校发文总量的20%以上;此外,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也是五所院校获取的主要科研资助来源。
除来自国家层面的科研资助,其他发文量占比较高的资助则主要来自于各所院校自身或院校所在地政府部门提供的科研经费,如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提供的校级科研创新计划资助,上海财经大学科研人员获得的“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资助等。
多种类型的资助项目不仅能够改善科研人员的研究环境,还能够促进学科领域内的资源流动,形成并积累更加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实力。
4 结 语
随着“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作为拥有一流学科建设的五所财经类院校也在积极地研制相应的建设方案[6-7],力求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建设一流学科及学科群。在新的机遇下,如何依托已有的科研积累,形成持续性的科研创新,这一点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五所具有一流学科建设的财经院校近八年来国际发文情况的统计、梳理与分析,希望对财经类院校的学科建设及科研创新提供建议与参考:
(1)科研投入。五所财经院校科研发文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彼此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又与科研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保障科研资金与科研人员的持续性投入,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从而形成持续增长的、高质量的科研产出。
(2)科研队伍。注重科研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以学科领域内的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为依托,构建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学科队伍群,促进学科。此外,从五所院校高产作者的人员构成来看,青年教师逐渐成为各所院校科研发文的生力军,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创造更加便利的科研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3)科研合作。从科研合作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财经院校科研人员更偏向于与本地区的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在合作模式上,应加强学科领域内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合作态势,将机构之间的地域便利性转化为合作关系的紧密性和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同时,积极鼓励并支持科研人员与领域内的国际上高水平科研院所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4)科研方向。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财经院校除重点发展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统计学等优势学科外,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着力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全面推进一流学科群建设。
(5)科研资助。国家级科研基金、院校自身或所在地政府部门提供的科研经费等多种资助形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科研人员的研究障碍,如组建科研团队、采购科研设备、开展科学实验、参加学术研讨、发表科研成果等。财经类院校科研人员应积极申请各类型的资助经费,完善科研条件,形成持续性的科研创新。
[1]微言教育.权威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 科名单公布.[EB/OL].[2018-01-24].https://mp.weixin.qq.com/s/EkNx0xJikLfoHE06v_l4hg
[2]James Testa.Journal Selection Process[EB/OL].[2018-01-24].https://clarivate.com/essays/journal-selection-process/
[3]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学科评估指标体系[EB/OL].[2018-01-24].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xkxgwj/265891.shtml
[4]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处.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EB/OL].[2017-01-24].http://kyc.cufe.edu.cn/info/1005/4358.htm
[5]杨倩,等.国内外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69-71.
[6]上海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上海财经大学(精编版)[EB/OL].[2018-02-23].http://news.sufe.edu.cn/_upload/article/files/e5/85/40ec5c754d5380a92f14a36e094b/4d589bcd-b3 17-4475-9079-b3510b23d4fd.pdf
[7]中央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精编版)[EB/OL].[2018-02-23].http://news.cufe.edu.cn/docs/2018-01/201801311 4521603215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