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2018-06-08孙秀芳

图书馆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图书馆数字

孙秀芳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

1 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发展背景

1.1 政策支持为数字出版营造了良好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传统行业转型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概念的指引下,通过互联网+传统行业产生全新的行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1]。数字出版作为移动图书馆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互联网+数字出版”的指导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我国对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全力扶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为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我国在资金方面也为数字出版给予较大力度的倾斜,通过下拨专项基金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建设数字出版,并且将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发展列入了重点支持项目。我国在数字出版上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促进了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的发展前景。

1.2“互联网+”新兴出版方式竞争压力推动了融合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传统出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导致传统出版方式的业绩逐渐下降,亟待出现适应“互联网+”的出版方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出版体验。在传统出版方式逐渐没落的背后,是传统方式的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减,各个传统出版企业之间形成更残酷的竞争,各个出版集团之间不但需要面临传统出版市场的竞争,还需要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兴出版方式,积极抢占基于互联网的出版市场。另外,来自数字出版的供应链环节的不断竞争也推动了新兴出版方式的发展。在出版方式的竞争中,各大平台的延伸产业链和相关增值服务也朝着新兴出版方式靠拢,逐渐迫使书籍的销售量急剧下降,面对越来越多的库存积压,在多重危机的压力和生存方式的突围中,逐渐推进数字出版方式朝着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方式的转型。

1.3 市场个性化需求加快了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我国民众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数字化的阅读方式。相比于传统纸质的阅读方式,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连接互联网的数字阅读更为轻便化、高效化。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众的数字化阅读从2014年58.1%的比率首次超过了传统纸质阅读方式,2015年达到64%,2016年达到68.2%,我国民众使用智能终端设备的数字化阅读已经全面超越传统阅读方式[2]。随着数字阅读方式的直线上升,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也稳步发展,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多,带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数字出版定制也逐渐成为了主流的消费方向。根据对我国数字出版的统计,2014年数字出版的营业额超过了3387亿元,2015年和2016年分别增长到了4403亿元和5118亿元,增长的势头远超传统出版行业[3]。综上可知,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数字出版的受众人群逐渐朝着个性化的市场发展,由此也加快了数字出版朝着新兴服务的方向发展。

2 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2.1 资源匮乏,资金紧张

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初衷是让用户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智能终端设备进行图书资源的检索、浏览、查询数据库和OPAC资源等。实际上,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内容均为各种讲座、公告信息,而用户所感兴趣的资源下载通常并不能直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完成,移动图书馆的资源相对匮乏,用户下载资源还是需要通过电脑。资源的匮乏导致数字出版的发展受限,用户普遍停留在浅层阅读的层面,移动图书馆的深层阅读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资源匮乏是当前数字出版服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另外,虽然国家政策对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数字出版构建数据库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数字出版的资源渠道来源广泛,且数字出版的环境呈现异构化,资金紧张极大地限制了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向着新兴服务方向发展。

2.2 行业标准不统一,资源格式混乱

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的资源与智能终端设备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门槛,由于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数据出版资源呈现各种格式,直接影响了智能终端设备对数字资源的访问[4]。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的资源统一被称为电子图书,但是电子图书却拥有PDF、TXT、HTML、CAJ和JPG等格式。不同格式的电子图书产生的问题就是需要在智能终端安装不同的文件的阅读器,这样会导致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资源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数字出版资源格式的不统一还会造成知识传播、资源收藏和管理的弊端。数字出版资源数据库的采购也没有通用的接口平台,对用户的使用将会带来操作复杂、访问繁琐等问题。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不仅需要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还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初步加工,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数字出版服务。然而,当前的数字资源数据库提供商的资源格式和平台的混乱是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技术障碍,也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数字出版对读者的服务方向不明确

根据对我国985高校的统计显示,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目前还比较单一,仅有图书借还、文献检索以及短信提醒等服务,电子期刊资源服务并未从电脑端转移到智能终端设备上,并没有实现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的主要服务。另外,当前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定位不清晰且缺乏个性化服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采用互联网传播数字出版资源的发掘程度还不够,最终形成了服务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观念比较落后,并未将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作为建设核心。我国传统观念认为智能终端设备的移动图书馆仅仅只是定期发送讲座信息、公告信息的服务,在资源方面也只需提供图书馆馆藏目录的检索,基于数字出版数据库的资源建设目前还不完善。

2.4 数字版权使用范围受到约束

在构建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中,一般是将纸质资源输入至资源数据库中制作成数字出版物,但是有些纸质资源受到版权问题的制约,无法将其安全制作成数字出版物,导致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资源匮乏。“互联网+”背景下的高速信息发展逐渐与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发生剥离,数字版权的使用范围受到约束,致使图书馆无法开展新式服务。相比因为版权问题而服务滞后的移动图书馆,基于移动阅读网站的数字出版商发展则如日中天,更为高效、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让大量智能移动终端用户转向了全新的方式,对于购买了数字出版资源库的移动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在数字版权范围内才能合法地对用户提供资源服务,受版权限制的移动图书馆,就算是“互联网+”背景下,也很难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3 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针对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建设和发展,从特色服务建设、科学战略方向、人才队伍培养和加强数字版权保护四个方面提出策略。

图1 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3.1 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云端化的图书馆特色服务

无论是传统图书馆出版服务,还是如今快速发展的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读者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是否足够丰富。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计算性能更高、存储量更大的云端服务,充分借助于云出版服务平台构建全新的数字出版服务[5]。在服务内容上,基于云计算的灵活分类和编辑能力将被应用到资源上,让用户获取优质数字出版资源。在资源存储上,可以通过云存储的优良存储能力,用户在访问过程中只需要通过智能终端登陆来获取云存储的资源。在内容展示上,提供云端化的检索界面和内容显示方式。在内容的维护和管理上,通过云端的高强度管理能力对数字出版资源形成体系化的运维和管理,在这种类型的管理和运维条件下,各种数字出版资源将会被安全、可靠、高效地提供给用户使用。

图书馆不但是提供信息资源的阅读场所,还肩负社会教育的使命。移动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的优势在于读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如果图书馆在读者学习过程中能够提供云笔记服务,将会让读者的学习事半功倍。移动图书馆应该为用户提供一个云笔记存储库,用户可以上传各种形式的笔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以及音频,并且能够同步到云端,记录下每个读者的学习过程。云笔记应该提供文档管理和知识树管理功能,对用户的检索记录进行目录式管理,方便编辑和查找。云笔记是基于云计算和云存储技术形成的产物,为各种智能移动终端提供统一的接口,可以保证用户的笔记随时存取,永久保留,不会丢失。

3.2 制定科学化战略方向,构建统一的资源平台基础

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作为新兴产业,深受“互联网+”时代变迁的影响,将会形成飞速的发展。移动图书馆应该制定科学化的战略方向,以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主要引导方向,重点考虑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自身当前的出版条件和特性,通过顶层设计与分析的方式制定好科学化的战略发展方向,保证移动图书馆的有效竞争力。在战略规划的制定上,移动图书馆要结合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出版发展做好有效的战略规划,并制定好数字出版服务业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保证出版业务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形成科学化的发展结构、管理服务和运营流程[6]。

另外,数字出版服务确定科学化战略方向以后,移动图书馆还应该奠定有效的平台基础,借助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加强对出版服务核心前沿技术的关注,及时弥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弱点,不让技术问题成为平台战略发展的瓶颈。移动图书馆还应该结合各种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云出版服务、智能产品服务,实现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的转化,精准把握住用户的各种需求,扩展出版服务的各种渠道,完成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升级,提升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质量和效果。

3.3 培养人才队伍,开展科学化的读者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面临极大的挑战,而服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储备是数字出版服务的重要支柱,要想在移动图书馆的电子出版服务中成功转型,就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复合型的出版人才队伍。在数字出版建设进程中,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多,在大量引进各种科技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移动图书馆自身的架构调整好各类人才的结构。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通过招聘、联合培养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引进各种人才,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队伍。

移动图书馆在构建了专业的数字出版服务人才队伍后,还需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方式。科学的管理方式,包括对人才的编制、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利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科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与传统方式不同,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全新的编制体系。同时由于如今的人才多是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需要开展各种专业知识的讲座,让不同学科的人才学习到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间的交叉,让人才队伍能够兼顾多个职位,形成更科学的数字出版服务队伍。在人才的使用上,移动图书馆的管理层应该多考查各种人才的优势,分配不同特性的人才到适合的岗位上工作,最大化发挥出各种人才的优势,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移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3.4 加强数字版权建设,严格版权保护措施

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要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在数字出版过程中与数字出版商之间的合作必不可少。通过出版的技术层面可以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数字版权的保护;还可以通过合作划定出版物版权的适用标准,满足不同读者移动阅读需求,并且结合云存储的方式,同时购买数字出版服务和智能终端资源下载,让数字出版的资源能够直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免费阅读。另外,与数字出版商的合作还能够保证图书馆的数字出版资源的私密性、完整性和鲁棒性,保障用户的各项数据安全。

移动图书馆在与数字出版商的合作中,应该协商数字出版资源的合理使用范围以及范围之外的付费授权阅读方式,从而完善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在监控数字出版资源的合理使用范围中可通过设置端口访问权限解决。当读者在图书馆建筑外失去图书馆WiFi服务时,此时读者的检索、下载和在线阅读数字资源服务应被视为数字出版的版权使用行为,需要按照协商的结果向数字出版商缴纳费用。移动图书馆还应该引进版权保护措施,维护图书馆的阅读环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版权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中,应该进一步优化数据库的资源结构,保证数据库资源的安全性[7]。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访问数据资源服务之前,读者需要进行用户注册和登录,同时采用指纹、数字签名、数字水印或芯片加密等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版权保护。

4 结 语

“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逐渐发展成为全新的出版方式。今后移动图书馆的数字出版服务还需要朝着更高的平台发展,结合更多的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形成更完善的数字出版服务体系,为读者提供更便捷、舒适的阅读环境。

[1]杨焕敏.图书馆与数字出版的融合路径探讨[J].出版广角,2015(12):42-43.

[2]王福,郭红.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情境多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2017(9):31-38.

[3]林环.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与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出版,2017(14):54-57.

[4]王福,毕强.移动图书馆场景化信息接受情境重组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12):39-45.

[5]王福,成琳,彭正玲.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要素及其场景化关系构建[J].现代情报,2017(9):61-67.

[6]余世英,明均仁.移动信息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模式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11):60-67.

[7]陈新昕.从数字出版看我国移动图书馆建设[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图书馆数字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