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文化教育融入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6-08撰文卢锟

创意设计源 2018年3期
关键词:涉海海洋专业

撰文:卢锟

图1 《海洋自由论》封面

发展海洋事业,人才是关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高素质海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技能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长期以来,我国涉海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海洋文化教育薄弱、海洋意识培养缺失的状况,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海洋意识和正确的海洋理念。如何将海洋文化教育融入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发现、探析与思辨问题,提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社会适应性,推动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

一、海洋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以来,海洋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海洋成为当代人类社会获取新能源、新资源、新空间的战略重点。要实现海洋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既需要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更需要全面强化海洋管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上活动秩序。在此背景下,世界各沿海国普遍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加强海洋文化教育是由其自身的内涵与特征所决定的。海洋文化教育成为涉海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第一,海洋文化教育是尊重历史、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从性质上看,海洋文化既是历史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图1)。海洋文化是基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创造出的文明形态,是对海洋历史、地理(图2)、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海船、航海、海洋科学等诸多要素历经传承的凝练,既包括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对海洋实践经验的总结,也蕴含着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思想、认识等精神活动[1]。对于海洋文化发展规律的这种科学性认识的传授和学习,应当构成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第二,海洋文化教育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国际化教育。从视角上看,海洋文化教育采用比较方法学习不同文化系统的类同和差异,揭示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文化未来的趋势。其内涵是在深入理解不同海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找出本土文化新的生长点。在这个层面上,了解本国的海洋文化和社会历史,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国际化的基本背景和逻辑上的出发点,以“走向海洋、穿越海洋”为特质,建立联系纽带,吸取海外经验,达到引领世界潮流的“善”。

第三,海洋文化教育通过艺术的方式加以升华,是教育的美学意境。海洋艺术描绘海洋或从海洋中汲取灵感,包含绘画、版画和雕塑等具体形式(图3)。这当中既有航海元素,也有海洋景观和海洋生物。海洋艺术的兴盛与海洋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时起海洋景观作为重要元素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由此产生了第一批职业海洋艺术家,海洋艺术成为独立的流派并逐渐融入教育过程。海洋绘画作为荷兰绘画黄金时代的主要流派,反映出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的发达,并最终体现在教育。因此,海洋艺术教育是海洋文化教育的至高境界。

由此可见,海洋文化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内容,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和回归。

二、海洋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提倡将海洋文化教育融入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提倡海洋文化的目的是什么,而后考察以何种手段达到我们预想的目的。目前可见的有关发扬海洋文化的主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性的,另一个是精神性的。物质性的不外乎亲海、近海,加强海洋生态保育(图4),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等。精神性的则为效法海洋的特质,如冒险犯难、包容博大、善养万物、创新求变等。笔者认为,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效结合,借由海洋文化构建人与海洋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从而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具体而言,海洋文化在教育理念、教学理论以及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以下重要性:

图2 《山海经》内页

图3 莫奈的海景画

图4 大堡礁海洋保护区

其一,体现对“敬畏、关怀、包容、永续”价值的重视与实践。就教育理念而言,海洋文化的融入符合教学大纲对情意态度与价值信念的重视。海洋文化教育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内化为人的精神,从而指导人的实践。海洋文化充分展现了“敬畏、关怀、包容、永续”的价值信念,体现出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尊重,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实践。这些理念与内涵完全展现了课程大纲的核心素养,为构建人与海洋的良性互动关系奠定了“软”基础。

其二,提升学习内容的意义与整体性。从教学理论来看,目前学校教学及课程仍以概念学习为主,以认知发展为主要关切点。至于学习内容的意义性与整体性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科领域知识内容的零碎与片断化现象难以避免。海洋文化是对因海洋而生的精神、行为、习俗、观念的概括和总结。海洋文化的融入有直接的场域关联性,特别是地区的海洋文化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生活与发展,促进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且经由生活经验与发展需求的连接,意义性与整体性较容易达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懂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把视野放宽,更好地预判社会发展的趋向,顺应并推动时代发展的潮流。

其三,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美学素养的发展。尊重多元观点、强调包容性和创造力是海洋文化教育的重要特色。这与强调单一标准答案或是在对与错之间的做选择的主流教育观点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海洋文化教育接受而且尊重多元观点是一种建构观点,而倾向于标准答案或是非黑即白的绝对立场的教育观点,显然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教育哲学,海洋文化的融入未必会导致从实证观点转移到建构观点,但可以引发对目前主流的实证观点的反思和讨论。同时,海洋文化教育也是一种艺术教育。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海洋艺术教育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促进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美学素养的提升。

简言之,海洋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于海洋的正确认知、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增强海洋意识、海洋信仰、艺术涵养和美感素养,建立人与海洋的正确相处之道。

三、海洋文化教育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海洋战略、海洋人才战略和科教兴海战略的实施,对海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大,国内高校纷纷增设涉海专业,涌现出了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一批涉海院校[2]。我国涉海专业教育以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海洋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中的作用,因而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海洋意识、正确的海洋理念,无法适应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3]。具体表现为,涉海高校中海洋文化类课程偏少、师资匮乏、教材有限,尚未在文化层面上建立海洋特色课程目标,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不足以支撑起涉海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图5 传统山水画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图6 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

第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西方海洋文化相较,海洋文化在我国并没有内化为知识论的一部分。海洋文化从未成为我国文化的主流。这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海洋有很密切的关系。钱穆先生将文化精神的不同,归根于自然环境的区别。由源头处看,人类文化不外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游牧、商业源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信,无事外求,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4]我国作为典型的农耕社会,数千年来都是农耕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也造就了保守的政治环境,这与我国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一条河流、一两艘小船是传统山水画的常见图式(图5),很少有沿海景观。我国绘画经常会在大的水平卷轴上对中国大江上的航运进行细致地描绘,这些画展示的是帝国时期的城市场景。水往往是留白的,强调的是土地上的元素。然而,就涉海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开放性的、交互性的制度体系才富有生命力,这恰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所不足的,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保守。然而,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人才,呼唤对海洋文化的重释。

第二,实用主义的遮蔽。我国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过于强调技能的习得和职业的训练,一方面有助于弥补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导致了海洋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后天乏力”。这种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遮蔽了大学精神的光芒。出于专业与功利的影响,大学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被忽视。专业教育事实上正在逐步变成职业训练基地和养成所,人文素养沦为职业养成的装饰或点缀。其结果就是造就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很难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海洋人才。

我们或许正在构建一个“知识社会”,但人为地将本来相互关联的知识割裂为狭窄的知识领域,使得人才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狭窄的技能训练,以至于产生“知识鸿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生活中理想、信念、道德的缺失。这就要求我国扬弃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扬海洋文化并使之融入涉海专业教学。

四、海洋文化教育融入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

除了抽象的观念与理想之外,海洋文化教育融入涉海专业人才培养也要配合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建立对海洋文化理论观念相关的认同,以海洋文化论著奠定涉海专业教学的基础,继而兼顾学生个别兴趣、背景与需求,围绕社会历史、比较文化、艺术教育等三个领域展开,每个领域提供整体概念和不同议题,由区域至全球,由个别至整体,层次性地进入主题。

(一)加强海洋社会历史教育

图7 海洋文明对话

海洋社会历史教育主要体现在海洋社会发展历史、海洋民俗、海洋民间文化等领域的教学。虽然数千年来海洋文化并未成为我国文化的主流,但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海洋文化。依海营生的人们,开拓了与世界相连通的“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反映人海关系与生活世界的海洋文明。对我国海洋文化的现象、历史与内涵进行更为全面地研究,深入剖析和整合“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内涵(图6),从具体的物象出发,梳理时代变迁与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整体进程把握各个领域的文化张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形成文化自觉,赋予海洋文化新的内涵。一旦海洋文化摆脱农耕文化的束缚,其自身的活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5]

(二)开展比较海洋文化教育

比较海洋文化教育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各国海洋文化的教化培育,从它们的异同中认识海洋文化的一般规律(图7)。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海洋文化热,各自开始寻找自己来自海洋文化的根。[6]从传统上看,我国的海神妈祖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大海威胁的母爱之神。而希腊海神波赛顿作为男性之神,其形象是富侵略性的战神,人人敬畏。不断扩张、侵略的结果,不仅造成弱势民族的浩劫,也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最终将威胁人类本身的生存。相比之下,我国的海洋文化并没有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与强占性,它展现出更多的是和谐与宽容。[7]但我国的海洋文化缺乏探索未知的创造性精神。以海洋文化素质拓展为指导,通过学习世界主要海洋文化的文献资料,揭示各地实践与理论的异同,探究这些异同背后的原因并加以阐释,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进而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和国际视野的拓展。

(三)推动海洋文化艺术教育

海洋文化艺术教育主要体现在以海洋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艺术创作、交流合作等领域的教学。人海互动的科学技术及其他理性活动,传承与开创具有民族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在全球性海洋开发浪潮下更显得亟需和迫切。开设海洋绘画鉴赏、工艺品制作等课程(图8),培养和支持师生开展海洋文化艺术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艺术素养和研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富有地域海洋特色的艺术,在文化理论建构和文化产业创意实务有所贡献。此外,还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新形态课程,邀请海洋文学作家、航海专业人士、环保团体领袖等分享人生的海洋历程,共同推动学生海洋知识与海洋意识的形成。

总之,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在根本上推动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势在必行。海洋文化教育具有“尊重多元观点”“提供国际视野”“提升美学素养”等特点,适合作为涉海专业教学的基础。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设置,结合探究与实作的课程发展,最终基于海洋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建构起学术认知和专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并产生专业上的应用,为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和海洋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图8 鱼骨画作品

[1]李国强.关于中国海洋文化的理论思考[J].思想战线,2016,42(6):27-33.

[2]张存勇.地方涉海本科院校特色定位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36-37.

[3]李明秋.构建蓝色海洋意识的“海洋文化”教育课堂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1):55-58.

[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3.

[5]冯建勇.现当代中国海洋文化的重构历程[J].浙江学刊,2013(6):13-20.

[6]徐伟志.赋归与重生——郑愁予二元归一的海洋书写[J].理论界,2012(10):107-111.

[7]徐晓望.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4.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