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错误记忆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综述

2018-06-07罗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

罗丹

摘 要 错误记忆是记忆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许多解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如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来源监测理论等。它主要的研究范式包括DRM范式、范畴联想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和KK范式等。

关键词 错误记忆 研究范式 理论解释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1错误记忆的概念

错误记忆指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之间发生严重偏离的现象。最早对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是Baartltt,他发现人们的记忆具有重构的特点,人们会自动填充记忆中缺失的部分。但错误记忆在当时尚未得到重视。后来有研究者发现错误记忆也能够体现记忆的本质信息,因此错误记忆的研究才得到重视。广义上的错误记忆指的是一切记忆的错误或扭曲现象,也叫做记忆的不准确。而狭义的错误记忆指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现的。如在实验室情境下,研究者通过运用一定程序诱导被试将一些并未呈现的词或发生的事报告为见过或是经历过。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实验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事件的错误记忆,指被试将没有真实发生的事情报告为发生或是亲身经历过。另一类是基于词语的错误记忆,指在实验中被试将那些并未呈现过的词语判断为出现过或者学习过。

2错误记忆的理论解释

2.1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经过对错误记忆的长期研究,形成了不同理论来解释它产生的机制。最早的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由Underwood于1965年提出,它指在学习具有语义关联的项目时,对学习项目的联想会无意识的激活对具有较高关联性的未学习项目(关键词)的表征,从而产生对关键词的错误回忆和再认。内隐激活反应假设能对DRM范式中,在测试阶段对关键词的错误再认现象进行解释,但缺陷是没有对激活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

记忆的激活过程主要有两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无意识激活指在学习项目时未对关键词进行明确思考,在测验阶段无意识的将关键词归为学习过的项目。有意识激活指在学习阶段就有意识的考虑关键词。因此,1975年Collins和Loftus提出了自动扩散激活理论来弥补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的不足,理论指出语义激活依靠的是语义网络,将学习过的项目扩散到与其有较高关联的未学习项目上,并且这是一个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

2.2模糊痕迹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由Brainerd和Kingma提出,Reyna和Brainerd在1975年扩展而成。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对信息编码和存储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成分:一是字面表征(细节表征),代表刺激的物理表面细节,如听觉、视觉等外显的刺激表象形式;一是要点表征(要旨表征),代表刺激的意义,如事件的解释。二者在存储和编码的持续性上不同,字面表征具有特异性,易受干扰,且随时间推移而迅速消退;要点表征无特异性,但不受干扰,随时间变化而不易改变。在记忆某一事件时,字面表征与要点表征是平行进行、相互独立的。模糊痕迹理论认为字面表征代表正确记忆,要点表征代表错误记忆。在学习阶段,对学习项目是字面表征和要点表征同时进行;测验阶段由于关键词与学习项目具有较高的语义关联,要点表征所传输的信息则表明单词与一个共同主题相关,当相关部分越多时,被试越会对关键词产生熟悉感,因而对关键词产生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而学习项目因为字面表征则得到正确反应。

模糊痕迹理论与内隐激活反应假设的不同点在于,内隐激活反应假设认为学习项目与未学习过的关键词在记忆中形成的表征相同,模糊痕迹理论则认为学习项目与未学习过的关键词形成的是两种不同的表征形式,是进行再认判断的基础;同时,要点表征的遗忘速度慢于字面表征,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件事能记得大概内容,但却回忆不起具体细节的现象。模糊痕迹理论和内隐激活反应假设两者都是基于激活过程而提出的理论。

2.3来源监测理论

来源监测理论由Johnson在1993年提出。他将记忆分为内源和外源两类。内源是指来源于个体内部,通过思考、推理、想象等而获得。外源指来源于个体的外部世界,通过外界来获得。来源监测指区分被提取信息是来自内源还是外源,或是内-外源,混淆了信息来源则会导致错误记忆的产生。相应地,信息也有两种编码方式:一是外部事件的表征,包含事物独特的背景信息和知觉特征;一是内部事件的表征,指一些与事件认知操作相关的信息。通常情况下,因为内外事件产生的表征方式的不同,所以來源监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内部事件表征与外部事件表征相似时,将可能会导致来源混淆产生错误记忆。并且,相似程度越高,产生错误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

来源监测理论与内隐激活反应假设和模糊痕迹理论的不同之处在它强调错误记忆产生过程的决策或归因过程,并分析编码的各种记忆特征是如何影响这个过程。

2.4激活-监测理论

激活-监测理论由Roediger与McDermott在2001年提出。它强调在错误记忆的产生过程中,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过程作用。它们并不是激活影响编码过程、监测影响提取过程这样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两者都潜在的影响着编码与提取过程。在学习阶段,会通过一个大的语义关联网络结构来激活学习项目,同时与学习项目有较高关联性的未呈现项目也可能会得到激活,使其在后面的再认或回忆阶段更易被提取。监测则是指判断提取出的信息是否是来自于过去经验。

该理论假设,在提取过程中回忆的词表项目越多或是在关键诱词前再认测验的词表项目越多,都能提高对关键诱词激活的可能性。激活-监测理论包含激活和监测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整个理论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不同变量对真实与错误记忆的不同影响。激活-监测理论是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理论,如广泛应用在目击证人证词、遗忘症、想象膨胀等领域内。

3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3.1集中联想范式

集中联想范式也称DRM范式,是Roediger&MeDermott;在Deese的“学习-自由回忆”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采用“学习——回忆——再认”的实验程序来研究错误记忆。这个范式的通常做法是:将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些具有语义关联性的词表项目,之后是再认测试阶段,让被试对学过的词、关键词、未学过的词这三类词进行回忆或再认,通过比较被试对学习过词的真实记忆和对关键词的错误记忆来考察。

3.2范畴联想范式

范畴联想范式也叫类别联想范式,是从DRM范式中演变而来的。它与DRM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习阶段所呈现的词语是有一定类别的,是研究类别词是否也会产生错误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学习阶段所呈现的词表项目是来自于同一类别的名词词语,但是同属于同一类别的关键词却并没有出现。每个类别中包含的范例个数不同,所以产生的错误记忆率也不同,错误记忆率随范例个数的增加而增高。Seamon等在其研究中,将同一范畴的各词语按高频到低频排列,发现被试对高频词语的错误再认高于对低频词语的错误再认。

3.3无意识知觉范式

无意识知觉范式由Jacoby&Whitehouse;提出,他们采用特定程序观察被试在无意识知觉影响下发生的错误再认现象。研究者认为,无意识知觉是错误再认的重要前提,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的判断。无意识知觉范式的学习阶段与前两个范式一样,都是向被试呈现一组词表,但是在测试阶段,却有很大的改变。测试词呈现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现一个背景词,同时做了视觉掩蔽。背景词与测试词有三种关系:一是背景词与测试词相同,即匹配。二是背景词与测试词不同,即不匹配。三是背景词为无意义字母组词,即基线。同时也区分了两种呈现时间条件:有意知觉和无意知觉。结果发现,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所呈现的时间。当背景词呈现时间短时,未学过的词在匹配情况下比不匹配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错误再认。当背景词呈现的时间较长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实验结果。

3.4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由Loftus在1974年提出。它的实验程序是向被试呈现原始事件,之后提供误导信息,要求被试再认或者回忆原始事件,检验事后误导信息是否会影响被试对原始事件的细节报告。结果发现,原始事件后呈现的误导信息会改变人们对原始事件的记忆。误导信息效应在错误记忆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其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记忆和法律研究领域,如证人证言。

3.5 KK范式

KK范式是Kassin&Kiechal;在1996年提出,是为了研究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记忆是否也会发生类似误导信息效应的错误。他们在实验中考察了社会依从在特定事件的错误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让被试在计算机上键入听到的单词,并告知他们不要按ALT键,否则会导致错误。在被试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计算机发出剧烈碰撞声(实验设计)然后告诉被试他们按到了alt键导致数据全部丢失。实验结果表明,如果被试被指责说看到他们按了ALT键,那么他们更倾向于承认自己确实按键,还能对细节进行描述。这说明社会依从和社会压力对人们是否承认自己做过某事是一个重要因素,被试对细节的虚构说明他们确实产生了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的研究根据实验材料分为两类:基于事件和基于单词。KK范式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基于事件的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范畴联想范式、集中联想范式则是基于词语的研究范式。近来的研究发现,词语的错误记忆更具有持续性,即产生后更为顽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不变。无意识知觉范式与集中联想范式和范畴联想范式的区别只在于测试阶段的一些具体操作,在范畴联想范式中词表的词容量也是个重要研究因素。

参考文献

[1] 程岭红.黄希庭.记忆准确性的认知取向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04):20-24+56.

[2] 周云.DRM范式中錯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室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3] 李巧莲.场认知方式和情绪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3.

[4] 孙桂芹.自尊对错误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1.

[5] 刘俊茹.自我损耗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克服[D].2014.

[6] 万璐璐.错误记忆的情境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0501

[7] 黄峥峥.错误记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8] 周楚.杨治良.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J].心理科学,2004,27(04):909-912.

[9] 曹海丽,张明.警告对共同目击者讨论后产生的错误记忆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02):88-91.

[10] 董传元.错误记忆的研究新进展[J].阴山学刊,2012,25(04).

[11] 张增修.基于DRM范式的视障青少年错误记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
论大数据环境下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范式:太极拳与生活互动研究
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的发展路径探微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从生态伦理观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反思及文化范式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