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管理机制之新探
2018-06-07彭友元熊小林黎路
彭友元 熊小林 黎路
摘 要 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高校的法治建设过程,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机制的运行、管理效能的评价,既是实现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 核心价值观 法治建设 管理机制 管理现代化
高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它不仅贯穿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也贯穿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法治建设过程,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机制的运行、管理效能的评价,既是实现高校管理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1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1.1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凝聚价值共识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来体现共识、凝聚力量。如果高校没有核心价值观作指引,那么高校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高校的管理就会走向混乱,陷入困境,高校人才培养就会失去灵魂,偏离正确轨道。
目前,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多元化,给高校师生带来价值观上的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民族文化、合乎时代精神,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最大公约数,不仅是高校师生走出价值观混乱的思想武器,也是凝聚师生共识和力量的基础。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逐步进入高校师生思想和意识深处,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一个根本途径就是通过规章制度的设计将其固化下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使高校师生在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活动中,感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觉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类型以及品行,达到凝聚师生共识的目标。
1.2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增强制度认同
高校管理制度的根本问题是高校师生对管理制度的认同、遵守问题,没有高校师生的认同、遵守或大多数师生都有意违反的管理制度就是无效的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制度认同就是指高校师生对高校管理制度在价值上的承认与肯定,认为它是基本正义的,自己愿意遵守与维护这一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制度认同内在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价值上的肯定,一是有转化为管理行为的现实趋势与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中国人所追求的主流价值和认同的基本道德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使高校管理制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实现高校管理制度的道德化、伦理化,为高校管理制度提供了合理性、合法性的支撑,能够使广大师生认同管理制度,自觉按照管理制度行事,保证了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1.3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推动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指国家或社会组织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现存制度进行新的调整、变革和创造,以确立一种新的行为规范的过程。而观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先导,是制度创新的核心和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优良因子和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世界文明的精华,是文化上的一次巨大创新,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通过其引领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能够使高校及时审视管理制度中的不足,破除管理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实现从落后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管理制度向先进的、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的转换。
2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机制的运行
2.1 管理的法治化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高校管理的基本方式,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能够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有序发展,能够强化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与保障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实现高校管理法治化,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的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进行管理,做到职权明晰,责任法定;要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校园文化;要在管理中通过倡导、鼓励、制约、惩处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
2.2 管理的民主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核心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实质就是高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不同利益群体参与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它有助于提高高校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避免高校不同利益群体因相互间的分歧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和发展。
实现高校管理民主化,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尊重高校师生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事关高校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要及时公布,公开透明,听取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接受师生的评判和监督;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团组织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功能,并将其作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詢、网络、民意调查等协商方式汇聚民智,听取师生建议,有效反映师生意愿和利益诉求。
2.3 管理的人性化
“管理也是一种伦理价值选择活动,它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管理无法拒斥伦理而保持‘价值中立”。[1]而“人是管理诸客体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或核心要素,它最活跃、最积极、能动性最强,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也最大,其它构成要素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关键在于人”。[2]因此,高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化作用,实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
实现高校管理人性化,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知人善任;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要尊重师生员工、关心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与师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尊重、关心、信任管理对象的同时,力求在管理环节上做到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创建一个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心理相容的校园环境;要善于了解师生的情感,对不同的情感要求做出积极适度的反应;要善于把握引导师生心态和情绪,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调解、疏导等办法,融法、理、情于一体。
3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管理效能的评价
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聚了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目标,是国家、社会、个人目标在价值上的表达,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成为高校管理的目标,成为评价高校管理效能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尺度。
3.1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评价高校管理效能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指明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高校师生具备高尚的人生理想、信念,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在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的基础上,为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求高校师生具备较强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营造高校的民主氛围,并为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求高校师生具备很高的文明素养,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并为国家的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求高校师生具备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2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评价高校管理效能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我们国家基本社会属性,寄托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念,在规律法规、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高校师生树立平等意识,平等待人、相互尊重,努力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营造人人平等的校园、社会环境;要求高校师生树立公正意识,为人处事公平公正,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促进社会公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求高校师生树立法治意识,遵纪守法,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3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评价高校管理效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体现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评价高校管理效能,要求高校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立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要求高校师生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不断创新,无私奉献,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要求高校师生养成高尚的诚信品格,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筑牢安身立命之本;要求高校师生心怀友善,宽厚仁慈,善解人意,互谅互让,乐于助人,成为光明与和平的使者。
参考文献
[1] 龚天平.论管理的人性基础[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69-74.
[2] 刘熙瑞.现代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