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古典诗词的“沉浸”式体验

2018-06-07陈海亮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5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摘要:学习古典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课堂的诗词学习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因此,有必要对古典诗词学习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探索,让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文字之美、意境与想象之美、情感之美。

关键词: 《月夜忆舍弟》;古典诗词;“沉浸”式体验

一、古典诗词的“沉浸”式体验

沉浸体验也叫沉醉感,是指个体将精力全部投注于某种活动当中。沉浸体验是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感受,这种感受能给人以充实感、兴奋感和幸福感。[1]所谓古典诗词的“沉浸”式体验就是学生个人的精神完全投注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活动中,其思维能深入文字背后,并与作者的写作状态与情感产生“共情与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体验。

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谈谈古典诗词的“沉浸”式体验。

二、古典诗词学习的几处误区

1.空泛的自主合作,缺少了真实的“沉浸”

新課改推行以来,自主合作模式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基于小组的自主合作模式盛行。小组内围绕着几个问题热闹交流,以学组为单位对所议的问题自主展示,课堂气氛热烈。在一次公开展示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月夜忆舍弟》(补充诗词)一诗,学生先围绕着“你印象最深的字词”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两个主问题进行交流,然后以学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热闹的背后缺少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真实情感的“沉浸”。诗是语言的精华,它需要学生通过吟诵入境入情,没有真实的“沉浸”,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2.粗暴的背景呈现,缺少了自主的“沉浸”

学习《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介绍了杜甫的生平与经历,在学生初读交流后就展示了该诗的写作背景,在学生没有与诗“共情共悟”时就拓展了杜甫诸多描写战争的诗篇。一次次的呈现粗暴地干涉了学生自主“沉浸”的体验,截断了学生自主感悟的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3.集体式鉴赏感悟,缺少了个人的“沉浸”

在古典诗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齐读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后,教师往往让学生开展交流与讨论,却唯独少了学生个人的“沉浸”式阅读与体验。

诗词创作是诗人独特的个体活动,表达的是诗人在特殊环境下的个体感受,所以诗歌鉴赏的过程也同样强调个体的参与。[2]如果在诗词学习活动中,教师能适当的运用诗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沉浸”与体验,学生一定会有个性化的阅读体会。

三、古典诗词学习的“沉浸”式体验探索

1.古典诗词学习要体验诗词的文字之美

作者创作一首诗词就是表达一种情思,绽放一段人生。学生只有“沉浸”于一个个文字之中,吟咏、思索,才能体会汉字的巧妙,才能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精妙,才能融情悟境,感受别样的人生。

在学习《月夜忆舍弟》一诗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歌后谈谈对该诗字词的感受,其中一学生谈到了“戍鼓断人行”的“断”字,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沉浸”入“断”字的品悟当中。

生1:“断”字用得好,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紧张。

生2(补充):“寄书长不达”,战争还断了与家人的联系。

师:还有补充吗?大家读读“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和“家”如何理解?

生3:一个“断”字,不仅断了个人的行踪,断了自己与家人的联系,也断了家庭的活路。

师:你们理解的都很到位,我们看看繁体的“断”字(投示“斷”)。“断”字的右边是“斤”,斤本义就是斧,左边是丝线,有斧断丝之意。斧也是战争的兵器,它能斩断音信,斩断问候,可是却斩不断……

生(齐):人的思念,人的情感。

在此环节中,教师围绕着“断”字,一字立骨,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继续推敲,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沉浸”其中,学生不仅懂得了“断”字构字之美,更理解了“断”字包含的丰富内容,为“断”字背后丰富的“绵绵不断”的情感体会铺了路。

2.学习古典诗词要体验诗词的意境之美

课堂造境是课堂学习不可或缺的艺术化的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教师若能通过想象的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就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原生态的文本情景,从而达到文本之境与课堂之境的联通,文本之情与学生之情的融通。

师:在这样凄苦的边塞,战争能“断”了个人的行踪,却不能断绝个人的想象与情思,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谈谈其中的妙处。

生1:“边秋一雁声” 这“雁声”不一定是作者当时听到的声音,也有可能是作者因思乡而想象出来的声音,这“雁”字就暗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鸿雁传书,“雁”在古典诗词中经常代表着“思念”的意象,大家能回忆一下古诗词里含“雁”的句子吗?

生2: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生3:还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师:一声“雁”鸣,“故乡”在心头,一个“一”字,饱含作者的孤独与无奈。

生4:“月是故乡明”也是作者的想象,“是”字表明作者对故乡思念之深。

师:假如你处在当时的环境,你会回忆哪些难忘的画面?

生5:我会回忆母亲为我做的一桌的好菜,会回忆爷爷和我一起放风筝。

生6:我会回忆爸爸带我去看戏,还给我买棉花糖。

师:确实,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亲切的,家人相聚的每一刻都是温暖的,在“露从今夜白”的那个孤独的晚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一起朗读杜甫《江村》里的诗句“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想象故乡的美好。

3.古典诗词学习要体验诗词的情感之美。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则进一步揭示出诗之根本是一个情字,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3]在字词咀嚼品味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联想、换位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深处,从而达到“沉浸式”的愉悦体验。

师:一句“况乃未休兵”乃是全诗情感之源,上面一系列的情,一幕幕的景,一片片的思,一声声的雁叫,都是因它而起,因为“况乃未休兵,所以……

生1:所以寄书长不达。

生2:所以有弟皆分散。

师:我读前半句“况乃未休兵”,大家读后半句,我们合作朗读。请看投示:

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有弟皆分散。

况乃未休兵,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月是故乡明。

况乃未休兵,边秋一雁声。

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

这样从诗的末句“况乃未休兵”这一句子出发,根据情感的需要重新排列了句式与结构,学生在与诗歌的“共情共悟”的诵读中会欣然发现诗歌原来还是一个有趣的结构魔方,其间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情感密码。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家国”情感。

在“共情共悟”基础上的拓展能让师生共同走向情感的深处,体会美好的境界。最后我告诉学生,这样“不断”的“家国”情怀历朝历代就没有断绝过:

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写下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清末·龚自珍在《杂诗》中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这些“不断”的“家国”之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脊梁。

诗词本是有情物,当阅读主体通过字句“沉浸”入诗词波澜之中,感受诗词情感激流的冲击,其内心深处绵绵之情也很有可能会被唤醒,当两股激流相互冲荡、互为融合时,那就是古典诗词阅读的美好境界。

注释:

[1]景娟娟.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

[2]朱玲.诗歌审美,体验先行[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6,(11).

[3]刘淼,陈灿华.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作者简介:陈海亮(1978— ),男,浙江省温岭三中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细读。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
论农村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