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2018-06-07闻芳
闻 芳
(合肥市店埠学区中心学校,安徽合肥 231600)
创新思维是“互联网+”时代人类重要的思维品质。创新思维根植于儿童原始的表象思维,孕育于创新体验之中,外化为创新能力。小学阶段,随着儿童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逻辑)思维转变。随着具体表象逐渐蒸发为抽象概念,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够混同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好奇心,都将逐渐钝化甚至消失;而这些融合了创新思维特质的先天经验,正是“互联网+”时代创新型人才应该保有的典型的思维特质。因此,如何保持并发展学生“以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基本特征”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需求探索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培养的宽松环境,着力通过多样化言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创新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创新精神萌发。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对老师有天然的亲近感和敬畏之情,但是过分严格的教育也会约束儿童的天性乃至创新思维的生长。经验表明,只有尊重儿童的发展意愿,营造宽松积极的学习情境,才能点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火花,才能激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才能促创新思维的萌发成长。无独有偶,美国教学论专家斯滕伯格曾指出:“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就是要引导学生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或预测。”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想象,设计,展示”等言语实践活动,以此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教学《长城》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接受模式,设计了“我是小导游”的成果汇报展示环节,组织学生在活动前分组研读课文,从“长城的形态气势”“长城城墙的构成和作用”“我们对长城的情感”等角度撰写导游词,再收集与长城相关的图片,整理制作讲演PPT,最后在课堂以“小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长城。这样,通过课前指导、任务驱动和鼓励性评价,有效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点燃了创新实践的思维火花,使课文学习转化为情境体验和成果展示交流,形成了积极向学、敢于创新、乐于分享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导游”讲解进程和课堂氛围,及时增设“我向导游提问题”的环节(问题设计为:听了导游的精彩解说,作为游客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每组限提一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导游与游客的有效互动。游客提出的代表性的问题有:“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些中外游客,特别是名人游览长城的留言题词吗?”“保护好长城,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在太空飞船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呢?”“像长城这样的伟大工程,我国还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提出,既强化了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萌发与生长。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对于不确定的未知领域,人类既怀有本能的恐惧,也怀有美好的期许,希望通过探究而获得新的本领。对还没有超越懵懂本能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无知无畏”的无意识心理状态使他们具有学习新知识、探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这是培育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然而,文字符号组成的静默知识总是以相对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与小学生主要依靠表象思维来感知世界的学习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善于打通学习领域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通道,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在创新性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因此,笔者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课文时,回归生活世界,选用了直观教学法,帮助学生打通言语经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通道。笔者在课前采了些爬山虎的实物,在课堂上呈现,让学生触摸观察比较,用自己的话说出爬山虎的茎、叶特点,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作者描写爬山虎茎和叶的句子,两相比较对照,看看作者写的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师生交流,再结合插图,图文对照,深入感受作者的言语智慧。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归纳出这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1.描述爬山虎叶子的形状。2.描述爬山虎“脚”的形状,说说它攀爬(生长)的动作。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在学生品读、赏析作者用词准确性的同时,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的“攀爬(生长)”的过程,配上富有感染力的画外音。视觉形象与听觉感受完美融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器官感受能力;学生在探索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把生长过程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文本是人类经验智慧的语言留存,富有意义的言语系统。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写作特点,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身体感受,以此进入语言营造的意义世界中。小组合作学习中,一般选用有一定组织能力、品学兼优的学生做组长。用心之处,在于能够使合作学习顺利开展,使学困生能够参与其中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学习课文《白鹅》(第13课)之后,笔者设计了前后相连的两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一是编制《白公鹅》(第14课)自读导学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四人一组”合作完成表格(中括号里的内容为教师“预设”;呈现给学生的是空白),然后组织课堂答题。竞赛规则是:教师随机抽出两个小组,开展四轮答题竞赛。每一轮,由组长先派出一名队员,教师从表格中随机选择一个角度出题,要求选手迅速给出答案及答案在课文中位置。此后,教师当场亮出分数。四轮答题结束,累计总分,进入第二个比赛环节。
得分姿态白公鹅[板正;海军上将的派头]叫声[大声叫唤;得意洋洋]步态吃相/玩相白鹅[高傲;鹅老爷的脾气][厉声呵责;厉声叫嚣;引吭高歌][傲慢;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需要服侍;架子十足][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引人注目]2 2 2 4
二是出示描写白公鹅步态的句子:“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小组合作表演白公鹅走路的动作,理解“慢条斯理”这个成语的含义,体会白公鹅走路时的特点。这样,通过小组竞赛、合作扮演等互动学习形式,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教育应创设多样化的互动式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用知识,从而在创新性学习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1]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30.
[2] Robert J.Sterberg.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