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数据,让数据在分析中趣味横生
——谈小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2018-06-07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赵一峰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汇总气温情境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 赵一峰

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亲近数据,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学会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分析的观念,就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统计的需求,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在不同的背景下灵活选择方法,并能养成及时进行反思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感受需求

关于数据分析的教学内容分布在小学的各个学段中,无论在哪个年段,我们都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其中,情境的创设、素材的选择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开展数据分析活动的关键。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选择的素材不仅要有趣味性,要有悬念,更要有数学味,要让学生感受到进行数据分析的需求,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逐步培养数据分析的意识。

【片段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

生:喜欢。

师:学校今年的秋游活动就准备安排去游乐园。请看,游乐园发布了这样一则公告:

师:如果这个月去,我们班有哪些小朋友可以免费啊?下个月呢?……

学生七嘴八舌地报自己的生日。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哪个月去最省钱呢?

生:我们先要统计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

通过创设去游乐园免费游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想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知道“我们班哪个月去最省钱?”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统计的需求,带着愉快的心情自主投入了学习。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需要用数据说话的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从情境中发现一些需要借助数据回答的问题,认识到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数据来做出判断,从而体会数据分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二、亲历过程,积累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第二学段目标指出:“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亲自体验,积累经验。

【片段二】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

1.小组收集数据

师:近年来空气污染严重,大家提倡绿色出行,想知道今天哪种出行方式的人数最多,哪种出行方式的人数最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全班那么多的同学,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收集到数据呢?

生:我们可以分小组先进行统计。

出示表格:

分组活动后,各小组反馈统计的数据。

师:你们组哪种出行方式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师:仔细观察全班4个小组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调查的对象不同,调查结果不一定相同。

2.分类汇总数据

师:刚才我们收集了4个小组出行方式的数据,你能很快说出我们全班同学今天选择哪种出行方式人数最多,哪种最少吗?

生:不能,因为我们还没有全班同学出行方式的汇总数据。师生共同汇总。

3.观察分析数据

师:看来收集、汇总后的数据更加有利于我们进行数据分析。

4.拓展延伸思考

师:如果要调查全校学生的出行方式,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呢?生:可以先在各班调查,再按照年级进行汇总,最后把各年级的数据再次汇总。

在上述教学中,整个活动按照“小组收集数据——分类汇总数据——观察分析数据——拓展延伸思考”的步骤进行,让学生完整且有条理地经历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三、体验方法,灵活选择

了解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应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学生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前者指数据的调查、获取,后者指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合适的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片段三】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师:同学们,学校上周邀请了口腔医院的医生为大家检查了蛀牙。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班检查下来的情况如何?我们可以在小组内调查一下。怎么调查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

师:今天我们尝试用“说一个记一个”的方法来调查各组同学的蛀牙情况,好吗?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作业:

师:比较一下,你喜欢哪种方式?

生:我觉得用画“正”字的方法好,5个5个地数,根据5的乘法口诀很容易得出结果,比较方便。

师:同学们能从记录的数据中一下子看出蛀牙情况吗?

生:不能一下子全部看出来,要一项一项数。可以把记录的结果分类整理。

师:那怎么分类整理呢?

师:同学们按照不同标准,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由此看来,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这些环节主要侧重数据调查、获取方法的多样化。在数据的处理中,教师一方面允许学生个性化表达,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用数据记录单表示数据,为学生能够以多样的方式描述数据提供支持,这个环节主要侧重在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四、及时反思,培养习惯

及时反思有助于数据分析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为了让学生在数据分析活动中能对自己的分析过程实行有效的监控调节,在数据分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数据分析的反思。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也可以是数据分析过程中具体方法的选择,既包含对数据分析过程的反思,也包括对数据分析结果的反思。

【片段四】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师:最近的气温变化很大,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A、B两地最近几天的气温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了折线统计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绘制的A、B两地近5天天气情况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图,谈谈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A、B两地近5日的气温都是逐步上升的。

生2:我发现第一张图中的气温上升得快,第二张图的气温上升得慢。

……

师:同学们发现了不少的信息,你觉得他们发现的信息都正确吗?

师:有人说第一张图的气温上升得快,有的同学说上升得一样快,那到底谁说得对呢?

师:为什么两幅图的折线看上去不一样呢?

生:因为第一张图竖轴中的每一格表示1摄氏度,第二张图竖轴中的每一格表示2摄氏度。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这两幅图看上去不相同,是因为在绘制时两幅图竖轴上每个单位表示的数量不同,但实际上他们描述的数据是一致的。

生(齐):是的。

师:还能发现其他的信息吗?

生:我发现周二到周三和周四到周五的上升幅度最大,都是3摄氏度。其他日期都增加了1~2摄氏度。

生:是的,我也发现了。

师:哪位同学能用图上的数据来归纳一下发现了哪些信息?

……

以上的教学片段主要是对数据结论的反思,当学生得出第一张图比第二张图的气温上升得快时,引导学生比较两幅图中所描述的数据,从而得出两幅图气温的上升情况是一样的,并且引导学生反思两幅图为什么看上去有所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数据分析的理念、方法、措施,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理解、掌握、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分析数据的过程,积累经验,掌握灵活有效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思,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近数据,学会用数据分析观念来看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数据分析观念在小学生的心田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汇总气温情境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常用缩略语汇总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
交变电流基本知识汇总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