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估”而“估”走向以“用”而“估”

2018-06-07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徐立财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笔算解决问题利用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 徐立财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理解估算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对估算教学分学段提出了目标及要求。估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具体条件及知识,对数量和结果做出推断和估计,估算比精算更灵活、更开放,更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应用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十分薄弱。例如下面这样一道习题:

图1

图2

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方法如图1,先精算行驶的总路程:28×5.8=162.4(千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而很少学生像图2两位同学一样,利用估算来解决的,更多学生习惯了利用精算来解决问题,更何况题目没有明确要求估算。再如:

图3

从上例(图3)不免看出,学生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比较单薄,通常审题不够仔细,一见“估一估”“大概”“大约”等字眼,就条件反射地用估算解决,或简单地求计算结果的近似数,像这样,以“估”而“估”。再者,估算与精算相比,需要更多的思维推理,解题策略更加开放,学生不免畏惧、排斥。这种排斥同样也存在于部分教师的心里,由于估算解决问题的结果评价缺乏评价标准,标准不唯一,利用精算更加保险,似乎遗忘了估算。如何转变以上估算教学的现状,从以“估”而“估”走向以“用”而“估”,拓展思维,有效提升估算的价值?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一些教学案例,就估算教学谈一些粗浅的做法与思考。

一、寻找实例,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便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促使学生能理解估算、应用估算,对估算产生兴趣,关键是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估算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立足生活,结合教材,寻找学生感兴趣又熟知的事例,体会生活中估算的必要性、简洁性,增强估算的意识。例如,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利用估算解决问题,如图4:

图4

教材编排了生活中的实例——购买门票,很容易唤起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买票前,一般先估一估大概的价格,且要多估,避免不够。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理解估算的意义,体会估算的必要性。再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列举生活实例引入:“一位老奶奶挑着自家的广柑叫卖,3.5元一斤,妈妈挑了6个,重4.8斤。老奶奶说一共21元,妈妈却与她理论,你觉得有必要吗?”利用生活实例,“有求于学生”,唤醒学生的计算愿望,他们有的在笔算精确结果,有的在沉思会不会有陷阱,还有的一下子就喊道:“不对,老奶奶算错了,估一估就知道了,把3.5元估成4元,4.8斤估成5斤,所以总价一定小于20元。”还在冥思苦想的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带动他们自觉利用估算解决问题,以“用”而“估”。

二、精选题目,感悟估算的优越性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钻研教材,精选题目,让学生在策略的选择中、思维的碰撞中感受估算的魅力。例如有易错题:8.4÷0.98○8.4×0.98,在教学时,总有部分学生未能灵活解决,他们通常精算出左右两边的得数而比较,十分麻烦。而利用估算,把0.98估成1,左边的商一定大于8.4,右边的积一定小于8.4,因此就可以直接判断“8.4÷0.98>8.4×0.98”。再如:“如果1.6千克黄豆能磨8千克豆腐,那么1千克黄豆能磨豆腐多少千克?磨1千克豆腐需要多少黄豆?”这种题目比较绕,问题也容易混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很容易出错,不知是“1.6÷8”还是“8÷1.6”。如果结合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再采用估算方法,就事半功倍了,只要估一估黄豆与豆腐的质量谁大谁小,自然就明白了“1.6÷8”和“8÷1.6”的意义了。诸如以上的题目,估算无论在解题的方法上还是在算式意义的理解上,都有它独特的优越性。

三、创设情境,落实估算的方法性

“数学来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中估算比笔算的应用更加广泛,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而估算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往往同一个素材、同一个情境,因为问题的不同,估算的策略也会不同。例如,五上“小数乘法”中的估算解决问题(如图5):

图5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创设妈妈购物的生活情境,课件演示:“快速算一算,剩下的钱能否买一盒10元的鸡蛋?或购买20元一盒的?”部分学生会顺势拿出笔开始精算,先求花掉的,再求剩下的,最后判断够还是不够:30.6×2=61.2(元),26.5×0.8=21.2(元),100-(61.2+21.2)=17.6(元)…,此时,老师加以肯定:你们的方法非常精准,谁有更好、更简洁的想法?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早已坐立不安了,急于回答。生1:“利用估算,很快就可以判断了。”生2:“对啊,把大米的单价看作31元,把肉的质量看成1千克,所需的总价也不会超过27元,所以剩下的钱够买10元一盒。”……教师继续激发学生思考,其实同学们刚才探讨的解题方法,归纳后大致就是如下小亮和小丁的想法,出示图6:

图6

师:“小亮与小丁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生:“小亮解决的问题是‘剩下的钱买10元一盒的够不够?’经过观察,把大米和肉的总价都估大,余下的钱还足够,所以一定够买。”生:“小丁解决的问题是‘买20元一盒的够不够’,把大米和肉的总价都估小,余下的钱自然就多,这时还不够……”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思维的激辩,悟透估算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解“估大”与“估小”的意义。

四、深挖素材,提高估的灵活性

新课标指出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的现实,而学生的现实包括生活现实,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寻找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例如,教学“加减法估算”时,问题呈现:“楚门小学二(1)班有4□人,二(2)班有4□人,徐老师要给两班学生准备多少张练习?学生有以下几种反馈:4□+4□≈80﹙人﹚,4□+4□≈90(人), 4□+4□≈90(人)。经过学生的激烈辩论,第一种情况首先被学生排除,估小凑整一定不够;第二种得到部分学生的赞同,但一直认为估中不保险;第三种一致赞同,都认为这种“估大”的方法一定够。接着追问:“在生活中,像这样估大的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最后呈现:楚门小学二(1)班有43人,二(2)班有48人,徐老师大约要给两班学生准备多少张练习?从抽象到具体,再次引导学生思考:43+48≈90(本),四舍五入,一个量估小,另一个量估大,部分抵消,虽然十分接近准确值,但还是不够,最后认为“43+48≈100(本)”比较合理。像这样,学生在思辨中体会到估算的多样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估算的灵活性。

五、融合口算与笔算,培养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概念。数感如同语感,是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慢慢积累而成的。在计算教学中,结合笔算及口算,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渗透估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很容易丢“0”,像“4944÷48=13,3600÷24=15”这种现象经常出现,甚至有部分学生检查竖式都很难看出,因此,在教学笔算时,让学生养成“算前估”的习惯,就可以大大避免计算的错误率。“4944÷48≈100>13,3600÷24﹥100”,错误自然非常明显。

当然,也可以“算后估”,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计算1.8×0.15,总有学生会点错小数点,或数位错误,如“1.8×0.15=2.1”。再如一些口算题:“1.25×0.8、0.3÷0.01、3.2÷0.32”等,都是常见的计算错例。面对这些马虎,老师只要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算后利用估算检查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及学生的反思自查能力。

综上所述,灵活掌握估算方法,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发、挖掘教材,把估算有机地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搭建估算的平台,使估算成为一种习惯,从“以估而估”真正走向“以用而估”,有效地促进学生估算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1]管道忠,邱贻根.估算不应是被遗忘的“百合”[J].小学数学教育,2016(11).

[2]郭丽.改进教学策略 落实估算要求[J].小学数学教育,2016(5).

猜你喜欢

笔算解决问题利用
“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口算 笔算 估算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