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研究
2018-06-06高占
摘 要: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被新媒体环境包围着。大学生是一个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群体,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足,他们能以抵挡住“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的剧烈冲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因此,高校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基金项目:2017年淮海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项目编号:DS201757)。
一、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带来机遇
(1)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延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延展,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教育环境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会议报告、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新媒体则有着超大的信息量、超快的传播速度、较公平的互动平台,这大大拓展了教育的渠道和信息的容量。新媒体时代,学生在接受“第一”“第二”现实课堂教育的同时,还可进入新媒体平台的虚拟空间进行学习。这种情况有利于大学生打破传统被动的信息接受状态,实现信息接收的自主化。新媒体提供了多维度、自主化的学习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现实延展到虚拟,由单一延展到多元化,这对思政教育来说无疑是工作模式的创新。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平台呈现多元化
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多元化。在以往,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基础上,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打破时空限制,使得信息自由传播,促进了各种思想信息的融合。这种信息的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多元化。新媒体除了使教育内容多元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更加广阔。“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遵循人们正确思想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社會发展进步的趋势,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课堂教学为主、活动报告为辅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功能已经严重弱化,并逐步被新媒体平台所取代。例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交流来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新媒体平台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此外,新媒体平台上各种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材料,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教育的渠道增添了平台。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具有极大意义。
2.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冲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老师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输相关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信息。即使很多学校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内容进行考试检验,但是考试的内容也是由教师来主导,基本上是课上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被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传统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也随着新媒体的广受欢迎而受到剧烈冲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严重弱化。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在不自觉中会接触到网络平台呈现的大量信息,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倾向来选择性地接受相关信息,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被强化。其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权威被弱化。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阅读大量信息,有些信息甚至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不知道,传统的教学内容和的权威性优势正在丧失,对于那些年龄大或者不能熟练驾驭新媒体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越来越无力了。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周围环境被网络大面积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增多,获得信息也更加便捷。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也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部分,其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往,大学生接受知识只能通过较为单一的课堂学习和图书文献等方式来获得,这种方式信息获取很有限,并且所获得的信息基本是由相关主管部门或授课教师有目的地做过筛选的。而新媒体则表现为信息的立体性、超文本性等,随着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各类网络通讯平台广泛应用,大量无法被过滤筛选的信息传播到学生端,这些信息还裹挟着对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内容,这些负面内容误导着学生的思想,扭曲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根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络娱乐应用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年增长率最高,达到22.6%,其中游戏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3.1%,真人秀直播用户规模增速达51.9%……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必变得错综复杂。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提高思政教育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是高校,因此,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新媒体素养是必备前提。因此,学校要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的能力,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掌握新媒体特性。同时,学校还要设置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部门。目前,有些高校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已经设置了相关的部门。这种部门有以下职能:第一,分析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时政热点有效结合起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计划。第二,研究创新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方法。目前,有些大学虽然认识到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教育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思维,对新媒体应用比较少。所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帮助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有效的结合来迎合学生教育需求,是当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1)建设专题网站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基本建立了网站平台,拓宽了学生教育平台。研究发现,这些网站平台的建设从宏观上看比较完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非常少。所以,要完善学校网站平台,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专门的网站建立领导小组,并且明确职责,对校园网络建设过程中的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第二,注重网站内容建设。网站中的内容应该是与生活、学习有着密切关联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网站产生兴趣,才能够保证网站更大发挥作用。第三,完善网站的版块建设。学校可对团结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网站板块的设置,使得网站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选择性。第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或者常用的搜索引擎设立超链接,拓宽大学生进入该网站的途径;学校可在网站中针对思想政治方面的相关问题发起讨论,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使得网站能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第二课堂。
(2)发挥论坛独特优势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贴吧论坛中表达自己观点是非常普遍的,因此,高校应注重贴吧论坛建设。在论坛的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坛是学校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学校要引导学生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在论坛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论坛的交互性特点,对于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引导的内容要及时总结,并且积极参与到学生讨论的话题中,对学生所表达出的不合理内容及时纠正引导。第二,论坛十分简便,在论坛上,高校可对学校的动态信息充分表达,使得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跟自己有关的信息。学校通过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这样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及时对症下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3)充分利用“两微”阵地
据了解发现,微博与微信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通讯软件。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将“两微”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第一,充分利用“两微”的时效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而言,在进行“两微”平台的建设时,需要对学生热心的信息进行了解,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使得学生与教师交流起来有共性。当学校有新闻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通过“两微”平台将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述,这样使得学生对所关心的新闻事件能够及时掌握。第二,充分利用“两微”的参与性。近几年,学校的很多部门都注册了微博账号和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此平台对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将主流思想进行广泛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此平台上,经常开展与学生相关的话题讨论活动,通过这种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净化学生的思想。第三,充分利用“兩微”的交互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将国家的重大事件、历史事件等在“两微”平台上及时更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事件进行解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更多了解,对党的政治方针及学校的重要事件进行及时了解,帮助学生更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亚玲.略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2008年第8期.
[2]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3]王峥.论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224期.
[4]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疗实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5]孙秀秀.新闻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浅析中国报业,2013(2).
作者简介
高占,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淮海工学院大学生村官研究所,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村官、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