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成长叫慢慢
2018-06-06徐婉莹
徐婉莹
2015年至2017年,我以为自己要在疯狂的培训和各种探索中成“名”了,或者,在疯狂的研磨中成“家”了。
那段时间,为期三年的“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着,为期一年的“中青班”进行着,为期一年的“名教师班”进行着……
那段时间,我带着学生学语法,讲句子成分,打通阅读作文的“任督二脉”;带着学生读单篇,啃名著,建自己的图书角,刷几十万字的散文、小说;带着学生画古文思维导图,穿越时空的婆娑;带着学生“裸读”,研“裸教之术”,磨批注阅读之精要;带着学生弄师生共写营,一天一篇,尔来已有70余篇;我顽固地挑着教材的“刺”,执着地整合教学资源,读写结合……
但我终究没有“名”成,或者“家”成,唯留下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于是乎,我不断地反思:雁过会留声,人过会留名,情过会留真,教过会留痕?
虽然备受质疑,但我打从心里,还是喜欢实实在在做点研究,因为总胜过那些带着“美颜”与“美肤”的“照骗”花架;虽然他们留下一张张“请上真实的课”的反馈,但我打从心里,还是喜欢默默地夯实基础,总胜过那些大放厥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狂妄;虽然我无名无家,但我打从心里,还是喜欢把自己“养壮”,总胜过那些心口不一的“师道”说辞。
渐渐地,我明白了,有一种成长叫慢慢。
两年时间,是不够的。
因为孩子们鲜活,他们具体,他们生长,他们肆意,所以师者必须贮蓄耐心、贮备干货、贮存能量,来点亮鲜活、细划具体、助力生长、抚平肆意。三尺讲台上,师者应尽情引导孩子们享受阅读,畅谈收获,理解迁移,独见真知,欣赏领悟,突破思维,批判揭示。
终归一个“慢”字。
曾经的努力,学生作品的沉淀看得出“慢”的厚积。同是做“批注阅读”的研究,很多人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一步登天,字词句段篇,不明所以然,硬套其所以然,一知半解,终是徒劳。殊不知,批注阅读的先诀,是有章法、有系统的。比如语言赏析,可以拿着已“生锈”的钥匙(语法),打开芸芸众生的语言智慧大门:美不美看定语,因为定语是主宾语的“美容师”;好不好看状语,因为状语是谓语动词的“化妆师”;活不活看谓语,因为谓语(动词)是说明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
因此,在教學中,不要急着要求孩子要怎么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取得多耀眼的成绩。很多时候,我们坚持不懈地做着对孩子有益的事,在不经意间,也许一回头,孩子自会给我们想要的答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焦不躁,陪着孩子慢慢成长。
一个教师要修炼成“家”,道路很漫长,也很艰难。难则难在取源而无限,实用之有限;慢则慢在以无限之源流,取之实用,唯静待,唯静思,方以灌三尺之田亩。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执着一念,疯狂为之,别无旁骛,不到南墙誓不罢休,这是平凡人获得不平凡的普遍秘诀。
像魏书生、李镇西、钱梦龙等大家,并没改变学科的知识结构、人的思维习惯,却能够在难为之处,剖开一条新路,钻出一条蹊径,通向自己所向往的所在,必定有其心智、意志、执着、机缘的综合用力。而我的两年,美名是种种对教学的大胆改革和新奇尝试,其实,只能算得上浅尝,在半途。但只要不止,只要不废,终有灵光闪现的必然结果,我需要的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慢慢教得,慢慢读得,慢慢思得,慢慢悟得,慢慢一课一得。学生成长,要慢慢前行;教师成长,也要慢慢修炼。
本栏责任编辑 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