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师范”建设引领广东教师教育改革
2018-06-06王创
王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对标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广东积极谋划,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把建设教育强国“基础工程”做强做优做扎实,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建设“新师范”,希望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解决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出新理念、形成新方案、推动新实践。
一、“新师范”建设是广东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落到我们的教育事业上,“有学上”已经不再是现阶段的突出问题,而“上好学”、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已成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过去五年以来,广东教育以“创强争先建高地”为总抓手,加大投入,加快发展,201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覆盖,全省整体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认定,实现了县域内的基本均衡。但是,由于广东教育的盘子大、底子薄,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质量还不强,距离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差距还很大,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倍努力,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广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满足人民群眾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也就是优质教育的实际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具体实践者和直接推动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强则教育强。因此,谋求广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打造一支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能不能平衡、能不能充分,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解决好教育的主要矛盾,能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和困难,我们立足实际,因势利导,提出建设“新师范”,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夯实优质教育的基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读好书”的美好生活愿望。
二、“新师范”建设是破解当前广东教师教育改革深层次问题的迫切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发展日益壮大,发展方向日趋综合,加上师资培养形式的开放性、多样化,教师职业资格获得的社会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师范教育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弱化的迹象,有边缘化的倾向。针对这一现象,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文件,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还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教育的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改革的先行者,2017年初已将教师教育改革作为2017年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结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需求,教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广东提出建设“新师范”,其核心关键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解决当前广东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广东教师教育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师范类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改革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导致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师范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及学科、层次分布与各地实际需求脱节,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的需求,体育、艺术类学科供不应求等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弱化。教师教育学科未能形成特色优势,研究方向未能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未来趋势,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不足,缺乏高水平、有影响的成果,包括服务地方师资培养的改革成果、服务全省教育的研究成果、服务教育决策的咨询成果。三是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不够。教师职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到职前培养中,培养培训不能互相支持等等。
三、以“新师范”建设为引领,全面深化广东教师教育改革
广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谋划广东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着力研究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新师范”,就是解决广东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一招”。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探索破解难题的路径和方法;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教师教育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监测方式等机制,全面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构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
建设“新师范”,师范院校是主体。要明确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坚持师范教育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师范院校以培养师资为主责,聚焦师范教育办好主业,推进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融合、相促进。这就是教育部提出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必须抓住师范院校这个主体,强化师范院校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的主体责任,凝练教师教育特色、更好地培养师范类人才,为广东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建设“新师范”,培养乡村教师是重点。要以培养乡村教师为重点,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的短板。广东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导致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存在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师资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等困难,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补齐这块短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上得来。最近广东正在探索建立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中小学教师新模式,实行精准育人、按需培养,为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培养一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全科教育和紧缺学科的教师。
建设“新师范”,吸引优秀生源是基础。要改革师范生招生录取制度,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师范专业。在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招考中,增设面试考核环节,按照“以人为本,重心下移”的原则,试点实行初中起点师范生招考由各地市和培养院校负责组织实施,采用“综合测试成绩+初中毕业会考成绩”方式,选拔具有良好培养潜力的优质生源;高中起点招考采用“高考成绩+面試成绩”方式,选拔适宜师范教育的生源;本科起点硕士研究生招考由培养院校负责组织实施,选拔具有专业基础素养的生源。探索采用“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的方式,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鼓励和引导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设立教师教育学院或师范专业,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培养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
建设“新师范”,课程改革是关键。要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修订优秀师范生培养标准,加强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养成。根据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在体系中,增加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和中小学课程研读内容,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探索实行“三字一画(话)”、识谱视唱、微型课等师范生技能考核,形成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交替上升的机制,充分体现教师教育的特色,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建设“新师范”,强化实践是核心。要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强化师范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师范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高校主体作用、中小学校实践支撑作用,创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师范院校要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深度交流合作,协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着重加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教学“不断线”。落实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的要求,将见习、实习、研习科学分配至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习的“双导师”制度,切实增强师范生岗位适应能力。将师范生实习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学区(片区)优质学校建设纳入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统筹推进,把师范生实习顶岗支教与置换教师培训、学区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二次置换的方式,推进和落实农村教师培训、学区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等任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建设“新师范”,校地协同是支撑。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发展共同体。师范院校要放低身段,地方政府要积极参与,共同建设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全面满足区域教师培养、职后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要求,带动区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高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能力。要充分利用广东现在已经立项建设的9个省级中小学(含中职)教师发展中心,在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上做足文章。同时发挥好省教师教育联盟、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和学前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的平台作用,促进师范生培养和职后培训紧密衔接、深度融合。
建设“新师范”,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趋势。要适应信息化时代新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动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互联网+教师教育”势不可挡,大数据、云平台、VR技术、人工智能等等都成了实施教师教育的新工具,这就要求“新师范”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必须紧跟形势,在“无处不在的设备”“无时不有的连接”和“无可比拟的价值”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和水平。
建设“新师范”,师资队伍是根本。要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师范院校要与中小学、教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要求,配齐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薪酬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强骨干培训者队伍建设,开展专兼职教师培训者培训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通过组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流动站、企业导师人才库等形式,充分发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高技能人才在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新师范”,职后培训是保障。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以省、市、县三级教师发展中心为支撑的,省、市、县、校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整合教育教研、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等资源,建立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制度,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精准培训课程体系,促进各地按照教师类别、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学科特点开展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