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CE-MR小角度激发T1WI序列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2018-06-06林佳君吴飞剑俞福盛林开河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教学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包膜鼻咽癌磁共振

林佳君 吴飞剑 俞福盛 林开河 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市第一医院教学医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鼻咽癌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较常见的肿瘤,以闽粤桂为著,癌细胞易转移至颈区淋巴结,既往有报道鼻咽癌患者中85%转移至颈区淋巴结[1]。MRI作为鼻咽癌分期的基本手段和依据[2],规范MRI扫描,理清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MRI影像特征,确保MRI诊断质量,对于鼻咽癌的临床诊断、TNM分期及制定治疗计划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基于这一出发点,本科室工作人员近年来参照MRI扫描规范[2],并在旧技术新用法的理念下,将小角度激发快速毁损梯度回波序列试用于颈部检查,飞利浦公司将该技术称为“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发(T1 high resolution isotropic volume excitation,THRIVE)[3],本次试验回顾性分析了28例鼻咽癌患者的252枚转移淋巴结磁共振图像,讨论磁共振增强扫描小角度激发GRE T1WI序列针对鼻咽癌颈区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评价效能。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设备

收集本院2014年9月~2017年5月期间各科室经鼻咽部病变活检确诊为鼻咽癌,患者未行治疗前,在本科室飞利浦Achieva 3.0T磁共振机行颈部MRI检查,范围上至颞叶下至上纵膈,未行增强扫描及无法良好配合患者不列入试验,最后入选病例共28例,其中男女各14例,年龄21~74岁,平均48.1岁。使用头颈联合线圈,仰卧位进床,先后行常规T1WI_FSE_Sag&Tra、T2WI_STIR_Tra&Cor、DWI_STIR_Tra及2D_TSE_T1WI_FS_Tra&Cor&Sag、THRIVE_FS增强扫描序列扫描,两类增强扫描技术参数如表1。对比剂使用Gd-DTPA(浓度500mmol/L),剂量0.2mmol/kg,钆剂经静脉注射后2min启动增强扫描序列,最迟于15min内结束所有增强扫描序列。

1.2 统计学分析

对两种增强扫描序列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外扩散数量的统计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秩和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数量比较

2.结果

28例患者中2例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余26例均有发生,参考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4]所给出的分区方法,以Ⅱ区、Ⅶ区最多,4例发生单个淋巴结转移。两类方法发现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数量比较见表2。统计分析表明磁共振增强扫描传统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序列与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T1WI序列在对转移淋巴结融合的诊断价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6,P>0.05)。

3.讨论

当转移淋巴结癌细胞突破包膜,向外侵入包膜周边组织时,肿大淋巴结常压迫周围组织引起水肿,常导致转移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不清,受侵组织可吸收钆对比剂而呈高信号,水肿组织仅吸收极少量钆对比剂,信号增高不明显,从而形成对比,淋巴结通常表现为边缘不规则,与邻近脂肪组织界面消失,结周脂肪间隙和(或)肌肉组织可见絮状或毛刺样强化影[5],边缘模糊(图1~2)。

图1~2为同一患者影像,患鼻咽癌行鼻咽部及颈部MRI扫描。图1由增强扫描THRIVE脂肪抑制序列影像,显示右侧Ⅶa区转移淋巴结边缘不规则强化影呈毛茸茸边缘征(如箭所示);图2为相同位置2D_FSE_T1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影像,可见淋巴结包膜结构清晰(如箭头所示),未显示ENS征象。

颈部组织结构复杂,又受呼吸、动静脉搏动等因素影响,传统使用的二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权脂肪抑制序列,在颈胸联合区、颌下区脂肪抑制不均及受呼吸、血管搏动伪影,图像质量通常欠佳,难以到达较精确诊断要求,本次试验所采用的THRIVE技术,目前国内外已有其在头颈部检查中应用的相关报道,经过部分参数项目的修改,本次试验THRIVE序列压脂效果好而均匀,层厚薄,信噪比高[3],容积效应轻,伪影少。

[1]Ho Francis C H, Tham Ivan W K, Arul E, et al.Patterns of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evidence[J].BMC Cancer, 12,1(2012-03-21),2012,12(1):98.

[2]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工作委员会.鼻咽癌'92分期修订工作报告[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1):2-6.

[3]杨正汉,冯逢,王霄英.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检查规范、临床策略及新技术应用[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20-124.

[4]李保灿,刘清欣.操作因素对磁共振eTHRIVE多期动态增强技术成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9):1338-1340.

[5]邱颖,郑力强,魏新华,等.磁共振STIR与SPAIR序列在鼻咽癌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应用[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5):698-699.

猜你喜欢

包膜鼻咽癌磁共振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保守与手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EB病毒miR-BART4*和miR-BART18-3p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64排螺旋CT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