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边防城池的防御特色对比研究
——以凤凰古城和本寨屯堡为例

2018-06-06尹伊熔

中国名城 2018年6期
关键词:凤凰古城屯堡安顺

周 红 尹伊熔

我国古代的城池建设历来十分注重城市的安全防御需求,且多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因地制宜筑郭以守民,尤其是地处军事防御线或者是民族环境较为复杂的边防城镇,防御建设的建城理念更为突出,防御特色皆因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特定的军事环境而各不相同。本研究选取同为南方山区的边防军事重镇湘西凤凰古城和贵州安顺本寨为例,深入解析各自在城市建设中防御特色。

凤凰古城是湖南湘西苗疆边防的核心重镇,地处交通要塞,是吉首、怀化、铜仁三地互通的必经之地(图1)。本寨是贵州安顺地区重要军事防御线——滇黔古驿道上重多军事防御屯堡之一(图2)。两者都是在特殊的军事背景下,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得以发展壮大,又因城池建设的防御特色保留至今,是南方地区山地边防古城的军事防御建设的典范,对于探索此类山地边防古城防御建设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军事防御背景与防御理念

湘西凤凰古镇的军事防御背景源于中原为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的统治,维护多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的历史背景。湘西凤凰古城自古以来位置偏远,因其山高水险交通闭塞,一直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自明代起,凤凰古城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剿抚”苗疆的军政重镇和苗疆军事防御体系的龙头要津,后又长期作为军政文化中心统治整个湘西区域[1]。明末清初,随着中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边疆的“改土归流”,凤凰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渐突出,中央派遣大量的汉族官员入驻凤凰古城,流官们开始加建城垣,除旧布新,推动先进的文化、经济制度与生产经验在原有的熟苗区快速应用与传播,在苗疆快速普及汉族宗教文化思想,力图以宗教力量绥靖边疆。清道光《凤凰厅志》中记载道:“凤凰厅属五溪要地,南踞楚尾,西接黔边,东控辰沅,北接乾水,营制星罗,扼各路之咽喉,以直捣其腹心”[2]。因此,形成了中原礼制文化背景下等级分明的的军事防御理念,凤凰古城在城市建设上更多考虑的是城池建设在满足军事防御的同时,还要满足城市的等级建设,这些特征在城市的中轴线布局、建筑等级建设上都有明显的中原礼制文化体现。

图1 凤凰古城区位示意图

图2 安顺本寨区位示意图

贵州安顺本寨的军事防御背景源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贵州和云南的控制,在滇黔古驿道广设卫所、遍建屯堡,安顺本寨就属于滇黔边线军事防御屯堡之一。贵州安顺在滇黔古驿道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滇之喉,黔之腹。清道光《安顺府志》中记载道:“襟带楚粤,控制滇蜀,地据省城上游,为滇南孔道,真腹地中之雄郡也。”[3]在平定战乱后,统治者为了维护该地区的长久安逸,命令“调北征南”的军队就地驻扎,屯田戍边,实行军屯制度,形成独特的屯堡,利用屯堡强大的防御功能抵御战乱和匪患。本寨与滇黔线上300多个屯堡以点设防,多点成线,形成一道坚固的滇黔戍边城墙。这些屯堡形成了鲜明的农耕文化背景下自给自足的军事防御理念,本寨屯堡的建设,不仅考虑防御也要考虑周围有宽广的平坝作为耕地,有水源满足灌溉和生活需求。

2 地理环境资源与防御性选址

湘边凤凰古城地处凤凰县境东南,古城选址于形胜而有险可守之地,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环境设置了多重防御屏障。古城四周群山环抱,利用周围的山体将古城团团围住,使古城安坐其中。古城的北面主要有擂草坡、桐坡等形成的一线群峰,绵延千里至东面的山体。其中,东面的奇峰山和青龙山两大主山峰与北面群峰相接壤,与观景山对望;北面和东面的山体形成古城最外围防御的天然屏障。观景山连接起南面的南华山、虎尾峰以及白杨坡,古城西面稳靠笔架山和北园;南面和西面的山体则可以作为防御最后极其安全的退隐区。古城外设水环绕,既是为了满足古城选址的风水要求,又是以水体作为古城外部设防的一道关隘。沱江是武水的一级支流,沿古城东北一带山地走势从北往东穿流于城外;围绕古城的护城河,经西、南、东三门于水门口处汇入北面沱江,沱江与护城河也成包围之势将古城安然护于其中(图3)。由于古城选址于险山险水处,交通受到一定限制,凤凰县境内沱江更是滩险流急,外界无法借助沱江快速将物资运往古城,古城虽逼近苗疆腹地,但也充分考虑了如何保障城中物资供给安全,因此尽可能地靠近辰沅水系富庶地区。而辰沅水系上几个大码头,如辰水高村(今麻阳县城)、沅水浦市等呈弧形排列其后,可保障粮饷、兵员的供应,可攻可守,正所谓“扼西南苗疆之咽喉,为辰浦泸麻之屏障”[4]。

本寨的选址同样也是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建造了严密的城市防御体系,使整个屯堡以山为廓、以水为壕,呈现出“枕山环水,依山水之势,进可攻,退可守”的防御之势。

图3 凤凰古城选址示意图

图4 安顺本寨选址示意图

本寨背靠跳花山,依山而不居山,东侧的青龙山与南面姊妹山相互守望,只在寨子的东南角对外设出入口,三山形成合围之势,是本寨外部最坚固的天然屏障。尤其是跳花山地形较复杂,通往山中深处城堡的山路蜿蜒曲折且多岔路,并且山上设厚重坚固的山墙,为伏击上山的敌人提供了巨大优势。寨前开阔的平坝耕作区更是为屯堡人自给自足提供了有利条件,平坝耕作区大小是本寨城池的3倍多,从寨子入口一直向内部延伸,平行立于寨前,由于它地势低洼,无任何视线遮挡,敌人不敢随意进攻,如若冒险前进,势必容易被屯堡碉楼内防守的人射中。环绕于寨前的三岔河和杨柳河,不仅给农田灌溉提供便利,也是防御的一道关卡。这种防御不只是在面对战乱和匪患时,阻止敌人继续前进攻占寨子内部,同样也可以防御洪水等自然灾害。由此可见,本寨精细严禁的选址格局充分反映了村寨军民对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图4)。

3 城市规划布局形式与防御体系

凤凰古城的城市布局思想总体来说,是一种传统的中原礼制城池防御布局形式为了适应山区特殊地形的变形。在外部城市形态建设上,充分考虑了边防城池的城市安全防御需求,打破了中原地区四平八稳的方正的城市形态,呈现出适应地形的不规则的灵活实用的外部城市形态(图5)。凤凰古城的防御体系呈现出外向型开放的特点,防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致有山水屏障、城墙城楼、城内街区。凤凰古城以苗疆边墙为第一条防线,北面山岭为第二道防线,沱江为第三道防线,重重防卫,自然固若金汤。城门城墙为第四道防线,城墙不断加固,从最初的土城到砖城再到石城防御体系得到完善,石城周长约2.5km。城墙将4座高耸的城楼相连,形成古城御敌时一道坚固的屏障,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在内部城市街巷布局上,受中原礼制建城思想的影响,巷分主次建设,有明显的城市轴线,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建筑有森严的等级秩序。古城的主要街道呈不规则十字形或丁字型交接在一起,城市的各部分依靠大大小小的街巷连接起来,全方位地显示出强烈的防卫意向。凤凰古城内街巷空间的构建有别于中国大部分传统古城规整垂直的里坊街巷布局,虽然古城的规划力争采用中原礼制文化影响下方方正正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它地处山区,只能适应山地走势,选择山脚下的平缓之地,在有限的平地上建设城池,所以古城内街巷形态除衙署这样的公共建筑附近比较规整以外,其它街巷多呈现自由式布局,平面上又多分支岔口,这样可以迷惑敌军,为撤退进山,争取时间。城内分区明显,加之其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位,衙署区位于城市的中央,以道暑为中心,文化区、商业区、居民区等环绕而立。

对比凤凰古城,本寨在城市总体布局受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影响显得更为实用,没有明显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和严格的功能分区,寨子内的街巷按照城市的生活需求呈网络状布局。宅院沿街巷自然生长,无明显的主次之分。由于注重军事防御职能,屯堡村寨外围大多都有石头砌成的寨墙,并建有屯门和用于瞭望和防御的碉楼。内部由主巷道和支巷道联通,形成网络式街巷,巷道多曲折,便于防守(图6)。本寨的防御体系呈现出内向型封闭的特点,防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致有:山水屏障、耕作区、屯墙、居住区。本寨以左右对望的两山为第一道防线,包围寨子的河流为第二道防线,视野平坦开阔的耕作区为第三道防线,厚实的屯墙为第四道防线,它将耕作区和居住区分开,进一步保证屯堡聚落内部安全;屯墙上设有寨门,保证屯堡内外联系的畅通。屯墙是各家各户建筑外墙连成一圈的堡垒,这些外墙上布满了许许多多的枪眼。街巷大致以穿越寨门的巷道为主巷,东西两侧不在主道路系统的巷道变化非常复杂。本寨防御体系的核心就在于复杂多变的街巷空间,拾阶而上、层层退进的诸多街巷交叉节点与寨内巷道上密布的高大碉楼节点形成水平垂直相互交错发达的防御体系网络。街巷空间是本寨自身形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敌人从寨门主巷到达第一个交叉节点后,涌向东西向的各支巷,支巷的宽度依次变窄,迫使入侵者分向行走,在多条分散的支巷里徘徊,一旦分流,就将敌人送入家家户户各自的防御阵营,敌人的动向和位置随时随地被各个方位碉楼里的人们掌控,监视,屯墙和碉楼里的人通过狭长的猫眼窗和十字形枪眼准确歼灭敌人。因此,街巷内整个防御布局严谨,步步设防,主次分明,易于防守。

图5 凤凰古城总平面图

图6 安顺本寨总平面图

4 建筑艺术与防御特色

凤凰古城和本寨在不同的军事移民文化的冲击之下,形成各自独特的建筑艺术。凤凰古城在政治上实行“改土归流”,用汉族的中原礼制教化少数民族,建筑艺术上体现了中原礼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特色文化。由于凤凰古城处于整个湘西军事文化的中心,其建筑类型丰富多彩,从建筑功能上看,有民居、祠堂、会馆、坛庙、书院、军政机构、城门城楼等建筑类型。从建筑材料上看,古城所处山地,木材相当丰富且优质,盛产特有的红砂石。建筑主体多以木材建造,出于安全防御需求,建筑外墙基础多以红砂石层层叠砌,上部以一斗一眠合子青砖封砌,坚固美观,达到极高的防御性能;建筑屋面铺上密密麻麻的小青瓦(图7)。在建筑体量上高大宏伟,多呈规则的矩形,有些为了顺应地势以及街巷,会有局部内凹或外凸。建筑的院落空间较开阔,大小以10*12m居多。宅院周围有高达9m的防火墙维护,墙体厚度约400-500mm,敌人无法攻进来,同时在开设几处瞭望孔,以观察敌情,而檐口之上的马头墙除了装饰作用,更重要是起到防火防风作用。建筑入口的开口形状多为八字形,以应风水之说“迎吉避凶”的寓意,朝门开在建筑中轴线上,正对院落和堂屋,朝门整体高大美观。建筑内部的楼梯都集中设在中间院落的两侧,楼梯对外开放,连接整个建筑的前后和上下空间。建筑的院落轴线非常注重中原礼制所提倡的秩序性,以朝门、院落、堂屋为主轴,其他空间在轴线两侧对称布置。

相比凤凰古城,本寨则是在明代“调北征南”的江南军事移民历史背景下建造的屯堡建筑,这类建筑将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与防御功能较好的融合一体,同时,建筑的院落布局与细节装饰都体现了江南文化特征,寄托了江南的军事移民对家乡文化的无限情怀,同时还充分的体现了对贵州安顺喀斯特地貌的适应性与地域文化性,形成独特的屯堡建筑文化和“石头房子艺术”(图8)。从建筑功能上,本寨建筑类型主要有宅院、前店后宅、寺庙、碉楼以及寨门,其中,寺庙二楼还设有戏台,碉楼更是为了加强防御而产生的独特建筑物。在建筑材料上,本寨使用最多的是当地丰富的石材,仅内部结构和门窗使用木材。建筑外墙是用厚重的石块层层堆砌而成,屋面上铺满了菱形的千层石瓦,既安全又美观,且屋面与外墙紧密连接,使得院子更加封闭,体现出严谨的防御之势,特别是在石头外墙上加之瞭望的猫眼窗和射击的枪眼,洋溢着浓重的防御色彩。本寨的建筑较凤凰古城而言,在院落空间大小和建筑体量上都要小。本寨建筑入口的朝门多为朝外开的八字形,方向尽量避开街巷和空旷的空间,一般设在两边山墙的一层,隐蔽布局,并且入口到达朝门的空间较为转折,或者朝门进入院落的空间偏转,这样为院落增加一层保护体系,延迟入侵者进入院落的时间,增加安全系数,从而达到防御效果[5]。朝门虽不比凤凰古城的高大宏伟但却轻巧精致,并且在后院开设了特殊的后门,作为逃生的出口。建筑的楼梯位置较隐蔽,大多藏在房间内部,且可以随意灵活移动楼梯,方便实用 ,当敌人侵入到建筑里面,也可以搬走楼梯,延缓敌人攻上二楼的速度。本寨的院落轴线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更注重经济实用性,其房间都紧紧相连,以院落为中心展开,沿四周布置(图9)。

图7 湘西凤凰古城

图8 安顺本寨

图9 凤凰古城与本寨合院式平面对比图

5 结语

数百年来,湘西凤凰古城和安顺本寨两个山地城池的防御体系以及防御文化对其各自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地推动作用,两者都形成居住文化与防御文化共生的特色。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古城的防御功能也逐一退化消失,但是这些传统聚落的防御特色、防御构筑物都是它们记录自身发展历史与民族特色的活化石,这对于研究其古代军事防御史和城市建设史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为传统聚落今后的保护更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希望对其他的传统聚落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1]廖璐琼.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湘西凤凰古城[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黄应培.凤凰厅志(乾隆、道光、光绪合订本)[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3]常恩.安顺府志·兵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4]刘一友.凤凰厅城的崛起和楚巫文化的张扬(上篇)——《沈从文与湘西》之二[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3):5-14.

[5]周红,骆燕妮.贵州安顺本寨屯堡的防御文化特征研究[J].中国名城,2016(11):92-96.

猜你喜欢

凤凰古城屯堡安顺
屯堡印象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寻味贵州——安顺
屯堡人的春节
凤凰古城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