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
2018-06-05祁志祥
摘要:“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最早确立,集中体现在1920年代问世的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的三部《美学概论》中。三部专著都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三书对“美的规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作出了初步探索。回顾这段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的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关键词: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美学概论;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1-0168-14
作者简介:祁志祥,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201701)
在晚清现代美学思想萌芽的基础上,“五四”前后诞生了萧公弼的长篇论文《美学·概论》和吕澂、范寿康、陈望道编写的三部教科书《美学概论》,标志着“美学”学科在中国现代学界的最初确立。萧公弼的《美学·概论》是为计划中的《美学》专著写的概述性论文,1917年在《寸心》杂志上连载,不仅先声夺人,而且极富理论价值,笔者已著专文评析①,但该文尚不是《美学概论》专著,影响也有限。而吕澂在1923年,范寿康、陈望道在1927年出版的《美学概论》都属于比较系统、更为详实的专著,它们作为美学教科书在1920年代的集中出现,宣告了“美学”学科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奠定了后世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史发展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不知由于什么原因,现有中国现代美学史或20世纪中国美学史论著几乎看不到对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之初的这三部《美学概论》著作基本构架和主要观点的完整评述。因而,以这三部论著为个案来详细梳理、剖析中国美学学科最初确立之际的状况,确有弥补学术史缺失的重要价值。
今天,美学界从离不开主体审美的生成和建构出发,侧重于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審美学,美是什么不可界定,美的规律也不可探寻。然而在“美学”进入中国之初,无论是萧公弼,还是吕澂、范寿康、陈望道,都根据鲍姆嘉通、康德和黑格尔,坚持“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的学科定义,认为美学应当研究“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吕著、范著提出“美”是一种关乎主体生命、人格、情感的积极价值,陈著认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他们虽然都不否认美与主体情感的联系,但都觉得“美”有一个统一的涵义可以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美的规范”从主观的心理学和客观的社会学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初步探索。回顾美学学科在中国最初创立的历史,对当下盛行的反本质美学研究具有温故知新的反思、启示意义。
一、吕澂《美学概论》:“价值—生命”论美学的提出
1923年底,吕澂在上海美术学校和专科师范学校讲授美学课的讲稿《美学概论》出版,这是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讲述美学学科体系的最早的一部专著。吕澂(1896—1989),曾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和南京民国大学,后到金陵刻经处设立的研究部学习。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美术学院专攻美术,翌年回国。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职两年。在此其间,他结合教学,先后撰写了多种美学论著并陆续出版,如《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1月初版)、《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初版)、《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教育杂志出版社1925年版)、《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4月初版)。上述四书虽然篇幅尚显单薄,内容互有交叉 本书所引《美学浅说》,32开本,总46页;《美学概论》,32开本,总58页;《现代美学思潮》,32开本,总93页。上海图书馆馆藏。,基本处于编译状态,但在译介中也包含着一些自己的思考。其主要特色可视为一种“价值—生命”论美学。
1、美学的对象与性质
关于“美学”的学科定义,吕澂《美学概论》依据鲍姆嘉通的Aesthetik,将美学界定为以“美”为研究对象和中心问题的“美之学”:“美学Aesthetik之名,盖自德国学者邦格阿滕Bungarton定之。寻其原意,若曰感性的认识学。邦氏固以感性的认识之圆满为美,故此学之实则关于美之学也。自后学者多以美为美学之对象。”“为美学之对象者,必为美也。” 《美学概论》绪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为美学之中心问题者,惟美与丑。”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4页。同时也兼顾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的观念。“晚近有欲应用科学方法于美学者,觉美之以概念空漠难指,不足为科学之对象,遂主以客观的艺术代之。” 《美学概论》绪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
不过,“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概念在稍后出版的《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发生了疑惑。他发现,平常人们所说的“美”是形容词性的“限制语”,有多种用意。或指“特别的心理现象”,即“美感”或“美意识”;或指特别的“物象”,即“美的物象或艺术”;或指判别这两种审美现象的“根据”,即“美的观念或美的价值”。总之,它们都不是指一种固定的实体。“所以但说美学研究美,还不过是一句空话,必定要进一层问:美学所研究的是美感或美意识呢?还是美的物象或艺术呢?还是美的观念或美的价值呢?” 《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教育杂志社1925年版,第1页。“无论是美意识,是艺术,决不会单独成立的。便是先验的价值,离开美意识和艺术,也无从去说,所以这三方面互相牵连着,很难划分得清清楚楚。” 《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载胡经之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美学所能研究的不外上面所举的几方面。”“美学虽不能囫囵的说研究美,又不能偏重的说研究美意识、或美术、或价值,却可以说研究‘美的原理。这种原理是怎样的呢?依着论理的次序,自然要从美意识、艺术、价值各方面去分别研究才得明白。” 《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载胡经之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由美呈现为主观的美意识、客观的美术和先验的价值,西方近代美学的研究从方法上也呈现为三派。“一派是要从主观方面去求美学的原理,像心理学的美学和实验美学等都主张美学所研究的是美感或美意识。又一派要从客观方面去求美学的原理,像社会学的美学和艺术科学等都主张美学所研究的是美的物象或艺术。但近来倾向哲学方面的美学者又要从先验的方面去求美学的原理,便主张美学所研究的是美的价值。” 《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载胡经之编《中国现代美学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在后来出版的《现代美学思潮》一书中,他对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更加重视,认为“最能表白美的纯粹形式,再无过于艺术,以‘美的要求为中心的人间活动再无纯粹于关系艺术的活动”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页。,所以美学应当重在研究艺术美。该书还从四方面对“美学的性质”作了界定和阐释:
第一,美学是一种“学的知识”。“学的知识”与一般的知识不同,它“不是关于各个事实的零碎知识”,而是关于“普遍于一切同类事实”的知识,所以是具有概括性的知识。其次,“这样概括的知识必被某种原理所统一着”,易言之,这种知识的概括性上升为一定的“原理”,所以“美学”常被后人称为“美学原理”。再次,“学的知识又是抽象的知识”。“凡知识愈概括、愈有组织、又愈抽象,那便愈成为学的。美学呢,现在就以关于美的概括组织又抽象的知识为主,所以说是种学的知识。”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6—7页。吕澂对“美学”之“学”的这个限定很有现实警示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将“美学”等同于“美”,出版的“美学史”变成了“美的历程”;当下一些“美学研究”变成了毫无“概括性”、“理论性”的审美现象描述。这些都不符合“美学”之“学”的基本要求。
第二,美学是一种“精神的学”。“学的知识”大体可分为“物的和精神的两类”,关于物的学问是物理学、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而美学则属于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精神的学”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页。,从而揭示了美学作为精神学科的人文品格。
第三,美学是一种“价值的学”。“我们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度凡有两样,或者只当做件实事看,又或者更看做一种价值。”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8页。“美”并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物象的价值,所以研究美的美学“属于价值的学问”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7—8页。。关于美学作为美的价值的学说,吕澂在讨论“美”的涵义时有详细论析。
第四,美学是一种“规范的学”。所谓“规范”,即标准、法则。“事物的价值既得有种种区别,自必有些测定价值的标准。”“现在说到事物的美丑,亦复有究极的规范在着,所谓‘美便是。……美学研究美之所以为美,并指出可以为美的法则来,自然属于规范的法则,而有成功规范学问的可能。”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8—9页。美学探讨的“美”虽属具有主观性的“价值”,但也需总结具有客观普遍性的“规范”,从而为人们从事审美及美的创造提供指导。这是“美学”学科进入中国之初学界的普遍看法,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美学学科科学品格的认可。在审美实践中,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是有一定规范可循的。而当下盛行的存在论美學否定了这一点。重温百年前吕澂的这一论述或可得到某种启示。
2、“美”是“有关生命”的“物象之价值”
基于对“美学”的上述认识,吕澂展开了对“美”的涵义的思考和概括,从而建构了他的生命—价值论美学学说。“美”是什么?吕澂认为是一种有益于生命主体的价值:“美为物象之价值。”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7页。美是“价值之一种”,“为美学之对象者,美的价值也” 《美学概论》绪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价值”是什么?“简单说来,于人生的继续或向上所不可缺的,都算是有价值。换句话说呢,因人们所求如何而后决定价值如何。” 《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8页。价值不是纯客观的事实,不能离开主体生命而存在;价值不是有害于主体生命的维持和延续的,而是有益于生命成长、对生命发展有积极而健康的作用的。价值有多种形态,“美”只是多种形态价值中的一种。美的价值有四个特点:“第一,美的价值必属于物象;第二,又必属于物象所固有;第三,此固有价值又必与生命相关;第四,欲体验得之必用美的观照。”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页。
所谓“美的价值必属于物象”,关键概念是“物象”。其意是指美的价值存在于“感觉”把握的对象,而不是“思虑”把握的对象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页。。
所谓“美的价值”“必属物象所固有”,是指物象的美虽然是对审美的生命主体有益的价值,但却是物象本有的,不是人为加入进去的。“如见绿色生爽适之感情,而谓之有价值,即指其本体言之,故其价值属于固有。”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5页。“物象之有价值者,必多少与吾人以快感。美之所以为价值,亦不能离乎是。” 《美学概论》第一章“美的价值”,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页。“美为物象之价值,能生起吾人快感。”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2页。美作为物象的“固有价值”,不同于由主体决定的“效用价值”,如“咯血之事本无价值可言,而在医师视之则反是”,“检视病人之咯血,发见病菌,而有一种喜悦之情”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美也不同于物象的经济价值,“物象之经济的价值,亦不足以左右美的价值。名家之绘画雕塑微论其得沽者与否,而其价值自若”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此外,美还不同于伦理学上的“功利价值”、“道德价值”:“所谓功利的价值,亦与美的价值不相一致。无论美术品能为善之方便与否,其价值绝不转移”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6页。。当然,“美的价值属物象所固有”这种观点与吕澂接着论述的美的价值源于生命主体“感情移入”、“人格象征”、包含“善的内容”在逻辑上有自相矛盾的嫌疑,而后者正是他“生命—价值”美学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美的价值”“有关生命”,指“美为物象之价值,乃其物象为一种精神或生命之象征时始行成立”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页。。换句话说,美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或精神的象征。这种生命是来自审美主体的生命;这种精神是来自审美主体的“人格”或“情感”。“于物象的观照中,所感生之肯定视为美,所感生之否定是为丑。”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5页。美是对审美主体生命的肯定,而丑正好相反。这就涉及美的价值产生的主体性条件。“美固在物象,物象之所以为美,则不在其自体,而在其所表出之生命或所谓人格之价值。”因此,“美非单为物象之固有价值”,也不是“无条件之价值”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页。。这个“条件”就是审美主体“生命”、“人格”的投射。“吾人于物象中发现生命之态度,是曰美的态度。以生命但就人格为言,虽在无生物亦能感得之而判其美的价值。”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页。 “有人格的生命,不必限于吾人悟性所认识之人类。若建筑,若应用美术等等,如为美之对象时,必觉其具一种人格可分善恶,而后有美丑可言。”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9页。 “生命”是审美主体投射的,因而不取决于审美对象是否有生命,即便在“无生物”的大自然或人造的建筑中也可“发现生命”、发现“人格”。“一切人格的价值,通常亦谓之曰善,故美之内容常与善不相离。凡物象之表白善者必为美,表白恶者必为丑。”“于是可见善恶与美丑有极密切之关系。”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8页。由此可见,“生命之移入,其实即感情移入也”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8页。,“美的价值亦可谓为感情移入的价值也”,“美之内容为善,非指其事实之善而其(移入的主体——引者)精神也”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0页。。可见,物象的美作为生命的象征,实际上是审美主体感情移入对象的结果。“我们当‘感情移入很纯粹的时候,自随着事物构成一种生命发动那样的情感,临了就觉是事物自有那样的生命。”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6—27页。“我们原有的‘生命不必恰和从事物所感得的符合,所以到了此时,两者间一定要构成或正或反的关系。如果两者相顺的呢,正像本自弹着琴弦,更被人拨动了瑟弦,恰恰和谐,不由不成一種共鸣;在心理现象上这便系‘纯粹的同情。否则呢,恰像一片和雅的琴声里,忽夹上了嘈杂的琵琶,不由不生一种反感;在心理现象上这便系‘纯粹的反感。由‘纯粹的同情,我们的生命便觉得扩充、丰富,最自然又最流畅的开展,同时有一片的喜悦;从这里就辨别得‘美。所以美感只是对于生命这样开展的快感。再从反面说,因着‘纯粹的反感,便觉着我们的生命受着压迫,不容顺其自然的开展,同时起了一片的不快;从这里就辨别得‘丑。”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7页。
在《晚近美学说与<美的原理>》一书中,吕澂进一步从美既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质方面说明,美是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价值。“泛泛地从字面上看去,似乎美学所研究的也只是种美罢了,并没有什么费解。”然而,“因为美纯粹是个抽象字,究竟指什么”。“美是在一种特别的心理现象上面的吗?但那心理现象只好说是美感或美意识,并不是美。” 《晚近美学说与美的原理》,教育杂志社1925年版,第1页。“美是在一种特别物象上面的么?但那物象也只好说是美的物象或艺术,并不是美。”“那么,美不单在心理现象上,也不单在物象上,可是在判别这两种的根据上么?”老实说,“那也只是种美的观念或美的价值罢了。”可见,“平常所说的美竟是一种限制语,离开他附属的现象、观念等等,便空空洞洞地无从说起。所以但说美学是研究美,还不过是一句空话。必定要进一层问,美学所研究的是美感或美意识呢,还是美的物象或艺术呢,还是美的观念或美的价值呢?” 《晚近美学说与美的原理》,教育杂志社1925年版,第2页。所谓“美是价值”,实际上是超越美是主体的美感或客体的美的事实而提出的一种更具有哲学本体意义的美本质观。
3、“美的观照”:“纯粹感情移入”
美是一种价值,美的“体验”必须借助于“美的观照”。这就是说,“物象之为人格象征,非由感情移入不克成立。故美的评价之对象必概从感情移入成立”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1页。,“美的观照”即“纯粹感情移入”的观照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2页。。“美的价值为物象固有之人格价值,物象之获有人格,则由于感情移入。……感情移入之有价值与否,全视其性质之为积极或消极而判。由是美丑之谓何,可得略释之曰,美为积极的感情移入,丑为消极的感情移入。”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5页。因而,美感就是一种对审美主体的生命来说是“有价值”的、“积极”的快感,而不是所有“快感”:“我们所有的快感,不限定就是美感,并且美感也不定是简简单单的一样快感。”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2页。 “有价值者必生快感,然生价值者不必尽有价值,如私欲之满足则是。” 《美学概论》第一章“美的价值”,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4页。美感作为一种对审美主体的生命有益的快感,“快感之起必以适合心之本质为根据”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2页。,其本质是对象“能满足主观而有快感”,也就是主客体共鸣产生“纯粹的同情”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7页。。“官能之快感与人格感情之快感,最后之根柢俱在与自我本性相一致”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6页。。
4、美的“规范”或“原理”的总结
在美学是“规范的学”方面,吕澂基于人性的共同追求或普遍心理,探讨、总结了美的“规范”或“原理”。美是生命主体对审美对象“纯粹的同情”,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的生命主体的契合。生命主体是各各不同的,“美和丑的辨别用各个生命来做标准,似乎不太一律,像这个人辨别得美的也许别人辨别得是丑,岂非美丑自身还是个没分别么?”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7页。吕澂的回答是,说美是审美主体生命的象征,不会陷入由个体趣味左右的相对主义:“人们的生命虽属各别,却天然有种向上的共同倾向。顺着这样倾向扩充丰富的开展,才觉得最为自然流畅。说美感是对于生命最自然流畅的开展所有的快感,自不外依着这种积极的意义说。我们所以藉‘纯粹的同情得着生命开展的快感,也不外从各个生命发见他普遍意义的缘故。由此,用各个‘生命做标准辨别得的美丑,依然有普遍性质。”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7—28页。据此,他总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法则”“规范”“原理”。形式美作为契合官能快感的物象固有之价值,他分析了“美的形式原理”,如“变化中之统一”“通相分化之原理”“君主制的从属之原理” 《美学概论》第二章“美的形式原理”,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2—25页。。“形式原理云者,以其支配对象各部分又部分与全体间之关系也。”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4页。 “由变化中之统一,乃能生吾人美的快感,故名之为美的形式原理。”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4页。“通相”即共相,“为各部分所通有”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6页。 ;“分化”指从共相分出的部分,“通相之分化,意谓各部分即从通相分出,以故隶属于通相,非与通相漠不相关”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7页。。“变化中之统一”的较高境界,是部分由共相派生,部分中体现共相,共相与部分处于某种“平衡”状态,如锯齿线、波纹线等。这里,共相是“统一”,部分是“变化”,共相不能吞并部分,如直线,部分也不能压过共相,如涂鸦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7—19页。。所谓“君主制的从属之原理”,及部分之间有宾主之别原理。它打破了“通相分化”中共相与部分的平衡,某一部分上升为主宰者,其余部分成为从属者,如黄金分割率中的长边,群山起伏中的高峰,众星环抱的明月、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2—25页。。变化中含统一,部分中体现共相,各部分中有主有宾,这是“物象与吾人官能以快感时所必备之形式”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5页。。然而,如前所述,吕澂认为“决定一种物象之美的价值,固非以其如何满足吾人之官能为衡,而在其中所表出之人格奚似也”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5—26页。。作为生命象征、人格象征的美(其实是内涵美,与物象固有价值的形式美并不同)的构成原理是什么呢?吕澂一方面说是“感情移入”,并辟专章加以论析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9—37页。,另一方面又说:“为官能快感之条件,同时即能为人格快感之条件,亦即支配形式之原理,同时能为支配人格内容之原理”,“形式原理之曰美的,正在其同时能为内容原理之故。” 《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6页。暴露了其思想的漏洞。而将物象本有的形式美与审美主体感情移入的内涵美混为一谈,试图寻找共同的创造法则,是此后百年美学一犯再犯的迷误之一。
鉴于美是物象的一种价值,价值联系着生命主体与物象客体,所以吕澂既推崇立普斯(吕译为栗泊士)、费希纳(吕译为斐赫那),倡导“心理学”的、“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又不忘格罗塞(吕译为格老叟)等人,有肯定人类学、社会学等“非心理学的”“客观主义”的研究方法 据《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13、16—18页;《现代美学思潮》,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5、28、35、43页。,并在探讨艺术美的创作法则时总结了“宾主”“对照”“层次”“单调”“均称”“反复”“比例”等“美的形式”的“根本原理” 《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8页。。
此外,吕澂还对“美的种类”——崇高与优美、悲壮与谐谑、悲剧与喜剧作过分析介绍 详见《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7—47页;《美学浅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22—23页。,标志着西方关于“美”的基本范畴已经基本被引进中国美学界。
二、范寿康《美学概论》:价值论美学的重申及发展
范寿康(1896—1983),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获教育与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主编《教育大词典》。192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秘书长。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1932年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1933年至193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在中国现代美学发展史上, 1927年3月范寿康编辑出版的《美学概论》是吕澂之后出现的第二部同类著作。该书是作为“师范丛书”的教科书出版发行的。它的出版对“美学”学科概念和知识内容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这部在中國现代美学史上很有名的著作从观点到章目与吕澂的《美学概论》都有很多雷同。如在分析“美的形式原理”时,论及“多样的统一”“通相分化”“君主从属”,不仅题目,包括举例的图形,都与吕澂的《美学概论》一样;再后来“美的感情移入”“美的各种分类”“美的观照与艺术”诸章,与吕澂《美学概论》的章目“美的感情移入”“美之种类”“美的观照及艺术”如出一辙。是范著抄袭了吕著吗?范寿康《美学概论》自序声称,此书在“搜集材料”方面“以采诸日本阿部次郎之美学者为尤多”。吕澂在《美学概论》“述例”中也说明,他的书“多依据日本学者阿部次郎、道垣末松、大西克礼、管原教造、石田三治诸家之书”。有研究表明,范著与吕著的部分雷同,是由于二人共同依据日本哲学家、美学家和教育家阿部次郎的《美学》(1917年第1版)编译改造而成。 Gino K. Piovesana , Recent Japanese Philosophical Thought 1862 - 1962: A Survey, Enderle Bookstore, 1963,pp.70-73.阿部次郎(1883~1959),日本哲学家、美学家。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东北帝国大学美学教授,阿部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在哲学上是人格主义的代表。在美学上,受里普斯的影响,主张移情说,并认为美的内容就是善,日本的美学应追求独立的民族因素。著有《人格主义》《美学》《德川时代的艺术与社会》等。阿部次郎人格主义哲学和移情论美学在吕澂、范寿康的价值论美学观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当然,范寿康的《美学概论》第一章为《美的经验》,与吕著第一章《美的价值》是有别的,值得注意;其余四章论题虽然与吕著相同,但全书篇幅增加了两倍左右,也不乏自己的一些思考。它从“感情移入”的主观论角度,重申、发展了吕澂《美学概论》阐述的价值论美学。
1、“美是‘价值,丑是‘非价值”
“美学”是什么?范寿康重申了“美学”学科译介之初作为“美之学”的流行定义:“美学……乃是研究美的法则的学问。”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6页。“美学乃研究关于人类理想之一就是美的理想方面的法则之科学。”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页。
那么,什么是“美”呢?范寿康继承吕澂,也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美是‘价值,丑是‘非价值”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吕澂指出美的价值有四个特点,范寿康也说:“所谓美的价值,可以说含有下列四义:第一,是我们官能的对象的价值——就是物象的价值;第二,是物象固有的价值;第三,是某物象所表现的生命的价值;第四,是由美的观照撞入我们的内心里面来的价值。”“对这四者我们加以概括起来的时候,那末,美的价值要不外是一种感情移入上的价值。”“因为感情移入,是适应对象的要求,对于我们的官能的对象赋与生命的一种活动;所以所谓物象的、固有的、生命的价值就是物象的感情移入上的价值。”而“美的观照”,是“感情移入”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7—78页。。一句话,“所谓美……乃是由感情移入而成立的物象的价值”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8页。,“美的价值实是感情移入的价值”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价值”是一种对主体而言,具有主观性的“意义”:“一切的对象必须待感情移入以后方才能够获得美的意义”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
“美”是“感情移入”产生的“物象的价值”或“意义”,“丑”也是如此。因此,“美丑”的存在依赖于“感情移入”的“美的态度”:“我们没有把感情移入以前,换言之,我们没有立在美的态度以前,世上决没有美丑的存在。”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 “物象未经我们感情移入之前,那物象既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6页。值得注意的是,范寿康对价值论美学的主观倾向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强调。
同为“感情移入”产生的“物象的价值”,“美”“丑”区别何在?区别在感情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不同属性和由此引起的主客体关系是否和谐、一致。“所谓美,是积极的感情移入,所谓丑,是消极的感情移入。”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8页。“积极的感情移入”指欣赏物象时主客体处于一致的状态,“一方观照对象,把感情移入物象之中,一方便从自我的根柢感到一种内面的自由与活泼。这样,我们的人格的生命就被提高,就被肯定”,从而感到物象之美。“消极的感情移入”指欣赏物象时主客体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观照对象,同样把感情移入物象之中,可是一方我们不能不感到一种不合我们本性之生命的波动与强制。在这时候,我们的人格的生命是被抑压,是被强迫,是被否定”,从而感受物象之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9页。
“感情移入”不外是观照者“自我生命的移入”,于是,“美”就与观照者的主体生命、人格联系了起来,成为生命、人格的肯定;“丑”则反之。因此,“对象的生命实在不外是我们自身的生命”。“美,是我们在物象的观照中所感到的生的肯定;丑,是我们在物象的观照中所感到的生的否定。”换句话说,“具有生的肯定的意义的物象是美,具有生的否定的意义的物象是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9页。。 “我们假如立于美的态度的时候,世界的一切所有多能成为有生命有精神的对象。这樣,我们方才能够获得对象之美的价值。”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2页。 “生命当然与我们的全人格不能分离”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把人格来根本地肯定的是美,把人格根本地否定的是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页。。“惟有我们观照物象的时候,惟有我们陶醉于物象的奥底的时候,那物象才成为有生命的东西,有的吸引我们,有的摈斥我们,换言之,物象才成为美或成为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6页。
“美”作为“生的肯定”不是人格生命部分的肯定或表面的肯定(因为这可能导致丑),而是人格生命的整体的、本质的肯定。“人格的一部之肯定,有时反含着‘人的否定的意义,自我的表面之否定,有时反含着‘人的肯定的意义。” “美”所肯定的,“是生的全体,是人格内容之综合全体,是自我的本质,也就是理想的自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0页。“凡不是从积极的人格生出来的东西,就是欢喜快乐也是生的否定;反之,凡是站在积极的人格的基础上的东西,就是愤怒哀悲也是生的肯定。所以凡是表现卑鄙的人格的喜乐的艺术,不能不算是丑;而表现高贵的人格的悲哀愤怒的艺术,却无论如何总是美的。”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1页。可见,“对象之美的价值是对象能使我们体验生命或精神之可能性的全体。”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2页。这个补充很有意义,它使得“美”作为“生的肯定”的定义在逻辑上更加严密。
由于“美”是物象中“肯定”、确证的主体的“感情”“生命”“人格”,因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一切物象由了感情移入才能被拉到美的范围内,才能获得美的意义。”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7页。 “当我们拿美的眼光去观照时,那对象早已不是现实的对象了”,“美的对象,因我们美的观照获得美的观念性”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1页。。“同一对象之美的评价,因人的不同,往往会生出种种的差别;而同一的艺术家或同一的艺术品,因时代的变迁也会异其评价”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7页。。不过,“美”作为相对于观照主体而存在的物象固有的价值,也不可完全否认其客观性。“美的客观性”体现为“这样被观念化而且这样完全与他种观念隔离着的对象的生命”是“客观的事实”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3页。;“感情移入不是依照各个人的意志可以任意把内容变更的,乃是全受着对象的本质之规定”,所以“移入的感情乃是我们内心中必然地非唤起不可的感情”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7页。;“我们不见此花,不能体验此花的美,我们看到此花,我们不得不感到此花所特有的美。我们见赤,不能感青;同样,我们见青,不能感赤。所以这一种的感情乃是严密地为对象所规定的感情”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1页。。可见,美作为“对象的生命”,“不过是依着对象的特质的规定而改变样子后的我们自身的生命”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9页。。换句话说,“美”是客观的“对象的特质”与主观的“自身的生命”的“密切”的“结合”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6页。。通过这一补充,价值论美学的客观依据得到了确认。这与现代存在论美学强调相由心生、完全否定美的客观规定性的做法是不同的。
2、“美的经验”及“美的态度”
范寿康分析“美”的内涵,从“感情移入”的主观经验入手。所以《美学概论》第一章从《美的经验》谈起。他说:“为研究美的法则起见,我们第一就非先把美的经验加以研究不可。”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6页。“美的经验”通常表现为一种愉快的感受。“我们看见好花,我们觉得他悦目。我们听到好曲,我们觉得他悦耳。这都是我们的美的经验。”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页。不过美的经验并不等于愉快的经验,“人们以快作为美,以快的经验作为美的经验,那是错了。”“美属于快,美之范围在于快之范围之内,可是同时二者的范围决不是完全相一致的。”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页。 美的经验是特殊的愉快经验,它产生于“用美的态度来把捉美的对象”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9页。。于是“美的对象”及其产生前提“美的态度”成为范寿康讨论“美的经验”的两大核心概念。
“美的对象”是什么呢?通常,人们以为“美的对象”是纯客观的物,突出表现为美的“艺术作品”。其实对象是否是“美的对象”,并不完全是由客观原因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的主观因素。“对于同一作品所下的判断,内容不但不能全相一致,而且有时甚至大相差别。”“对于同一的作品,一人以为美的价值甚高,他人则以为美的价值甚低;换言之,就是同一的作品竟成为两个价值不同之美的对象了。”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8页。同时,“美的对象”的性质也不完全是令人愉快、纯粹由主体感觉决定的性质。“我们究竟怎样来定‘美的快的特色?换言之,我们究竟怎样来规定美的对象之性质?”范寿康的回答是:“我们既不能单由感觉自身来规定他,我们也不能单由客观的对象自身来规定他。”我们“只能于这主观与客观两者的关系内找出美的特殊性”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2页。。
客观事物是否成为“美的对象”,关键取决于审美主体的“美的态度”。“美的态度”是“美的对象”的前提。“我们假如立于美的态度的时候,世界的一切所有多能成为有生命的对象。这样,我们方才能够获得对象之美的价值。此地所谓对象之美的价值是对象能使我们体验生命或精神之可能性的全体。这种价值是对象自身所有的价值,而我们只有在立于美的态度的时候方能把捉。”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1—22页。把世界所有的物象的美丑看做完全与我们“美的态度”无关的见解是错误的。当“我们用美以外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物象时,那末,物象既不是美,也不是丑。”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76页。“美的态度”有三个特点。一是“非功利的态度”。“美的态度内绝不许含有些许的功利的见地”。“在普通的时所,我们在评价事物上往往以有用无用作为评价的标准。然在美的享乐的时候,这一种物质的见解全全绝迹,只有美自身为我们所享乐罢了。”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3页。二是“分离与孤立”。“凡美的表现所示给我们的,我们都委以全心;而对于对象周围的世界及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都非忘却不可。这一种对象自身的把捉,只有一法,就是我们务将对象从其他一切事物游离,将对象以外的一切由我们的心中排除净尽,然后将我们的全心注在对象的表现上,务使其他事物不能侵入。这样,对象方才能够实行孤立,主观方才能够尽注在这一对象上面,由一切其他的作用实行分离。这种状态就是美的享乐,就是美的态度。”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4页。三是“感情移入”。 “所谓花的美,实在不过是我们心中所唤起的一种感情而已。而我们把这感情更移入花中而感到好花的美。所以对象的美实在不外是对于对象所投影的自己的感情罢了。”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6页。因此,“美的态度实在不外感情移入的态度罢了。”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页。“我们果要真正玩味世界的美,那末,我们必须象在宗教及哲学一样把我们生活的态度加以改变才行。”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9页。
3、“美的观照”与“艺术观照”
“美的经验”侧重讲美的产生,而“美的观照”则侧重讲美的认识和欣赏。
审美环节上的“美的观照”,指“我们把其他一切的诱惑加以断绝而专一地陶醉于对象生命里”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9页。。“美的观照”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把一切现实的利害等等加以隔绝,纯粹构成独立的世界这件事。”“第二个条件”指在美的观照的时候,“不但只是思維着或表象着这无条件地存在着的对象,而且要完全地陶醉于这对象里面”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0页。。这两个条件,构成了其“否定”与“凝集”两个特征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9页。。
“美的观照”是“我们对于美的对象的一种态度”,它包含的终端环节是“美的鉴赏”。 “所谓欣赏乃是由美的观照在我们内心所行的一种关于价值的体验。我们要是不观照对象,那末,我们对于对象的价值也无从体验;而我们如既已观照了对象,那我们对于那种价值就不得不去体验。”“鉴赏可以说是美的观照的一面”,是“美的观照之自然的连续的完成”。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10页。所以“观照”对象的美最终落实为“欣赏”对象的美。在此意义上,“所谓观照对象,不是把静止的自我与生动的对象世界使之对立的意思,而是使自我与对象协同生动,使自我应着对象的要求自由自在地协同活动的意思。”“所谓观照,我们的自我不可不与所观照的对象协同营一种生命的流动。不过不随自己的意志而动,却遵守对象的命令,没入对象的深处”,“就是以自我的生命贯彻对象而已”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00页。。
以美为特征的“艺术”的观照也是如此。“艺术的观照,除感情移入的态度而外,当然也没有成立的余地。我们在艺术观照的时候,非把自我没浸在艺术品之内不可。这观照是主客合一的境地,也是无我的境地。”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1页。“艺术之美的意义……乃是由艺术作品的特性所规定之自我的生命。”“我们倘想把艺术所有的生命尽行体验,那末,我们自非把我们的艺术的素质使之丰富、伟大、深奥不可,并且也非把我们的偏见与习癖尽行去除不可。” 范寿康:《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24页。
“美的态度”是非功利的全心全意集中于对象的移情的态度,在此态度下产生了“美的对象”,于是对象的美即是物象中凝聚的主体的情感、生命、精神、人格,是与主体需要相一致、协同的价值,对美的观照与欣赏即在对象中体认、确证自我。这就是范寿康《美学概论》阐述的主要观点。
三、陈望道《美学概论》:美的哲学的进一步探讨
陈望道(1891—1977),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之江大学。1915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获中央大学法学士学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国,6月任教于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讲授语文,与进步师生一起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旧文学。不久遭到迫害,于1919年底返乡,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4月下旬,完成《共产党宣言》一书译稿,于8月出版。同年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由于与陈独秀不和,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退党。1923年秋至1927年,在上海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1927年兼复旦大学教授,8月出版《美学概论》。翌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1931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陈望道涉猎的学术范围很广,美学不过是他的“副业” 陈望道:《美学概论》“编完之后”,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页。。《美学概论》是他在繁忙的为上海大学“料理事务”和在复旦大学兼职教学之余“断续匆忙”写成的,常常一面写作一面接待客人,有时执笔一个小时就断续六七次。 陈望道:《美学概论》“编完之后”,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页。陈著《美学概论》比范著篇幅还大,在将“美学”视为“美之学”的同时,对“美”提出了一定的独到之见。
1、“美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
关于“美学”的学科定义,陈望道认为“美学”即“关于美的学问”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3页。,它主要就“美是什么”和“美的事物怎样才美”两个基本问题作抽象的哲学研究。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自然、人体、艺术”和“美感、美意识”三方面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3页。。“在这三方面中,古来或因时代的风尚,或随学者的趣味,取作美学底主对象的方面,每每不相同。从其大体说来,古代大抵偏于哲学的研究,近世盛行的是科学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研究。哲学研究底对象偏于‘美,心理学的研究则以美感美意识及艺术为对象。”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3页。 他的《美学概论》,“以艺术为主,而又不丢开自然和人体等副对象”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4页。。艺术为什么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呢?这是因为“自然和人体,也都是艺术底题材,也都被包含在艺术里面的。像诗歌可以吟咏自然,绘画可以描写自然,雕刻可以表现人体,其余无论何种事物,就是‘真和‘善,也都可以用作艺术底内容,差不多没有一事物,不可以纳入艺术之中的。并且艺术除了美之外,有时还含有美底反面的‘丑,简直包含着美底正反兩面的现象。因这缘故,现在甚至已有专于研究艺术一方面的所谓‘艺术学出来,和‘美学并立了。”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4页。艺术包括“制作和鉴赏”两方面,“制作是发表,鉴赏是受纳”,“一出一入原本都是美感、美意识”,“在美学上都是重要的问题”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5页。,但美学并不等于“艺术学”,因为“美感、美意识决不单运行在艺术上面,对于其余美的事物也是常有美感、美意识活动着的。”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5页。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学是当时的潮流,但陈望道在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后,更注重客观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艺术创作“要想离开时代的背景、时代的潮流,和国民性等,也是困难万分的事”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5页。。艺术鉴赏也是如此,“鉴赏虽然是个人的事,而所以那样鉴赏,也还是与群众意趣、社会环境有关的”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6页。。因此,“美学或艺术学里,也就须有所谓社会学的研究。而且从美术底起源、发达、效果等诸点上看,也是和社会很有关系的。所以除了心理学的研究之外,社会学的研究也很重要。”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6页。《美学概论》“虽想把心理学的一方面当作主体,但因为要不拘泥于一面,有时也触及社会学的研究之类的方面。所以把‘美、‘艺术、‘自然、‘美感、‘美意识等,一概取作美学底对象。”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6页。与吕澂、范寿康主观倾向的价值论美学观不同,陈望道的美学观具有客观论倾向。
2、关于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思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嗜美”“出于人性”,“美的要求”与生俱来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页。。人类最早的爱美需求,是与实用要求相对的对纯形式产生的感官快感的需求。“据考古学者们底研究,便是极蒙昧的野蛮民族,在他们底武器等类上面,也就有着程度相当的妆饰。所谓文身,虽然别有渊源,一面便也为要妆饰。”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页。“他们的底嗜美……便牺牲了实用,便赔了痛苦,也毫不吝惜。”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3页。这种情况在儿童身上也有显现。“孩儿底喜欢光亮的物品,鲜艳的色彩,便是其例。”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3页。在人类的文明时期,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仍然保留着:“如一块糕饼,一枝卷烟,本来是触口便化、入手便燃的东西,但仍染色描金地要它们美观。”可见,“实用底要求固然迫切,美底要求也并不可忽视。有时甚至为了美,而不顾实用。”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页。因此可以说“人类底嗜美也未始不是出于天性,美底要求也未尝不极深切”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4页。。
那么,人类所嗜好的“美”是什么?在分析“美意识”的构成时,陈望道间接给出了答案。他指出:从客观方面说,美是具有“具象性”、“直观性”的“感觉底对象”;从主观方面看,美是具有超功利的“静观性”和“愉快性”的对象。“我们底美意识,大抵也可以分为客观的与主观的,或称知识的与情意的两方面。从客观的或知识的一方面说,美意识可以说都是具象的,而又是直观的。无论对象为艺术品,为自然底自身,凡可以称为美的,总之都是具有具体的直观的性质,而非抽象的概念的东西。”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7页。“因此凡可以称为美的,必为所意识的许多对象中可以成为我们感觉底对象的那一部分的东西。”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8页。“从主观的方面看来,美意识又可以说是静观的而又愉悦的。”“静观性”指“能够纯然为观照而观照,更无其他实际的关心的一种境界”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2页。,也就是超实用功利。“愉悦性”即“普通所谓快感的一种性质”,“美意识的富有快感,为任何人所不能否定。”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3页。但美感不等于快感,它只是快感的一部分。“美感乃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必于单纯的快感之外,另外有了一种的性质或一种的条件而后可以称为美感。”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24页。什么样的快感是美感呢?西方美学有“无私的快感”、“游戏的快感”等等学说。综合其对美意识主客观方面四个特征的论析,我们可以将陈望道关于“美”的思考答案概述为:美是具象的、直观的、可以给人带来超实用功利快感的对象。
3、关于“美”的独特分类
在客观论美本质观的基础上,陈望道将美分为“自然美”与“人为美”、“空间美”与“时间美”、“静美”与“动美”、“五觉美”与其他“感觉美”、“形式美”与“内容美”和“崇高”、“优美”、“悲壮”、“滑稽”等“情趣美”六个种类。其中,“自然美”与“人为美”、 “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划分及“五觉美”的提法有不凡的学理意义,值得今人参考借鉴。
通常,人们将美的形态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现实美”是实际发生的事实美,“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媒介创造出来的虚构美,但这种划分没有说明美与人工的关系。从美与人工的关系看,“艺术美”及“现实美”中的“社会美”属于“人为美”,“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属于天然如此、与人工无关的“非人为美”。“所谓自然美,就是自然界底事物及现象底美。”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4页。“总之,宇宙间一切未经人为的美观,都是自然美。”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5页。“人为美,是自然美底对照,是人造物体和人为现象底美。”包括“艺术”和“狭义的人为美”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5页。。与“自然美”相对的概念不是我们现在的美学原理论著所说的“社会美”“艺术美”,而应当是“人为美”。陈望道关于“自然美”与“人为美”的划分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美虽然都可以凭借其具象的直观性引起超功利的快感,但细究原因,又可分为“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完全凭借事物形式的原因使人感到愉快的对象,如“形体上的均衡不均衡,色彩上的调和不调和等,都是属于形式美”;“内容美”是凭借物象反映或表现的内容使人感到愉快的对象,如“描写恋爱的图画,表现离别的雕刻”,使人感到愉快的是艺术形象中表现的“慈爱的心”、“离别的情”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8页。。虽然“美是感受的,哲学是理解的”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37页。,但由于美分“形式美”與“内涵美”,所以审美还不能与“神经”的理解彻底分开:“美在自然、人体、艺术上具体地显现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这美,意识到这美的,原是我们人类,是我们人类底感官和神经,换一句话说,就是人底心。”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2页。关于“形式美”与“内容美”,人们往往因其美感反应的愉快性而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的美感发生动因、美感活动机制、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等等都不可相提并论,陈望道将美分为“形式美”与“内容美”分别加以探讨,对于解开美的奥秘是具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的。关于形式美,陈望道继承吕澂的《美学概论》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19页。,总结了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并在吕澂的基础上有所增益,如“反复与齐一”“对称与均衡”“调和与对比”“比例”“繁多的统一”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84—119页。。关于内容美,陈望道分析为“知的内容”与“情的内容”,指出“知的内容”包括艺术作品反映的“直接内容”——现实生活题材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25页。,和艺术作品表现的“间接内容”——作者的主观精神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26页。,这间接表现的主观精神又包括因“联想”相关经历而产生的内容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27页。、因类比想象所产生的“类型内容”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34页。以及“象征内容”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38、143、144页。。“情的内容”包括客观对象、题材自身的情与审美主体移入对象的主观的情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46、150页。。这种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笔者也主张将美的形态划分为形式美与内涵美,参见祁志祥《乐感美学》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美是以具象的直观诉诸感官感觉的。因此,陈望道将“感觉”视为“美的材料”。“感觉”除了五觉外,还有“温度感觉、筋肉感觉、运动感觉、一般感觉、有机感觉”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39页。。传统的西方美学只是将对美的感觉限制在视听二觉范围内,陈望道则依据人们审美实践中的审美经验,将美的范围扩展到“五觉”等感觉对象上,提出“从感觉方面说”,美“可分作视觉美、听觉美、味觉美、嗅觉美、触觉美和其他种种感觉美”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7页。。视觉美是“形底美和色底美”,听觉美是“音底美”,“味觉美就是舌尝的鲜味;嗅觉美就是鼻嗅的芳香”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7页。,“再如触觉,器官是皮肤,特别是手掌的皮肤”,“在雕刻上颇关重要” 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80页。。“还有所谓运动感觉与筋肉感觉,也与美感不是无关。”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80页。将美的范围扩展到“五觉”快感方面,具有突破意义 笔者也认为美包括五觉快感对象和精神愉悦对象,见祁志祥《“美”的特殊语义:美是有价值的五官快感对象与心灵愉悦对象》,《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9期;另参祁志祥《东西“味美”思想比较研究》,《人文杂志》2012年第6期;《审美经验中的以香为美》,《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美学》2014年第10期转载);《佛教“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2期转载);《“性感美”刍论》,《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并见祁志祥《乐感美学》第三章、第八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但进一步扩展到五觉之外的其他感觉方面,却有泛化之嫌。
此外,陈望道还在“美的材料”“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材料感情”“形式感情”“内容感情”角度分析“美的感情”,并将“崇高”“优美”“悲壮”“滑稽”作为“美的情趣”的“种种形相”加以分析介绍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64页。,并分析了“美的判断”既是不同于抽象思考的情感反应,又是包含理智作用的“理解判断”与“价值判断”陈望道:《美学概论》,上海民智书局1927年版,第186页。。
从总体上看,陈望道的《美学概论》不乏积累与心得,但理论的逻辑性、严密性明显存在着不足。这或许是“美学”学科在中国学界初创时期必须经历的过程。
吕澂、范寿康、陈望道之后,1932年朱光潜出版《谈美》一书,1934年李安宅出版《美学》一书,1948年傅统先出版《美学纲要》,这是对吕澂、范寿康主观论美学的重申和发展;1936年金公亮出版《美学原论》,1946年蔡仪出版《新美学》,这是对陈望道客观论美学的继承和发展。而在认为美学是美的学问、因而将美学概论写成“讲美的书”这一点上,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论著都是一致的,与吕澂、范寿康、陈望道也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对人们认识美的真谛,正确区分美丑、美化生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阐释。
(责任编辑:李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