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孩子亲密“有间”

2018-06-05沈丽新

今日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晚安儿女子女

沈丽新

小女辰辰直到初中毕业仍然跟妈妈亲密无间。初中毕业的暑假里,她入睡前的拥抱仪式仍然一日不缺。“妈妈,我要睡觉啦!”她躺下后一定会喊,我听闻后一定会走进她卧室,拥抱这个已经躺在被窝里的孩子。我会亲亲她的脸颊,然后互道晚安:“辰辰我爱你。晚安!”“妈妈我爱你。晚安!”这样的入睡仪式让母女之间亲密无比。

跟妈妈这样亲密的孩子,高中开始在学校住宿。每个星期周五才能回家,周日晚自习前就要回校。一开始母女皆不适应,两人每天电话、短信无数。我想多了解她的在校细节,她有任何问题不是想着去问同学或老师而是找妈妈。一个多月过去后,我几乎没听到她提起过同学们的名字。这令我警醒。

那时候,突然想起纪伯伦的诗句: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辰辰的明天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我不应该觉得她“只是妈妈的孩子”,而应该明确她“并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

不過于密集地参与孩子的在校生活

没有什么特别情况,我不再主动打电话给她。除非天气将突变,还是会忍不住提醒她增减衣物或者带好雨伞。有时候很想念她,很想听听她的声音,但仍然提醒自己克制,别太密集地参与到她的在校生活。

有一个周五下午,辰辰在乘校车回家之前给我打电话:“妈妈,有什么东西是我这个周末需要带回家的?”——我们常常在她回家前的电话里确认一下需要带什么东西回家。确认完毕后,辰辰突然很愧疚地说:“妈妈对不起!这个星期太忙了,我一次电话都没有打给你!”

我在电话这头微笑:“没关系。你可以随时随地给我打电话,有困难了找妈妈想办法,不开心了找妈妈求安慰,高兴的时候找妈妈分享,任何时间打电话都欢迎——哪怕半夜都可以。当你没有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就知道你过得一切都好,我会非常放心。你现在还是孩子,还是学生,你不用为没有给我天天打电话而自责。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的安排几乎围着你转。现在开始你不在我身边,我会学习安排好我自己。我们各自努力学习或工作,大家都争取做更好的自己。”辰辰渐渐释然。

孩子的高中三年,这样一个星期没通过一次电话的情况很少,但每周的通话的确日渐稀疏。我们彼此联系着,依然亲密,却有着相当舒服的距离。每个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都是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与孩子各自享受独处空间

因为我是教师,孩子的寒暑假我能全陪。但即便如此,从辰辰小学开始,我们经常会在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各忙各的。比如,我去超市的时候,她去图书馆。比如,我去听讲座,她留在家里背单词。比如,她看日本动漫片的时候,我出去散步……

辰辰高二暑假的一个晚上,我被家人“放鸽子”了。先生约了外商会谈,辰辰去看电影。辰辰看的电影,是前几天我们一起看过的《大鱼海棠》,她知道我不想再重看一遍,所以她有些过意不去:“妈妈,我去看电影,你怎么办呢?”我笑着回答:“我自己玩儿啊!我可能去星巴克喝咖啡,或者去图书馆。到电影结束时间我来接你。”

辰辰念叨着要重看一遍电影,我当然支持——虽然她当时每天要去上雅思课,连双休日也没有,时间非常紧张。但这是孩子对这个世界一种可贵的热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肯定。我自己有无数喜欢反复翻阅的书——比如每年一读的《红楼梦》,孩子自然也会有想重看一遍的电影。彼此的心愿都值得尊重与鼓励。我支持她去再看一遍刚看过的电影,即便我个人并无重看这部电影的意愿。她去电影院,我去图书馆,我们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自在的幸福。

即便是母女,我们仍然需要足够的空间彼此独处。在独处的时候,辰辰不再是“父母的孩子”,我也不再是“孩子的母亲”,我们各自是更完整的“人”。一次次的独处,会让我们的心灵一点点成长。

储备勇气面对更大分离

辰辰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去澳洲留学。对于孩子而言,因为高中读的是国际学校,同学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出国留学”而是“去哪个国家读书”,她自己心理上早已做好出国留学的准备。到了这个阶段,要储备勇气面对更大分离的不再是孩子,而完全是我这个母亲。

其实我真的眷恋孩子在身边的感觉。即便她高中三年住校,但我们依然有很多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但是,“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我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不舍得”而劝阻、反对孩子离家万里去求学。

如今看辰辰在朋友圈隔三差五晒出自己愉快的生活、学习场景,我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辰辰对留学生活的习惯与适应。与父母分离后,孩子更独立,也更有力量去实现自我成长。

事实上,父母真的需要比孩子储备更多的勇气去面对更大的分离,接受“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他们的明天属于我们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亲密无间”是个有问题的词语

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孩子的婴儿时期,其实也该亲密“有间”。父母与子女彼此太过依恋,都会影响到未来各自的生活。孩子成年后或许很难在心理上断乳,会一直把父母的原生家庭视为自己的第一家庭——而不是把自己的小家庭视为第一家庭。而父母有可能在孩子成家后失去生活重心,不断以爱的名义,去干扰孩子的小家庭。

不仅父母与子女之间,其实男女两性之间,同样需要亲密“有间”。无论恋爱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彼此都应该精神独立,共同成长。男女之间,最好如同两棵比邻而居的树。靠得太近,会遮挡对方的阳光,影响对方的根系。而比邻而居的大树,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块大地,一起迎风沐雨,你熟悉我,我了解你,彼此关照,互相呵护,却有各自的天地。

如果两个人的关系不幸成为菟丝花与大树,花开的时候看起来风景旖旎,却有可能互相缠绕到彼此不能呼吸,甚至停止生长。而一个青少年时期开始与父母合理分离的孩子,成年后应该更能够与爱人“亲密有间”,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的家庭生活。

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有间”,才是合适的相处之道。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首批培训师,多个教育媒体专栏作者

猜你喜欢

晚安儿女子女
晚安
天山儿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江湖儿女
晚安,大猩猩
晚 安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晚安,好运 Iacopj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