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个意识,教好统编教材
2018-06-05陈家尧刘静
陈家尧 刘静
重庆市教科院中语室在2017年6月进行了重庆市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施教情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重庆市32个区县,共回收318份有效问卷,各个区县抽样时注意各个层次学校的全面覆盖,问卷信度较高。综合问卷13个选择题和5个简答题的答题情况,我们认为,经过两次人教社全国范围的网络培训和一次重庆市新教材教学的专题研讨,重庆市一线语文教师对统编教材认可度较高,对于教材编排的主要原则和特点比较明确,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意识落实编者意图。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问题:您对“教语文要教国家的语文,而不是教个人的语文”怎么看?此问题答案的大致分类和数据见表1。
对第三类教师,我们开展了小范围座谈,并对其中一些老师进行了电话访谈,得到的反馈信息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语文承担不了“国家”的宏大功能,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语言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二是认为语文一旦与国家政治挂上钩,就面目狰狞,缺乏情趣;三是不知道语文如何体现“国家”的意志。
教育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从而被引入歧途。作为育人主渠道的教育,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绝不仅仅是一门纯“工具性”的“语言训练”学科,它更是一门“人文性”的“精神教化”学科。我们需要从“工具语文”的“小语文”的狭窄视野中走出来,从“精神语文”的“大语文”(从“语言”入,从“精神”出)的广度与高度来定位语文,这样我们才能自觉肩负起语文“立德树人”的使命。同时,也需要指出,倡导“国家语文”,也绝不意味着“政治说教”。正如人教社中语室主任王本华指出“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统编教材的课文选篇作了调整,把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国家主权等方面的一些文章编入了教材。一些经典篇目,诸如《纪念白求恩》《驿路梨花》等,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为了解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真实感受,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个学生问答题:“请列举出语文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三篇课文和最不喜欢的三篇课文,并简述原因”,该问题的数据统计见表2。
从学生们提供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来看,初中学生爱读语言表达浅近,词汇活泼优美,与现实生活结合比较紧密的文章,不太喜欢语言难懂,需要借助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帮助理解的讲道理的文章。深层次的原因一是读不懂(深奥晦涩,理解不了),二是读不透(浅层理解,似懂非懂),三是看不见(感觉寻常,一晃而过)。相应的对策便是使之读懂,读透,看见。
对此,有三点具体建议:一是教师要深入地研读文本,读出文字“缝隙”处的奥秘来,要在那些“看似寻常最奇崛”之处下功夫,从平凡中读出不平凡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如《邓稼先》小标题的写法、引文的味道就需要细细品析。二是加强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让学生以此方式来写写身边的人。三是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令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受教受益。例如,《最苦与最乐》一文可以组织班级辩论赛。学生可运用课文中的事例和事理参与主题为“人生最苦是背负责任”与“人生最乐是背负责任”的辩论,从而认识责任担当的重要。
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什么是“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呢?原来的教材分为精读、略读、名著阅读。统编教材为明确区分精读与略读,将之更名为教读、自读;此外为扩大学生阅读,提出课外阅读,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其意在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过去几乎全都上成精读课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对于上述关涉“‘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问题及数据(见表3)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解释。如对于教读课的认识,四项选择都相对较高,特別是在“教给学生阅读策略方法”这一点上选择高达74.5%,说明教师还是非常看重对学生阅读策略方法的指导,真正开始把以前作为教学手段的“阅读策略方法”作为了教学目标,这是让人欣慰的。但我们在听课与访谈中发现:真正把这些阅读策略与方法(如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浏览、比较、批注等)教到位的,其实并不多,估计不足20%。究其原因,是教师们自身对于这些策略与方法理解也不透彻,许多只是提出了概念和要求,但并不清楚具体操作路径。“以其昏昏”,如何能“使人昭昭”呢?这就需要各级研训机构在今后多组织这方面的培训与研讨,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典型样例,在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也要鼓励教师们大胆探索,逐渐形成具有操作性的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教学。
对于统编教材“三位一体”的认识,觉得自己“认识很到位”的老师仅有21.5%,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也在竭力去实践;而48.8%选择“能较好地认识”的教师认同这一理念,但教学实践中就打了折扣。对于名著阅读的处理相对较好,有85.4%相当重视,较之过去有长足的进步,但过程中的方法指导、检测评估不完善,影响了名著阅读的效果。对此,我们建议名著阅读必须课程化,加强阅读方法的课内指导,改变以往纯“赏析式”的读法,注重趣味阅读、探究阅读、关联阅读(课文片断与整本书的关联)。同时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读法,如“SQ4R”阅读法(包括:概览、提问、阅读、复述、笔记、复习),注重读书的过程交流与展示,以更好地推进名著的阅读,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和伪阅读的弊端。至于阅读用书,主要由学生自行购买,同时建议应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
教读课、自读课、课外阅读课三者中真正让人揪心的还是自读课的教学。虽然没有就自读课的教学专门设题,但我们在对“您在使用统编教材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有哪些?”这一简答题答案的梳理以及听课与访谈过程中发现,自读课的教学,囿于老教材“略读”课的惯性,仍然处于很难堪的地位:要么弃之不用,要么当成教读……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自读”在“教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作用,没有深入地理解其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二是教师对自读课的教学茫然无措,不知怎么操作。我们在2017年4月开展了重庆市自读课教学的专项研讨会,探索出了自读课教学的一些方法,如方法迁移式,问题牵引式,多维批注式,比较阅读式,读书笔记式,活动展演式等。
三、單元整体教学
整合以上数据(见表4),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了一年之后,有高达24.7%的老师对教材的组元方式不能准确认识。在统编教材教学目标相当明晰的情况下,有25.2%的老师对目标与内容把握不够好。对体现教材编者意图的助读系统,有高达49.4%的老师仍重视不够。这些数据显示的问题已经不太乐观,真实情况较之问卷获得的信息可能还要严重些,这在我们听课时也深有感受。我们也相信这些问题绝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应该说统编教材给出的助教系统有效且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单元提示。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教师应站在整个单元乃至整本教材的角度审视课文,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做到瞻前顾后,从“人文主题”及“语文素养”两个方面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整体设计教学,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除了单元提示之外,每课还有较多的助读“支架”,包括:预习提示(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习题、读读写写、补白、作文训练、综合性学习、课外名著导读等,克服教学的随意盲目,增强教学的连续性,突出教学重点与系统认知,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并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好教材要用好,我们需要在教材培训中进一步强调单元的体系编排方式,并以具体的单元篇目构成、篇章如何备课的案例方式开展好教材培训。引导教师深入领会统编单元体系安排意图,增强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学会将单元目标分解为篇章目标,学会研读课文助教系统,更为精准地把握篇章教学目标,更为恰当地在编者与教师个体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既尊重编者意图,落实教材目标,又适度自主发挥,拓展教学空间。
总之,这套统编教材比以往教材都更具可操作性,但要教好并不容易。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强化三个意识,即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强化阅读教学“三位一体”意识,强化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如此,方能把好教材用好。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