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型伟:没有爱 教育会枯萎

2018-06-05郭永福

教育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会改革教育

文 | 郭永福

吕型伟(1918~2012):生前曾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他从事教育工作78年,把一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育事业,被称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吕型伟社会兼职很多,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第四届至第六届顾问。1971年,本文作者在安徽凤阳教育部五七干校时与之相识,并在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期间,与其共事了28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教育家,但是像吕型伟同志这样称得上著名教育家的人士还是凤毛麟角。

没有爱,教育会枯萎

吕型伟出生于五代秀才的书香门第,对教育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情结。

他酷爱教育,酷爱学生,对教育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力。他说,他搞教育“完全是自觉自愿,而且一往情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干越觉得有意义,有价值,也有无穷的乐趣,越干越觉得教育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越觉得自己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回忆对人生的选择,他无怨无悔。他曾说:爱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爱的教育是一种枯萎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死亡了的教育。而不能培养爱心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择教育工作。教育工作的意义是其他工作不能比拟的。

他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虽然生活在大城市,但他经常把目光聚焦于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离休后,他几乎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地区,他希望看到中国农村教育的曙光。

2000年,他将获得的“内藤国际育儿奖”的一万元奖金捐给了母校浙江新昌中学,用于建立“师恩亭”,并亲笔题写了“师恩难忘”四个字。他还每年拿出部分离休金奖励新昌中学的优秀毕业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吕型伟的祖辈留给他最丰厚的遗产,是满阁楼的书,这是他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吕型伟从小酷爱读书,上学时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说自己一天不看书,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手边拿不到书,会觉得少了知心朋友;白天实在没有时间,临睡前非得找本书来看一会儿,睡觉才觉得舒坦。“除了看书,我别无爱好。人虽老了,但学习不能放松。”他常这样说。他告诫上海年轻的骨干校长,要成为一个著名的教育家,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后来,朝廷下令,把抚顺关马市关闭了,这一关就是几个月。马市不开,女真人没盐,没铁器,没马匹,生活不了,他们就上书朝廷,要求开关,恢复交易。朝廷又重新开市,开市以后,地方上的守关明军照样勒索。王杲呢,再带女真人去打。这样,把朝廷又惹翻儿了,一面安抚,一面带兵去围剿女真人。李成梁受命带领几万明军,把古埒城团团围住。

吕型伟做学问有两个特点:一是读书,二是云游。他不仅读有字之书,而且读无字的“社会”这本大书。他读书,不拘泥于教育,从经济到文艺,广泛涉猎,寻找教育灵感。他说:校长要有教育思想,功夫应在教育学之外。2011年,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开年会,顾明远等学会领导到华东医院看望他,他的病房堆满了图书报刊。

吕型伟特别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他几乎跑遍了除西藏以外的大半个中国: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沿海地区与边远村寨,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他看学校也看企业,了解工业也了解农副业。在工作岗位时,他几乎跑遍了上海绝大多数的乡镇。退下来以后,他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在各地考察。他还多次到国外考察,美国、日本、东欧、西欧都去过。

在他看来,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就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熟悉社会,掌握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与变化,还要尽可能地做到有一定的预见性,要用感知社会的宏观理念来指导教育的微观实践,形成新的教育思想。

1984年7月,应日本国教育学会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中)一行访问日本,左二为吕型伟,右二为本文作者。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吕型伟从小就敢想、敢做、敢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16岁时,他放弃继续升学,只身跑到离家百里之外的穷山沟白岩村办起了小学,并自任校长。13年后,他当上了有百名教师的上海市市东中学校长。为了落实“向工农开门”的政策,他创造了“三班两教室”办学模式。1978年,他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后来又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他进行了“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建立两个渠道并重的教育体系”的实验。他带头搞课程和教材改革,提出“多纲多本”的主张。他想方设法向教育部争得高考自主命题权。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发表后,他更是率先在上海市倡导学习宣传“三个面向”指示,开展教育改革。

1985年,吕型伟从教育局长的岗位上离休,他离而不休反而更忙了:早上六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左右,中午一般也不休息。他从全国16个省、市、区挑选了60多所中小学与幼儿园,进行“21世纪中小幼教育现代化研究和实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这些学校和幼儿园如同60多颗明珠,在神州大地熠熠放光。

由于长期置身于教育实践,他始终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并能不断从实践和群众中汲取养料,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从而能与时俱进地不断推出新思想。

勤于思考,笔耕不辍

吕型伟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而且善于思考。他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对教育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他的著作颇丰,有《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教育事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吕型伟教育文集》等,主编有《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丛书》《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中华美德五千年》《世界美德五千年》等。

1986年,他倡议组织编写《教育大辞典》,此事得到时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由时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的顾明远教授任主编,经全国上千位专家6年的奋斗,12卷800万字的《教育大辞典》此后正式出版。

1984年,吕型伟在撰写的《心要热,头脑要冷》一文中指出:对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心一定要热,要满腔热情去考察改革,研究改革,支持改革,实践改革。但是,头脑必须冷静,这是因为教育是综合性的、十分复杂的、周期很长的事业,是一门科学。对待科学,要采取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轻率、虚假和浮夸。

他认为,教育改革工作中有过许多教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各方不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未经科学试验或仅经过短期的试验,就采用搞政治运动的办法加以推广,一哄而起,结果改革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教训很多也很深刻,但一些同志并没有认真汲取这种教训。所以,面对改革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打点儿预防针,免得重犯错误,从而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应提倡三个“实”,即从实际出发、实干、讲实效,以避免大起大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吕型伟在《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一文中,痛斥在改革与发展大潮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并将其形容为浮肿病和多动症。他教诫年轻同志:第一要学习,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要实践,要自己去办学;第三要多调查多到处看看,三人行必有我师;第四要关心社会的变革与其他科学的发展,新的教育思想常常出现在教育界之外。这四点可以说是吕型伟一生教育经验的总结。他在这些方面身体力行,为人们做出了榜样。

吕型伟一生笔耕不辍。他的文章与讲话都有着深入的思考、独特的思想、个性鲜明的语言与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没有空话、套话。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他的文章文笔流畅,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有很强的可读性。他的讲话与报告风趣、幽默,经常是妙语连珠,总能博得阵阵掌声。读他的文章,听他的报告,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如沐春风,似饮甘醇。

思想独特,贡献突出

吕型伟崇尚真理,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讲真话。在他看来,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教育家都有一种素质:不受古今中外的书籍束缚,不被名家学说吓倒,不拜倒在权威脚下,不把前人学说奉为教条,而是自由地去运用各种学说,辨别其真伪,不断提出创造性的新观点、新理论。一句话,他们一定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胆有识的人。吕型伟就是这样的人。他把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作为自己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未来”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于未来教育,他有过很多研究,他认为未来教育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和脑科学的基础上。前者能使教育的手段更先进,后者能使教育更自觉、更符合规律。两者结合,能使教育产生一个飞跃,最终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开发。他指出,人们只知道有金矿、银矿,却不知道还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比金银更宝贵的“脑矿”。21世纪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脑矿”得到最有效、最充分的开发。他指出,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吕型伟从自己一生的教育探索和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中,通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许多富有个性的教育主张,有些已经成为教育名言、格言。例如: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也要讲道理;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扼长补短,求同去异;要走出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将教育均衡化与培养英才对立起来的误区。吕型伟提出的“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把教育的本质、特征提炼得淋漓尽致,成了广为流传的教育箴言。

1983年,吕型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称号,还曾被授予“宋庆龄樟树奖”。吕型伟曾获得第三届“内藤国际育儿奖”,这一奖励的首届获奖人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第二届获奖人是中国的著名作家冰心。2008年,吕型伟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授予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称号;2012年荣获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吕型伟的一生是顽强学习的一生,是不断探索、改革、创新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对教育的挚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实践不止、探索不止、思考不止、笔耕不辍,是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的不竭源泉。敏锐的眼光,超常的智慧,独特的思维,敢想别人之不敢想、敢做别人之不敢做之事的风格,使他拥有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前瞻的教育理念。一生追求、无私奉献,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吕型伟作为教育家的过人之处。

吕型伟是一本大书,值得人们很好阅读和研究。他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品格、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人们珍惜、学习。

猜你喜欢

中国教育学会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创新·均衡·优质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纪念中国教育学会成立40周年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