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春夏,那些备受关注的教育话题

2018-06-05姜乃强

教育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小微考试家长

文 | 本刊记者 姜乃强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在何方?中小学教育如何走出“应试”怪圈?如何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规范治理?如何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2018春夏之交,这些教育热点与难点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突破重围,创新发展,教育改革路在何方?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在京发布《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该报告提供的数据与相关专家的分析,或许能带给人们一些启示。

从教到考到招,新高考带来新变化

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上海高考综合改革从学校教育、考试评价、招生选拔三个层面采取系列措施,形成了高考综合改革的全面联动,积累了制度性成果和实践经验,给高中学校教育、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积极影响与变化。

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些新变化包括: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丰富了学生成长经历;开展走班选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支撑了学生的精准学习;明确“教考关系”,破解了考试评价难题;扩大招生录取双向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高考改革实施“3+3”考试科目组合,对学校根据学生选择提供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形成了新挑战。在实际操作中,上海市各区和高中因地制宜实行了“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数据显示,上海全市256所高中学校中开满20种科目组合的学校有62所,占24.21%;开出18种以上科目组合的学校135所,占52.73%;绝大多数高中学校开出的科目组合均超过10种。

在考试评价方面,严格按照“教什么考什么”原则进行命题和考试,考试评价周期由“考两天”走向“看三年”,所有合格性考试按照“随教随考随清”的原则,分散在高中三年。外语考试从“哑巴应试”走向“应用导向”,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将听说测试总分计入英语高考成绩。在招生录取方面,学生可通过普通高招、春季高考、综合评价录取、自主招生以及高职高专招生等多种通道进入高校,为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了“立交桥”。

调查发现,学生对高考新政的价值体验评价积极。在针对2014级高三学生关于“觉得自己在此次高考改革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询问中,学生选择结果依次是“知道了自己擅长做什么”(37.1%)、“丰富了社会阅历”(21.4%)、“提高了学习兴趣”(19.5%)、“提升了研究能力”(13.7%)。

该报告指出,为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需要人们在课程观上,从突出知识授受的应试转向强调人的发展的育人价值;在学生观上,从被动的“工具性”向全面而有个性的“生命性”转变;在评价观上,从结果性的测量转向以诊断和激励为主的过程性评估;在系统观上,从教育教学改革点的突破转向一体联动的改革思路;在治理观上,从教育部门的单打独斗向教育系统内外的协同作战转变。

为学生“减负”,请先关注“供给侧”

目前,针对校外培训市场的整顿和规范是从“需求侧”发力,但“减负”的症结关键在于改变“供给侧”。真正落实“减负”,还需要釜底抽薪。

该报告指出,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多年难奏实效、学生学业压力不减反增的原因,源于“小升初”升学的竞争以及教育培训市场的无序发展,所有这些迫使家长自愿“增负”。家长对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成为家长给孩子“增负”的主要原因,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失衡配置是其根本原因,而单一的应试选拔则是其关键原因。真正实现“减负”,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均衡教师资源,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距。坚决落实教育部关于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比例不低于50%的政策要求,从而有效缓解“小升初”竞争。

强化公办学校主导的基础教育办学格局,保障基础教育的公益性价值。重新审视和处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关系,切实提高公办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品质,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将财政经费真正投入到师生身上,为实现公办学校的复兴提供保障。规范民办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招生等行为,政府要实施有效的监管和督导,引导其成为具有个性特色的素质教育的基地。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构建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基础教育生态。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打破总分评价的惯例,通过各种制度和技术手段保障自主招生过程的公正性。

同时,该报告建议恢复公办学校课外辅导、补习的功能,这需要突破现有管理和经费上的限制,积极发挥公办学校课后教育的作用,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和兴趣能力的培养。此外,赋予家庭一定范围内对入学的自由选择权。

“小微学校”,家长与学生如何看?

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基础教育模式,“创新小微学校”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大陆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展的“创新小微学校”案例研究显示,目前“创新小微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在校学生数大多不足50人,且这些学校大多创办时间不长,招收5岁至12岁学生的学校数量居多。最初,这些学校多为解决自家孩子上学问题而创办,“口碑相传”为其主要招生途径。

“创新小微学校”注重特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生活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培养。其日常课程包括传统文化、户外活动、艺术课程等,学生的学习多以“混龄”“游学”以及主题式或项目式方式进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此类学校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主要开展多元评估,由教师、孩子、家长共同参与,通过卷面考试、闯关型考试和项目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创新小微学校”创建时间大多较短,因而毕业生数量很少,其毕业生有的选择了出国深造,有的参加了国内高考,也有一些毕业生选择了创业或就业。

在“创新小微学校”案例调查中,有九成家长认为孩子目前就读的这样的学校能够满足其期待,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观察与交流表明,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度与家长类似,甚至略高于家长。当下,国内“创新小微学校”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办学资质问题、组建稳定的师资团队问题,以及求得教育理念与家长多元需求间的平衡等。

该报告建议,一方面,政府和教育部门有必要推进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开放民间办学,鼓励教育生态的多样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小微学校”自身需要明确定位和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加注重家校合作,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力,从而推动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

普职融合,职教危机的“强心剂”?

如今,在教育人口急剧下降的趋势下,处于招生市场下游的职业院校首当其冲面临生源危机。

该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以陕西省为例,近三年高职招生人数快速下滑,从2014年的13.5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0.6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到7万人,尤其是地处地市的高职院校招生将更加困难。

同样处于困境的还有中职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县域举办的职业高中,近年来招生呈现萎缩之势,举办成本高与个人回报率低,使得中职教育发展缺乏动力和吸引力。

分析职业院校生源危机的具体原因,该报告认为主要在于教育政策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因为学生更愿意上本科和普通高中。以陕西为例,虽然实行“本科与高职基本相当”“高中与中职基本相当的”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学生更倾向于读本科和普通高中,但是又难以考上,于是出现了高考“复读率”居高不下,补习率居全国第一,中考辅导和高中择校热度不减,中职面临高辍学率的现象。另外,升学通道的阻塞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职教学生的成长空间。尽管陕西出台政策,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招生规模,但陕西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实际升学比例不超过5%,面临“断头路”的状态。

从职业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顶层设计出发,该报告建议走高中教育综合化的路线,举办普教融合的综合高中,开设包括学术类和职业技能类在内的多样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帮助学生确定未来职业方向;高职阶段加强普职融合,拓展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能,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课程开发、学制衔接、学分转移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与上级学校学分互认的转学教育。

同时,该报告建议可打通“专升本”通道,提高专升本升学比例,取消“专升本”统一考试,由学校进行自主招生,探索2+2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申请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系统改革职业教育;争取政策支持,在省域建立职业资格认证框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探索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路径。

家庭背景分化带来城乡教育差异

由于城乡教育固有的差距,相对于城区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高中和大学的入学率上还存在量的劣势,但更主要的差距则表现在升入重点高中和高水平大学的机会上。

报告指出,在高中阶段,相比中心城区学校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以农村生源为主的镇及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低了近20个百分点。在高等教育阶段,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高校,来自乡镇及以下地区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小,来自地级市及以上地区学生呈增加趋势。

城乡学生获得教育的差距首先源于基础教育的差距,这其中既有办学条件的差距,更有学校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分化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以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为主的办学条件上的差距。调查显示,初中生均年度财政拨款,农村学校只有795元,边缘城区更只有600元,而中心城区则1317元。调查学校中,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水平总体不如城市学校。

其次,是来自城乡学校“软”环境的差距。从城乡学校阶层分隔状况来看,农村学校学生更多来自社会职业、教育程度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从校园氛围来看,农村学校在学习氛围上表现出更多的逃课、违纪,更不良的班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群体中也有更多不愿意学习和表现不良的学生。

再次,源自城乡学生家庭教育背景的分化,即城乡家庭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差异,表现在父母教育水平、所提供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等方面。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中以下学历人口中农村人口占了54%,全国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中乡村占67%。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比重,均低于城镇。

调查显示,农业户口家庭的学生在拥有藏书、电脑、网络设备等家庭教育资源方面,普遍不如非农户口家庭的学生。在父母参与教育和亲子互动方面,农村家长更少陪伴孩子、更少参与孩子的教育学习。在参加兴趣班或课外辅导班方面,农村学生中没有参加过这些班的比例高于城镇学生三成。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方面,农村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的期望普遍低于城镇家长,超过二成的农村学生表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期望是高中及以下。

基于上述情况,改变现状需要从关注农村学生教育获得的数量转向关注农村学生教育获得的质量。从关注农村学校的硬环境,转向关注农村学校的软环境。需要改善农村学校软环境,注重学风建设,鼓励学生读书上进,形成良好校园氛围,关注城乡学生家庭背景分化带来的影响,特别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差异带来的深远影响。

为此,不仅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来补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不足,还需要为农村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与培训,而当前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底线是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让其父母能够陪伴他们成长。

猜你喜欢

小微考试家长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小微课大应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微企业借款人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家长请吃药Ⅱ
你考试焦虑吗?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