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 育有根的中国人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记事
2018-06-05徐春芬
文 | 徐春芬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正小学创办于2009年,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标准建设的公办学校。自建校起,学正小学努力构建学校的文化体系,希望通过文化浸润师生心灵,助力师生全面成长。
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育人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为此,学校从环境建设做起。
学校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形态,显示一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建造学校“三风”文化屏。学正小学的“三风”是:校风,亲仁、尚礼、笃学、善艺;教风,立己达人;学风,博学近思。“礼”是“仁”的内在气质外显风格,“尚礼”就是以礼育仁,进而培育温文尔雅、乐学善思、多才多艺的学子。学校倡导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良好风气,从而形成共识、共享、共进良好局面;倡导师生形成勤学好学、居敬持志的博学风气,也强调学思结合的学习风格。建造国学长廊、书法台、六乐阁、蒙正国学馆、茗馨茶艺轩,营造了学正小学浓浓的文化氛围,学生每天徜徉其中,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滋养。
构建课程文化,践行育人理念
学校的课程建设对学校的文化建设有重要影响。课程文化是学校建设的核心,课程文化正在成为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内核。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建校以来,学正小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美好人格作为学校的使命和责任。依托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实施“蒙正国学”课程,构建了促进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体系。“蒙正国学”课程中的“蒙”是启蒙,是手段;课程中的“正”是目标,指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做到正行、正言、正识、正身。学校的课程的实施努力体现以下三个原则:不离环境、不离生活、不离圣贤。“蒙正国学”课程学习是一场心怀“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的美丽相逢,是一种“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壮志豪情,是一抹“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精神回归,是“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智慧向往。亲近国学,蒙以养正;喜爱国学,润泽童心。播撒文化种子,追寻精神家园,做有根的中国人。
“蒙正国学”是学校“博美课程”群中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乐于亲近和喜爱国学的感情,感受传统文化,净化滋养语言;培养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人格修养。课程以传统文化引导人,感化人,发展人,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
培植礼仪文化,彰显育人品质
2014年4月习总书记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要建立礼仪制度,传播主流价值。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学正小学立足儿童,基于国学教育的启示和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出了“学正少年礼:小学生校本礼仪的设计与实施”方案,根据学生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需求,学校设计了校园成长礼、家庭生活礼和社会交往礼三个系列,融课堂教学、礼仪活动和仪式熏陶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手上有礼节,眼里有自己,心中有他人”的立己敬人的小公民。
礼仪认知——课堂教学先行。学正礼仪课堂集趣味、思维、理性和练习于一体,将逻辑思维、思辨的方法与现实生活中的礼仪行为相结合,然后形成礼仪课堂教学的模式。其课程共分三种:礼仪知识学习课、礼仪行为修炼课、礼仪活动实践课。
礼仪活动——实践中升华拓展。开发“家礼可寻”“校礼展示”“省礼代言”礼仪课程。“家礼可寻”,开展特点鲜明的“家庭礼仪活动”,彰显家庭礼仪特色;“校礼展示”,建设多姿多彩的“礼仪校园”;“省礼代言”,开发多维的“省份特色礼仪”,以“学做礼仪天使”为平台,开展各省礼仪展示活动。“一家、一校、一省”的多维“学正礼仪”活动作为礼仪教育的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礼仪素养。
礼仪熏陶——仪式中展示体验。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不仅包括礼仪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礼仪的熏陶感染和礼仪文明行为的体验养成阶段,仪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正少年礼仪仪式主要包含以下几项:以乐学为主导的入学礼,以正礼为核心的入队礼,以善行为主线的成长礼,以笃志为目的的毕业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学生情操从而影响学生行为,以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开辟的新的教育思路。学正小学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不仅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校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也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发展动力,从而助力教育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