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提高数学计算的实效
2018-06-05江苏省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谢丽娜
江苏省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 谢丽娜
《数学课程标准》为有效地进行计算教学指明了方向,它指出,计算要防止将运算和应用相分裂,要注重从学生所经历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以及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景中理解数及数量关系。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笔者尝试把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数学计算的实效。
一、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计算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时,笔者创设了植树的情境。先出示5捆树苗,每捆12棵,问:三年级共117人,每人栽一棵,搬下5捆够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马上就列出了算式12×5=60(棵)。再出示9捆树苗,让学生算算共多少棵。学生比较轻松就解决了这一问题12×9=108(棵)。在这两题的基础上再出示例题:三年级共117人,每人栽一棵,搬下10捆树苗够吗?学生列式12×10。在解决12×10的计算时,同学们根据情境以及上两个解决的问题,想出了许多计算方法:①先算9捆是108棵,再加一捆12棵就是120棵。②先算5捆是60棵,10捆就是2个60棵,60×2=120棵。③12×10表示12个10,12个10是120。④把一捆12棵拆成10棵和2棵。10个10棵是100棵,10个2棵是20棵,一共是120棵。再通过各种算法的比较,学生找出了较简便的口算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生活情境的创设打破了学生接受式、模仿式的计算学习模式,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索算理、算法、掌握计算意义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的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通过二年级下册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一课,来具体感受如何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啦!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另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生2:14×2。生3:2×14。
师:请同学们前后左右的伙伴商量一下,这道题怎么算的呢?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想出的结果?
生1:我是用14+14两个数字相加的。生2:我是根据图片得出的,右边筐有8个,左边筐有20个,一共28个。生3:我利用乘法算出的,10×2=20,4×2=8,20+8=28。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2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你这种想法真好!师(指着屏幕)刚才有位同学说4乘2等于8,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呀?生:是图上右边的那两个筐里的8个桃。
师: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生:10乘2等于20。
师:刚才我们先算了个位上的,再算了十位上的,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生:相加。
师:是啊,要把右边筐里的和左边筐里的桃子都相加,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师逐步板书如下)
师:像这样一种算法,我们称之为——(生齐答)用竖式计算。
师:对,是一种用竖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生齐答:想!
竖式计算,格式是学生感觉较难理解、掌握的一部分。通常学生都是依葫芦画瓢列竖式计算,不理解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导致计算出错较多。而上述例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围绕生活情境来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问题相对应,竖式的计算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解决一个个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找到并理解了算理、算法,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据可依,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真正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三、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把握计算的灵活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上衣每件68元,裤子每条32元,我们全班45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学生可能分别算出买衣服和裤子各需的钱,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钱。也有学生可能先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然后再乘以45。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当衣服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百时,把它们先加起来再相乘显得简便合理。这里的“简便计算”来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己得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老师不用指导、暗示或强调,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习、研究的问题,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因此,要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计算的灵活性,从而去留意和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四、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提高估算的能力
比如:每个篮球48元,李老师带1000元想买18个篮球够吗?可以让学生看作50×20,从而估计得数比1000元少,够买……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时经常地尝试着进行估算,并说明自己估计的理由。如学习百以内加减法时、乘、除法的笔算时,都是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再笔算,这样的估算,是和笔算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估算为笔算的正确率护航,笔算为估算积累相应的感受、体会和经验积累,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十分有利。并且由于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所以学生更能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并对计算产生兴趣。这样相对于应用机械的、繁杂的运算,更具有数学价值,更能提高计算的有效性。
既然我们找到了提高学生计算实效的方法: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低年级起就注重计算教学的情境化、生活化,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数学计算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