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2018-06-05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中心小学 陶 新
在新课程背景下,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上具有本该有的“数学味”,使数学课堂在拥有“生活味”的同时又不失“数学味”,是数学教师所追求的。但是在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突出趣味性,而弱化数学知识的系统与严谨。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在拥有“生活味”的同时又不失“数学味”,是我们急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一、“生活味”的数学课堂缺乏“数学味”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景的创设当成了提高数学效率的必备过程,却忽略了构建情景的目的与内涵。
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通过绘声绘色地导入:“孩子们,今天小猪“佩奇”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小猪“佩奇”图片从导入,到新授,再到巩固练习和总结都一直伴随课堂,小猪“佩奇”的形象有喧宾夺主之感,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什么数学价值。有趣的小猪“佩奇”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学习主题,致使人为的设定牵扯了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有限的时间。例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设计了开放题“如何才能拿到一元钱”,为了增强教学效率,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方式:“小明需要寄一封信给某地的小红,该如何寄去呢?”有的学生说“需要邮局”,有的学生说“需要邮递员”,也有的学生说“需要一个信封”,但是不管学生怎样回答,都没有达到教师心理所期望的回答,最后不得不强行导入:“寄信需要邮票,那么邮票多少钱?”“一元钱。”“如何才能拿到一元钱呢?”绕了一圈才回到提出的问题上,这种多余且烦琐的绕圈子教学方式缺乏实际意义,目前的数学课堂,仍然有很多教师沉迷于这种教学方式,主观上觉得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但是,在客观上却是在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创设不符学生认知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盲目设计一些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挑战性问题”。比如,教师在讲解“七桥问题”时,为学生设计了七座桥,让学生用笔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笔不离纸,一笔画成。表面上看,教学方式十分有趣,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一种想法,为什么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学生对此很可能没有丝毫的兴趣,至少在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这道题的趣味性前,他们是对此不屑一顾的。
数学课堂离不开现实生活,但不能过于强调“生活味”而弱化双基的落实与知识的严谨。
二、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具有“数学味”
1.创设“生活味”的情境,打造“数学味”的课堂
创设“生活味”的教学情景,打造“数学味”的课堂,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教材中的生活味充分挖掘出来,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数学知识,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例如,教师在教授“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可以创设一个跟“商场购物”有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选择商品,如铅笔1.5元,笔袋2.4元,书包40.7元等等,并让学生从中跟小数有关的商品,指引学生对小数的特征和意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导入生活常识,如元、角、分等,将实际价值赋予小数,铅笔1.5元是指1元5角,糖果0.1元是指1角……就能让学生在熟悉的商品价格中更好地领会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并为小数的理解、分数的利用奠定知识基础,从而在课堂中更好地将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进行结合。
2.设计生活化的课堂练习,体现“数学味”
当单调的练习取代数学知识的应用时,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结合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既有“生活味”,又有“数学味”的练习。如,在教授“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对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包装性模型进行自主的设计和制作,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设计心得以及对数学美的感悟;在教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对自己房间的长和宽进行测量,根据地板砖的价格,并结合自身的喜好提供最佳的设计方案给家长;教师在教授“统计”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家在一周内扔掉的塑料袋进行调查统计,并将结果制作统计图,再结合环境保护,对爸爸妈妈进行叙述……通过这些生活化的练习设计,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味”,而且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全面,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复习和巩固了学生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3.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享受“数学味”
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思考方法就是数学的本质。通过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深刻感受“数学味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享受“数学味”的盛宴,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例如,教师在教授“圆的认识”时,在学生对圆的半径与直径有了基本的了解后,让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形。
师:在这个图形中,你有哪些发现?
生1:8厘米是小圆的半径。
生2:8厘米是大圆的半径。
生3: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
……
师: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够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将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面,为什么会荡起圆形的波纹?对于这一现象你能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1:我认为石子在扔的时候正好扔在了圆的中心。
生2:石子将力量平均分散了,所以出现了圆形。
生3:半径相等是这里面蕴藏的道理。
……
师:这些现象虽然简单,但是数学的规律也存在其中。至于圆在其他自然现象中产生的原因,课后就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了。
通过这样的生活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联系到日常生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还能让学生对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好的感悟。
4.内化生活中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能够促使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体验浓浓的“数学味”。例如,教师在教授“有趣的搭配”时,将一周菜谱的安排交给学生,在这一周内,要写的菜谱非常多,学生在写、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别扭。那么,如何便捷、清晰地将其体现出来呢?这是,教师就可以通过列举、画图等清晰明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搭配,同时教师在引导时,应将“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告知学生。
排列和组合是本节内容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将排列组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根据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科学枚举法着手。因为学生只有将各种事情进行适当的分类,并列举出来,才能在计数时,达到“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而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并未要求学生解决烦琐的技术问题,与找出加法和乘法的原理,而是要求学生在计数时,利用科学枚举法,通过摆、画、列举等方法,掌握“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技术方法,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才能体验浓浓的“数学味”。
总之,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上具有“数学味”,是数学课堂应有的特点,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引导,力争将“生活味”和“数学味”的和谐体现,只有这样,才是最有效、最真实的课堂教学,也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潘智.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由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引发的思考[J].生活教育,2014(01):67-68.
[2]熊坤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味”和“生活味”[J].基础教育论坛,201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