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策略
2018-06-05广东省肇庆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江彩霞
广东省肇庆高新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彩霞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从课堂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每位数学老师不可或缺的教学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课堂于学生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著名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可见,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好奇、好问是儿童天生的心理特点,但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不爱发言了,主动提出问题的更是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释放孩子们的天性?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老师“生本”观念欠缺,没有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2.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欠恰当,过度关注学生问题结果的对错,对发言错误的学生没有给予肯定和鼓励,故不能形成积极发言的课堂气氛。3.课堂上老师没有注重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更要鼓励,帮助胆小怕羞的孩子树立自信心。
二、创设情境,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
数学课堂始于数学问题,但普遍的情况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对问题缺少充分的认识与体验。教师创设一个探索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交流、讨论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呈现矛盾的现象及不同解释,如演示出乎学生预测、引发学生疑问的现象。例如教学“重复问题”时,课前老师组织“口算大比拼”,指明3位学生回答乘法口算,4位学生回答加法口算(其中有一位学生既回答了乘法口算,又回答了加法口算),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最后质疑:回答乘法口算的同学和回答加法口算的同学一共是7位还是6位?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发现“重复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一切思维的起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解决,就会产生认知上的矛盾、内在的需要和学习的驱动力,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从中培养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向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的范例、方法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常用语,但往往学生不知从哪入手提问题,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发问”的方法。
释题,是语文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引导学生从分析探讨课文的题目意义开始进入课堂教学。我认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从课题开始创设发现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首次接触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借题发挥”,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提出数学问题,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又贴近生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通过学生的提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提升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核心素养。
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老师要求学生利用一些问题枝干来提问,以此来训练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为什么……?……和……有什么关系?……对……有什么影响?如何设计……?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我们还可以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鼓励学生尽量提出问题,互相启发,而不做任何评判,或是故意唱唱反调,让学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甚至辩论中发现问题,领悟知识。
不同年段有不同的“发问”方法。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的情景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充分利用任何一个疑点主动设疑,由学生来解答。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会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提问题到会提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本、听课或学习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地方随时画出来、记下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四、让学生在研究有“问题”的问题中发现、提出问题
学生坚持要研究明显不适当的问题怎么办?是否一定要在提出了恰当的问题之后才允许开始探究?有时在纠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人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印象也更加深刻。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如我在教人教版第10册求“平均数”类型的应用题时,
例1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篮情况统计表:
?
我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改变了书中问题单一的模式,引导学生提出你认为合理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大多数学生都提出“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等类似的问题,而有一个学生最后提出:“平均每个球要几个人来投?”这是我意料之外的,然而这也是他人没想到的,有点儿创新的味道,我就请大家讨论,结果运用了“总和÷总份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模式。总和是人的总和,总份数是球的总个数。得到一致认同后我就称他为“本节课最会思考的学生”,通过这一小插曲,把这节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数量上、图形上、关系上)来看生活、看世界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前提,这样就会尽可能避免出现类似这样的错误:“1千克的铁球比1千克的棉花重”。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时,让学生观察房梁、建筑工地的脚手架、自行车车架、乐谱架、电视塔架底座等,生活中有那么多物体的结构是三角形,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三角形呢?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结构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其他形状的?这样教学就会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即他们确实感到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再次要恰当地把握好问题的尺度,要探究问题应该是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得到果实,让学生有成就感。最后鼓励诱导学生见疑求异,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让他们明白古人所说的“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提问和质疑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如学习了第四册表内除法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后,设计“抢21”的游戏:桌上摆着21颗棋子,两人轮流从中每次拿走1~3颗,但不可不拿,谁拿到最后一颗棋子谁就获胜。让几名学生分别和老师比一比,老师总是获胜。此时,学生觉得好奇,“这是怎么回事?”的想法萦绕在学生的脑际,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努力营造情境,并对如何“发问”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提好问题,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刘若梅.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质疑[J].小学数学教育,2013(3):43.
[2]房天营.“提问题”成了问题[J].中小学数学,2012(9):50.
[3]郭小娟.教学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2(5):10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