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

2018-06-04刘瑶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病程传导针灸

刘瑶

【摘 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80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针灸治疗组与针药治疗组,每组各40例。其中针灸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针灸治疗,而针药治疗组患者在采取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针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药治疗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针药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Abstract Objective:To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8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n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 :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among which the patients i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e ba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aft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were improved, but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It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in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group, which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combined therapy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remarkable. It is worth further popularizing and using.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drug combinati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中圖分类号】 R2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8)02(a)0128-0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患者在排除其他因素等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的情况。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麻木、疼痛以及出汗等,一般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导致的。对于这种疾病采取西医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显著,而采取中医药物治疗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本院自2015年11月对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采取针灸联合中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80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针灸治疗组与针药治疗组,每组各40例。在针灸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2例,有女18例,年龄最高为71岁,年龄最低为36岁,平均年龄为(50.15±4.02)岁,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最长为12年,糖尿病病程最短为5年,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6±4.0)年,而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程最长为3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程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为(1.9±0.5)年;在针药治疗组患者中,有男23例,有女17例,年龄最高为70岁,年龄最低为35岁,平均年龄为(50.20±4.04)岁,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最长为12年,糖尿病病程最短为4年,平均糖尿病病程为(7.4±4.1)年,而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程最长为4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程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为(2.1±0.6)年;患者的资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针灸治疗,而针药治疗组患者在采取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针灸治疗组:针灸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针灸治疗,针刺治疗的主穴为肝俞穴、肾俞穴、脾俞穴、肺腧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胰俞穴,如果患者出现痰浊明显的情况,需要添加配穴丰隆穴以及阴陵泉穴,如果患者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的情况,需要添加配穴委中穴、阳陵泉穴、承筋穴以及承山穴,如果患者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的情况,需要添加配穴曲池穴、外关穴以及手三里穴;如果患者出现瘀血较重的情况,需要添加配穴地机穴以及血海穴;针灸的手法采取毫针深刺法,进针徐徐得气后对患者的肾俞穴以及脾俞穴采取提捅捻转补法,注意在针得气后针灸30min,1次/d,需要连续治疗15d。

针药治疗组:针药治疗组患者在采取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医药物治疗,其中针灸治疗的方法同针灸治疗组方法一致,而中医药物治疗采取的药物为白芍 30g,川芎 20g,黄芩 20g,黄芪 30g,花粉 20g,元胡 20g,丹参 20g,黄连 10g,土鳖虫 10g,柴胡 20g,葛根 20g,桃仁 20g,知母 20g,桂枝 20g,地龙 20g,红花 20g,鸡内金 20g,五味子 20g,山芋 30g,山药 30g,生地 30g。如果患者出现上肢麻木疼痛的情况,则需要添加羌活;如果患者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的情况,则需要添加独活;如果患者为肾阳虚者,则需要添加狗脊、菟丝子以及补骨脂;所有药物用水煎服,每天两次,需要连续治疗40d[1]。

1.3 评判标准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其中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即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患者的治疗效果由患者的主治醫师进行评判,主要的分级情况如下:

显效:患者的麻木、疼痛以及出汗等临床症状完全恢复,且病情完全恢复;

有效:患者的麻木、疼痛以及出汗等临床症状有所恢复,且病情有所恢复;

无效:患者的麻木、疼痛以及出汗等临床症状未恢复,且病情未恢复;

1.4 将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 将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采取的软件为统计学专用软件SPSS 20.0,最后将科学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科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恢复。在针灸治疗组患者中,显效人数有42例,有效人数有19例,无效人数有1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3%,而在针药治疗组患者中,显效人数有50例,有效人数有10例,无效人数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4%,故针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均较好。针灸治疗者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中,在治疗前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2.2±8.5)m/s,治疗后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4.8±8.3)m/s,治疗前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35.3±6.4)m/s,治疗后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38.9±7.3)m/s,在感觉传导速度中,在治疗前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5.8±5.1)m/s,治疗后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8.9±5.1)m/s,治疗前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35.0±8.2)m/s,治疗后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0.2±8.2)m/s。针药治疗者患者的运动传导速度中,在治疗前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1.1±8.1)m/s,治疗后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5.3±10.9)m/s,治疗前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35.4±5.9)m/s,治疗后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3.2±6.5)m/s,在感觉传导速度中,在治疗前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5.5±5.1)m/s,治疗后的右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为(52.1±5.2)m/s,治疗前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34.4±8.2)m/s,治疗后的右腓浅神经的传导速度为(44.6±6.2)m/s。故针药治疗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上,常常被认为是“肾之阴阳两虚,经络痹阻不畅”,其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中的麻木、疼痛以及出汗等与中医学上的“痛症”、“瘘症”以及“痹症”相一致。该疾病被认为是由于糖尿病的肾阴亏虚 日久,阴损及阳,从而导致了患者肾脏出现了阴阳两虚[2]。该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需要及时地进行治疗,防止出现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情况。

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往往比治疗要重要得多,主要的预防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控制血糖: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控制血糖,特别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②加强足部护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加强足部护理,选取透气性较好的鞋袜,在穿鞋之前,要检查患者的鞋内是否有异物;③定期进行筛查:定期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治疗[3];④时常进行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进行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以及太极等,时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

本文就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均有所改善,但是针药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药治疗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针灸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高莉, 吴琳, 鹿晓君.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0例[J]. 吉林中医药, 2015, 35(5):527-529.

[2] 梅世明, 刘承梅. 针药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 2017, 32(4):550-553.

[3] 陆灏, 钟卉. 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外合治、针药结合”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 糖尿病之友, 2015(11):62-63.

猜你喜欢

病程传导针灸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