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课堂细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能

2018-06-04李俊青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自主学习课堂

李俊青

【摘要】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创立了“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强调把以往主要依靠教的教育,转变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学的教育。课堂上,我们一直将教育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作为不变的宗旨。通过生本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本课堂,让生本文化充盈我们的课堂、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品质。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辨、摸索,或多或少,我和同事们还是形成了诸多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老师在实际建构或操作中有所偏颇,甚至还缺失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就自己最近发现的问题,进行的思考以及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 数学素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130-01

一、目标的设定,影响数学素养的形成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不仅是读者、教者,更是编者,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才能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对教材和学生充分的解读后,教师还应站在编者的角度,揣摩这篇文章在单元教学和整册书中的地位,揣摩课后问题的设计,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了教材的意图,教师设定的教学三维目标注定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效果。

二、问题的设计,注重开放学习的空间

“生本课堂”的本质是“开放”。“开放”落实在具体课堂上首先应该表现在问题或者话题的开放上。精心设计问题或话题,应该是教师设计教学程序必然要思考的问题。有了问题或话题的开放,自然就有了交流与探索的开放。一位老师在执教《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探究计算公式的环节出示了这样三个问题“1.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2.转化后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第一次试讲时老师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出示,研究完一个问题,反馈交流一个问题,貌似学生有了探究和思考,但是学生完全依据老师的安排一步一步的进行,这样显得研究过程牵引性过强且拖沓。研课后该教师调整了教学策略,借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启发,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袋,在“提示板”同时呈现以上三个问题,放进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结果小组探究结果百花齐放,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的,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的,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的,还有个学生试探着用一个三角形进行转化,学生在反馈交流中,进行成果共享,从普遍中归纳出典型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的调整,能充分给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可见,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

三、用心的倾听,让交流走向多元和深入

有人说:“生本课堂”来了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变得无所事事了,听听学生交流交流就够了,既轻松又简单。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解读“生本的课堂”,教师的劳动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也更加具有挑战性。课堂如何应对学生交流并引领更具深入,都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去设计、去应对。

四、练就的慧眼,发现生成性教育资源

“生本高效”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就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立足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大空间里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尽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达到最大的自我发展。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动手操作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一个正三角形中找到它的吗?”反馈时,有这样两种情况“ ”和“ ”。第一种情况是教师所需要的,因此对第一位学生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而本人认为,第二位学生的思维更应该值得肯定,因为里面不仅蕴含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有比例的知識,即“当高一定时,底边的比等于面积的比”,如果老师对第二个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会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天窗,这个天窗打开才会实现我们追求的思维的开放。思维的开放才能代表认识能力的提升,代表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的提炼。思维开放的大与小,其实就代表了学习智慧的强与弱。

基于数学学科特点,我们理解的“高效能”具有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现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全面发展。二是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很好的驾驭课堂,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重组、拓展与建构,为学生探究更高层次或其他领域的知识提供了可能。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我们一直行走在思考和推进课堂学习高效能的研究之路上!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自主学习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