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实质及培养策略
2018-06-04王建白玲
王建 白玲
摘要:对大学生的教学重在培养思维能力,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反思,并在必要时为学生开其意,解其惑。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目前很多大学生未能很好把握大学学习的特点及实质,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以致存在低效、无效的学习问题。可通过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构建以兴趣为取向的教学观,借助教师专业引领,建立学后而思进而做的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4.03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4-0111-04
早在20世纪末,珍妮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就指出,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学习已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学会学习是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处于不同阶段的人、不同阶段的教育对学习的目的、内容、方式等都有着不同要求。中小学生的学习在于培养实现力,大学生的学习强调思考力,研究生的学习注重创新力。但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认识到学习性质的不同,未能及时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学习策略,依然沿用以往的学习模式,导致学习存在低效、无效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人才,其学习品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学习质量和终身学习力,还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因此,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分析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把握大学生学习的实质,进而探究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何为学习
如何认识、理解和诠释学习的具体含义,这是我们探寻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如何培养其学习品质前必须加以澄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甲骨文作,《说文解字》说:“觉悟也,本作敦,篆作学。”学,从臼从爻从一从子,寓意两只手将规律(爻)教给孩子,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习,甲骨文作,《说文解字》说:“习,鸟数飞也。”习,是指反复练习。结合字形和文献来看,学习是指获得知识规律后反复练习的一种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的解释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它强调的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途径。学习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知识的过程。它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可见,学习即人的意识觉醒以及人在日常生活中勇于尝试新知或新行为的过程。
对“什么是学习”,历史上心理学界从理论方面探究得比较系统和成熟,但由于受不同文化境脉的影响,心理学对学习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存在不同的流派。在行为主义看来,学习是指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在认知主义看来,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在人本主义看来,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的性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今天,时代呼唤我们对学习的诠释必须超越心理学界对学习“客观规律”的寻找,转向对学习意义的诉求,这是因为学习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尽管人们对学习的界定各有不同,但逐渐达成一个共识:“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总而言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大学生学习是指大学生正规而系统地获得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人类学习的普遍特征,但因大学的特殊性质,大学生的学习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具体来讲,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自主性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依赖性的减少,自觉性的增强。它是与中学被动学习、“座学”相对而存在的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大学生不再是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公。因此,自主性是大学生学习的首要特征。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有学习的愿望和需求,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點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效果。大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各种专门知识,成为某学科的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善于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同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程,独立地阅读各种书籍,制定学习计划,采取适宜的学习方法,也体现出较大的自主性。
(二)专业性
根据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大学生在入学之前或入学之初,专业的选择就已经基本确定,其培养也都是围绕不同的专业方向来组织和安排的。高等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讲是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各界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大学学习是一种学习专业、完成职业准备的活动。因此,专业性是大学生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根本特点。大学的教育目标、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都是以专业进行建构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专业展开的,专业性贯穿于大学教与学的始终。
(三)合作性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创造知识和价值观的共同体。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合作性这一特点。大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大学阶段知识的学习较中学更具开放性、整合性、复杂性和专业性,知识的不确定性、理解性和生成性越发明显。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转变中学时代所持有的旨在获得和积累知识、技能的被保罗·弗莱雷称为“储蓄式”的学习观,积极变革学习方式,由以往接受、被动、独立的学习方式向协同、对话、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而建立开放、互助、共享的“学习共同体”,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最终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开放性
蔡元培早在改革北京大学时就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开放性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一大特征,同时又是现代大学学习的一大特点。大学学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不局限于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范围,注重知识量的积累、知识面的扩展、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大学课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有限空间转向无限,固定时间、固定空间的教学方式也逐渐被生活化学习、网络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所替代。
三、大学生学习的实质
明确了“何为学习”,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专业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学习的实质,进而为探究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面向21世纪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知道为何学,从哪里学,怎样学。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最主要的问题却是不知道如何学习,以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急需改变的,就是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状况”。顾明远说:“了解了这个问题,学习就发生了。”所以,大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无休无止地教授,而是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在需要时出现,为学生开其意,解其惑。将学生被动、盲目地学变为自主、有选择地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才会获益良多,终身受用。因此,大学生学习的实质为是否知道为什么学,学习什么,从哪里学,怎样学,是否具备建构知识理论体系的能力,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学习品质的策略
学习品质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特性。它主要由学习倾向、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及学习策略等方面构成,各方面既精细分工,又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序的学习品质体系。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学习品质,具体表现为学习倾向偏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和学习策略不当。学习品质的缺乏已使当代大学生无法从容应对学习任务本身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因此,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做出高瞻远瞩的思考。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品质必须密切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只有这四方面相互协调统一并朝着同一方向共同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一)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倾向
这一策略解决的是“为什么学习”,即学习倾向的问题。学习观念的改变是大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前提,这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学习倾向。“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完全偏离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的一种否定。大学应该培养出会学习、能学习,具有批判性思维、独立判断能力,会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型人才。学习过程的本身就是快乐和幸福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附加品,一旦学习成了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便会被功利绑架。许多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工具倾向,为考试而学,为社会升迁而学,至于学习的内在价值则无足轻重,完全陷入功利化学习的泥潭之中。学生来到大学,不是来享受的,也不是来混日子的,更不是来获得附加品的,而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功利主义学习观,端正学习动机和态度,为兴趣读书,为自己读书,为发展读书,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和乐趣。
(二)构建以兴趣为取向的教学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一策略解决的是“要不要学”,即学习动力的问题。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和愉快学习的诱因,学生学习是凭兴趣发生的。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一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觉得苦,所以我强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了学习动力,那么他的学习行为才是真正来自自身的需求,才会主动地学,才会不觉得苦,学习才会让人受益匪浅。因为主动地学比被动地学在获取知识方面更丰富、更深刻、更高效,更容易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
不管学生学习什么科目,未来教育体制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师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是以兴趣为基础的,这意味着学校应该构建以学生兴趣为取向的课程教学观,把学生的兴趣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参考标准和重要依据,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习成为学生感到畅快和愉悦的事,让学生好学、乐学和享学,并在兴趣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学习品质。
(三)借助教师专业引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策略解决的是“能不能学”,即学习能力的问题。学习能力是学习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必须基于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学力”并不是靠单纯的累积形成的,而是借助高端引领才得以形成的。因此,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高水平的专业指导、帮助和引领。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导向者,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扩大知識库来实现进步和发展。具体到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刺激与挑战,努力让其感受到理智上的“挑衅”,以激发其学习斗志,为形成卓越的学习力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例如,教师可以吸纳学生进入自己的课题组,与课题组成员建立协作关系,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其充分践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专业指导和相互合作中增强专业认同感,在实践锻炼当中发生“静悄悄”的改变,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四)注重学习策略,建立学后而思进而做的学习方式
这一策略解决的是“会不会学”,即学习策略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并不是因为自己不爱学习,而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会运用学习策略。对大学生的学习而言,学习策略的掌握尤为重要,它是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保障。那么,我们会不禁问:“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是最适用的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即“学后而思进而做”,这或许是最有效、最适用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要将学、思、行三者有机结合。反思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做好学习反思,写好学习后记,既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不断自我成长的需求。反思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极主动地反思学习的得与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寻找已有经验与目标要求的差距,然后把反思结果付诸实践,使学习、反思和实践成为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互动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着本质区别,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继续发扬以往勤奋好学的基础上,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遵循大学学习规律,掌握大学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学习品质,最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才是大学学习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奋进的目标要求。
[责任编辑:刘爱华]